第231章 乘势利导,因时制宜
“借由河道自身优雅的弧度,如此一来,鱼嘴分水时,八成的泥沙都会从外江流走,而位于凹岸的内江便只会分到两成的泥沙,这便是二八分沙的道理。.5?d/s,c*w¢.?c?o′m?”
“并且内江的河道两侧,由人工修建成圆滑的崖壁,在宝瓶口对面有一块弧形巨石,叫做离堆,内江的水流冲到这里,会由于撞到离堆,让水流在宝瓶口前形成回流,从而让内江中的泥沙翻越飞沙堰进入外江,并且水流越大,这种飞沙之力也就越大,甚至连大块大块的石头都能被甩出去,可谓是真正的飞沙走石。”
“而剩余的没有被甩出去的泥沙会堆积在宝瓶口西边的浅滩处,此地名叫凤栖窝,每年工人都会在此地将堆积的泥沙挖走,这样就达到了再次分沙的作用。”
“并且李冰为了避免后人偷懒或者不知道挖多深,就在凤栖窝这里放了石马作为标记,每年清理泥沙的时候挖到石马就算结束。”
【“建国之后,我们对都江堰进行修整维护的时候,挖出了历朝历代的石马铁牛。然后我们又埋了一个自己的铁牛,作为一个历史的传承。+小,税^宅_ /蕞!薪+彰/节!耕*薪′哙·”】
【“泥沙容易在凸岸一侧堆积,因此借水流之势,将泥沙排走。内江就没有泥沙,河床就不会抬高,因此不会决堤,危害人们和土地。”】
【“都江堰这个工程的牛逼之处就在于分沙,保养维护难度极大降低,而且保养维护口诀口口相传,就算经历乱世只要有正常人占了成都都会想办法把这个水利工程搞起来。”】
【“补充一点飞沙堰的弯道环流原理,简单来说水流过弯道的时候水会被甩到外侧导致外侧水位更高,外侧底部水压更大,内侧水压更小,从而底部水流会从外侧向内侧流动,从截面看就形成了竖首方向上的环流,叠加水流向前的运动,实际上是螺旋向前运动的。经过飞沙堰时贴近飞沙堰一侧的水流运动方向恰好是飞沙堰开口方向,水流裹挟泥沙将泥沙甩出飞沙堰。”】
【“这分沙法实在过于精妙,因为一旦不能分沙,内江由于挖的比外江深,在泥沙的积累下,内江早晚得变得跟外江一样深,到时候整个都江堰功能全部丧失,既不能洪水期分流也不能干枯期放水。^x¢7.0!0+t¢x?t′.,c-o`m′可以说是天才般的想法。可惜黄河用不了这套方法,否则也不会饿死这么多人。”】
【“因为黄河泥沙实在太多根本分不出去,如果强行分,很容易跟没分一样过不了多久分泥沙的外江就得堵死,而且搞不好会弄巧成拙,容易被卡死所有流出口,导致黄河改道,那时候山东江苏河南就都是重灾区了。唯一解决方法可能就是最笨也是最好的方法上游多种树,只要泥沙量减少,黄河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西六分水,二八分沙,一座都江堰让岷江的汩汩清水流向成都平原,再经由更多大大小小的鱼嘴。一分为二,二分为西,西分为八最终滋润整个成都平原。”
“李冰在建设都江堰的选址位置可谓是绝妙中的绝妙,李冰选择建设都江堰的位置正好在成都平原灌溉系统的制高点上,一旦劈开玉垒山,只需要借助渠道就能让岷江谁自发的流往地势较低的成都平原,整个都江堰灌溉系统全程水流自流,无需借助任何水车水排等工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扇形水网。”
“自此渠道覆盖之处,江水流经之处皆是都江堰之功,成都平原从此改头换面,从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蛮荒之地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而成都更是在此后将近2300年里未改其名未易其址,首至今日。”
【“任何知道都江堰原理的人都会感到震撼的。”】
【“看到这种古迹难免心生感概,千百年岁月历史沉浮,都江堰还留在天府平原造福一方。也许当初李冰父子也没想到,子孙后代在2024年依然享受着这道润泽。”】
【“诸葛亮治蜀的时候设堰官,季汉是历史上第一个为都江堰维护设置专门编制的政府,正因为有历代人的维护,都江堰才能造福人民。”】
【“都江堰李冰父子有建造之功,诸葛武侯有维护之功。”】
“人们为了纪念李冰和他的儿子,在都江堰旁修建了二王庙,在这里,刻着八个醒目的大字“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再没有什么能比这八个字更精辟地形容都江堰了。”
“其实没有任何一本史书上记载了李冰有儿子,但是百姓们认为李冰应该要有一个儿子,于是大伙儿虚构了一个有勇有谋的李二郎给李冰当儿子,后来这个李二郎被改姓了杨,成为了二郎显圣真君。”
“尽管郡守李冰早己溘然长逝,但是这份智慧却永远的留给了后人,如果你在清明来到都江堰,将有机会看到独属于都江堰人的节日——放水节,这天,人们将身穿着传统的服饰,在岷江之畔举办一场极为宏大的典礼。”
视频中,一群精神饱满的人穿着古代的衣甲,在一个黄袍中年人的主持下,开展了典礼,黄袍人挥舞令旗,一声令下,工人挥动斧头砍断了捆绑木笼的绳索,原本被拦截的岷江水恢
复奔流。
“这个典礼标志着岁修的竣工,所谓岁修,字面意思上就是一年一修,由于都江堰的主体结构,自建成后绝大部分时间都使用的是竹木和卵石等自然原料,因此每当大洪水经过,都会有所损毁,再加上泥沙在河道中不断沉积即使有鱼嘴,飞沙堰的分沙,也依旧会有不少的泥沙沉积。”
“这是无可避免的自然法则,要想保证都江堰的正常运转,必须每年都要组织人手进行维修和清理,而这场声势浩大的维修往往会趁着冬天的枯水期进行,大自然留给人们的时间只有4个多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