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岁勤修,预防患
“第一步就是拦截江水,人们将粗壮的原木绑在一起形成稳定的三角结构,称为杩槎,拦水时将多个杩槎连成一排,再在上方安放装满卵石的竹笼增加重量,接着在迎水面一侧加以竹笆覆以黄土等,这样就可以在江心形成了一道堤坝,把江水拦截在外。¢二′叭/墈_书`网~ `已.发`布?罪¨歆-璋/结′”
“完成这一切之后便是紧张的清淤工作,将沉积在内江里的泥沙清理走,让内江的深度始终要深于外江,首至挖到内江河床里埋下的卧铁方可停止,而飞沙堰的修建也只需要在这些卧铁的基础上高出2米即可。”
“这个高度数据是经过了精密的计算与两千多年来的实践得出来的准确数据,过高 泥沙就难以排出,过低宝瓶口就会引水不足,这种挖河道修矮堰的方法自李冰建成都江堰开始便延续下来,被称作深淘滩低作堰。”
【“去都江堰,一进门就是历朝历代的卧铁,大道上边一字排开,非常震撼。很有历史传承。”】
“而这六个字同样是近2300年来人们世代遵循的法则,是的,都江堰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是一代代人共同完成的创造。·晓`说-C¨m+s? ,免~废/越`独?”
“事实上,都江堰在东汉时期遭受了一波特大洪水的侵袭导致了鱼嘴等关键部位被冲毁。是当时的蜀郡守文翁带人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加固关键结构,并首次将引水干渠延伸至成都平原腹地,扩大了灌溉面积。”
“三国时期,蜀地战乱连连,都江堰由于战乱无人管理导致损坏,是诸葛武侯重新修复了都江堰,并且设置了堰官和岁修制度,才让都江堰能够持续运行两千三百年。”
“唐朝时的一次特大洪水造成了堤堰多处溃决。由当时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 主持修复,并且还大规模疏浚河道,加固堤防,并对渠系网络进行优化调整。”
“宋元之际,蒙古人为了摧毁南宋在西川的抵抗基础,也由于蒙哥汗死在了钓鱼城下,为了报复,蒙古人主动破坏了都江堰,导致水漫成都,这是都江堰自建成之后第一次系统性、毁灭性的破坏。”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任命吉当普为西川肃政廉访使主持修复。这是历史上一次极其艰难和彻底的重建。吉当普首次尝试使用铁石等永久性材料加固鱼嘴和堤堰,试图提高抗洪能力。+丸′ ! \鰰?占+ *耕?鑫′嶵¨筷,虽然部分铁石结构后来被证明在特定水文条件下存在风险,但这次大规模重建挽救了濒临废弃的都江堰,恢复了其功能。”
“明末时期,特大洪水将鱼嘴、飞沙堰、金刚堤等关键部位严重损毁。由西川总督 宝兴主持修复工程,水利专家强望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勘测和规划,严格按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古训,采用传统工法进行彻底修复。强望泰特别强调深淘滩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完善了岁修的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
“如果没有古人的智慧,这座人类文明史上的水利奇迹就无法诞生,而如果没有年复一年的岁修,这份智慧也无法延续至今。”
“都江堰绝非从未损坏的神迹,它在两千多年间多次遭遇过严重的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甚至数次濒临废弃。然而,正是其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核心设计思想,结合柔韧、经济、可修复的传统工法,以及持之以恒、科学严谨的岁修制度,使得它能够在历次劫难后浴火重生,不断修复和完善。”
“它的历史,是一部不断与自然力量抗争、与人为破坏斗争、并依靠智慧与制度不断自我修复和延续的伟大史诗。其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哲学,至今仍闪烁着不朽的光芒。”
【“秦国李冰建造都江堰,功垂千秋,西汉文翁开通蒲阳河,引水灌溉灌县蒲阳地区,把都江堰灌区向成都平原北面扩大,增加灌溉面积一千七百顷。汉丞相诸葛孔明设置堰官管理制度和岁修制度,元代吉当普以铁制堰、甃石护堤,修建了铁龟鱼嘴,开创了坚作治水的尝试。清代丁保桢修建条石鱼嘴,开创了都江堰史上最大规模的铁石坚作。”】
“今日的都江堰,在其原有的主体结构上还加设了外江闸飞沙堰闸等一系列现代闸门,从而实现更精细的分流,上游则建起紫坪铺水库,为都江堰的灌溉用水和汛期防洪提供了又一重保障。”
“而在下游,水的尽头不断延伸,甚至打通了龙泉山,覆盖了川中的丘陵,让整个灌溉面积超过了1130万亩。”
“今天当你来到二王庙。在那感字真言的不远处还会看到一块刻有60个字的碑文,这就是经过两千三百年以来总结而出的都江堰治水三字经。”
“‘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说的是治水六字诀是修治都江堰的准则,要世代相传。”
“‘挖河沙,堆堤岸’指挖出的泥沙,要用来加固垒高河堤。‘砌鱼嘴,安羊圈’指在在修筑鱼嘴时,先要做好护底工程“羊圈”,确保鱼嘴牢固抗冲击。”
“‘立湃阙,凿漏罐’是说要给内江修好飞沙堰、溢洪坝等减水河道,并在人字堤留出暗涵引水口,灌溉都江堰
市区南塔子一带。‘笼编密,石装健’指竹笼的笼眼编得小,才足够牢固。卵石要装填饱满,才能抗冲击。”
“‘分西六,平潦旱’指鱼嘴要按“西六”比例分水,灌区才能不涝不旱。‘水画符,铁桩见’指宝瓶口岩壁的水则要刻画清楚,深淘内江河道时,要挖到卧铁出现方能停止。”
“‘岁勤修,预防患’是说要坚持岁修,以防洪涝灾害的发生。‘遵旧制,勿擅变’是说不要轻易更改这些总结出来的治水原则、经验和管理制度。”
“正是依靠这些智慧经验,都江堰水利工程经受住了时光的考验,与它同时的郑国渠、灵渠,都己湮灭不见。而都江堰却历久弥新,持续灌溉了2200多年。所以余秋雨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