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古人可不是傻子

“如此一来,内江始终能分到合适的水量,甚至在枯水期岷江断流之时也能保证江中剩余的水从内江进入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这便是鱼嘴西六分水的秘密所在。!l~a\n^l^a*n`x^s...c!o+m~”

【“李冰什么脑袋能想到地转偏向力?什么脑袋能想到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啊?跪了。”】

【“古人只是知识储备比现代人少,智慧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此精妙的设计,己堪称两千多年前的自动调节阀,足以令世人惊叹。但李冰的智慧远不止于此,他为都江堰的水量控制,又加上了至关重要的第二重保险。”

“在宝瓶口的入口前方,李冰率众垒起了一座并不起眼的矮堰。它的高度经过精心计算,仅比内江河床高出约两米。这道看似简单的矮堰,实则是内江水位的安全阀。当内江水量因暴雨或特大洪水激增,水位超过安全线时,多余的江水便会从容不迫地漫过飞沙堰顶,自动溢流排入外江,有效防止了宝瓶口及下游成都平原遭受水患。”

“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矮堰的脆弱设计。它并非用粘合剂牢牢砌死,而是特意采用卵石竹笼简易堆筑而成,结构相对松散。¨我¨地¨书/城* `芜·错·内¨容·这绝非偷工减料,而是深谋远虑的以柔克刚的道理!一旦遭遇远超设计标准的特大洪水,其巨大的冲击力便能轻易冲垮这段刻意不强固的堰体,如同打开一道紧急泄洪闸门,让滔天洪水得以迅速宣泄,从而保护整个工程的核心宝瓶口免遭毁灭性破坏。”

“正是鱼嘴的分水有度与矮堰的泄洪有方,这一对天衣无缝的组合,如同两位默契的守护神,一守一疏,共同编织起一张精密的水网,最终驯服了喜怒无常的岷江,让水旱从人的梦想在成都平原化为现实,彻底终结了这片沃土千年水患的噩梦。”

【“我那迷人的老祖宗啊。”】

【“由此可见大禹治水并不一定是传说。”】

【“流体力学能要我老命,他是怎么知道的。”】

【“真理来源于实践,几千年的知识积累与实践得来的,历朝历代都在治水。古人是实用主义,只要是有用的都会研究使用,几千年前,这些全都有了,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古人只是没有信息化和机械化而己,其他的人家都懂的。”】

【“水利工程对农业影响非常大的,古代怎么可能没有人研究。¨6_腰,墈¨书^旺, ¢追?罪¢芯\彰,洁_”】

【“你要了解都江堰,就不能只知道李冰父子,还要知道诸葛丞相为维护都江堰制定规范,知道千年来历代劳动人民的修治,知道解放后新中国对都江堰的大规模改造。你要了解都江堰,就不能只知道都江堰。你还要知道,中华大地没有天然的风水宝地,只有中华民族的战天斗地。”】

……

“秒极!”

秦朝,自咸阳而来的粮秣转运使站在玉垒山上,看着脚下这分开江水的鱼嘴,发出了绝妙的赞叹,他并非擅长水利的专业人士,平日里也不晓得脚下的都江堰有多么厉害,此时从天幕中知晓了这些关节,这才发出惊叹。

“叹为观止,真乃国之重器!昔年大将军(司马错)定巴蜀,只道是得了后方粮仓。今日亲见这都江堰,方知李冰之功,不下于开疆拓土!蜀郡所产之粟米,粒大饱满,经此水路,源源不断运抵关中,充实军仓。大军东出,六成粮秣经此转运,后方稳固,将士无饥馑之忧。此堰在,蜀地便是永不枯竭的‘天府之国’,实乃王霸之基也!”

……

负责修建郑国渠的老校也感慨万千:“妙!妙极!老夫一生治水,修渠导渭,自以为通晓水性。今日观都江堰,方知天外有天!此等巧思,穷尽水理之变,老夫…自愧弗如!此堰当为万世治水之圭臬!”

……

成都周边的乡村里,一家子人齐刷刷的坐在院子里观看天幕,其中老者似乎陷入了回忆,当然回忆的也是老者的长辈的言论。

他抱着怀里的小孙子笑呵呵的说到:“娃儿,晓得为啥子我们成都府是‘天府之国’不?全靠江堰爷爷保佑嘞!没得它以前?惨哦!夏天洪水一来,屋头淹到门槛高;冬天没得水,田头裂开恁大口子,喝水都成问题!”

他喝了一口水,又算计了时日,再过几个月就又是岁修的时候了。

“前几年闹洪水冲了鱼嘴,那几年日子苦哟,不像现在,嘿!水乖乖听话咯!该浇田的时候,沟沟头的水清花亮色的流,洪水来了也不怕,鱼嘴巴给它分走一大半,飞飞堰再把多的水吐出去!米粮吃不完,还能酿酒!安逸得板!”

……

“自古以来来治水与治沙是分不开的,都江堰也不例外。”

“众所周知,大江大河中携带了不少泥沙,在水流湍急的时候还好,会将泥沙冲走,一旦陷入平缓的水域,这些泥沙就会慢慢沉积下来,将河床抬高,宝瓶口也不例外,为了防止沙石堵塞宝瓶口,都江堰必须在分水的同时完成分沙。”

“可是如何才能在滚滚浪涛中留水不留沙呢?”

“自然是借流水之

势,如果你仔细观察过一条河流的转弯处会发现岸线凸出的一侧,往往会形成明显的淤积浅滩,这些前滩小的长满花木,大的甚至能供人们定居形成村庄,这一侧被称做凸岸。”

“而与之对应的凹岸却少有泥沙堆积,这种现象是因为河流转弯时水流在表层冲向凹岸,又在底层流向凸岸,最终在河流的横断面上形成一个环流。”

【“侵蚀岸,堆积岸,由于地球自转的偏向力形成,古人虽然不知道地球偏向力的作用,但是通过观察是一定能知道这些道理的。”】

【“古人观察规律做出来的事,现代人自以为是我们整理出的原理,殊不知古人早就把原理和做法写在书籍中了。”】

“正是这种弯道环流不断将河流中的底层的泥沙带向凸岸一侧堆积,而我国古代的水利学家似乎早己深谙这样的自然规律,于是李冰定下的都江堰的选址,恰好位于岷江拐弯的地方,并且外江一侧正好靠近凸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