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2 章 招工余波与车间新貌
毕竟转炉才刚刚投入运行,许多操作还不熟练,订单量目前也不算多。
但大家心里都清楚,要是以后订单增多,这几千名工人远远满足不了生产需求。
此次厂里招工3000人,其中退伍军人就占了1500人,另外500个名额给了四九城各个街道作为推荐名额,最后剩下1000人则在红星轧钢厂门口统一面试。
说实话,这种分配方式里面存在不少潜在问题,可杨卫国并没有过多干涉。
他心里明白,如今大家各自负责一摊工作,随意插手别人的事务只会引发矛盾,只有各司其职,才能相安无事。
这天,杨卫国来到制作拖拉机车斗的车间。
只见几名焊工正与铆工紧密配合,进行着拼接工作。
众人看到他,纷纷热情地打招呼:“杨副厂长,你好,你好。”
杨卫国也逐个和师傅们回应。虽说他对技术方面了解不算深入,但他内心对技术充满尊重。
他在车间大致转了一圈,整体感觉还不错。
上次他提出的整改方案正在逐步推进,车间里设置了专门的抽烟区,物料摆放也整齐规范,不再是随意搭个架子就往上堆放,消除了安全隐患。
整个车间呈现出一片祥和的工作氛围,大家都专注于自己手头的事情。
之后,杨卫国来到炼钢炉这边。
然而,他刚靠近危险区域,就被工人给赶了出来。
如今的工人脾气确实不小,哪怕你是厂长,在危险地段也绝不留情,直接一顿吼。
杨卫国对此毫无怨言,毕竟自己确实犯了错,被骂也是情理之中,他也不会因此记恨这名工人。
他在一旁仔细观察转炉炼钢的技术和流程,认真地记录下来。
离开炼钢炉,杨卫国又来到锻工车间。这里热浪滚滚,工人们正挥舞着大锤,对烧红的铁块进行锻造。
杨卫国注意到,有几个年轻工人操作起来略显生疏,动作不够规范。
他走上前,拍了拍其中一个年轻人的肩膀,问道:“小伙子,来厂里多久了?感觉操作还熟练吗?”
年轻人有些紧张地回答:“杨副厂长,我来没多久,有些地方还不太上手。”
杨卫国点了点头,说道:“多跟老师傅请教请教,他们经验丰富,能让你们少走不少弯路。”
就在这时,车间主任匆匆赶来,对杨卫国说道:“杨副厂长,有个事儿得跟您汇报一下。咱们这锻工车间的设备最近有点老化,锻造出来的工件精度不太够,可能会影响产品质量。”
杨卫国皱了皱眉头,说道:“怎么会这样?之前没发现吗?”
车间主任无奈地说:“最近订单多,设备一直连轴转,就出问题了。”
杨卫国思索片刻,说道:“这样,先安排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和维修,看看哪些部件需要更换。”
“另外,联系一下设备供应商,问问有没有升级改造的方案,咱们不能因为设备问题影响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车间主任点头称是,赶忙去安排。
杨卫国看着忙碌的车间,心中明白,虽然目前看似一切有序,但招工背后的潜在问题、各车间设备和人员技术等方面的状况,都可能给厂里的发展带来阻碍。
杨卫国得知锻工车间空气锤的问题后,由于自己不懂,便来到技术科。
到了技术科发现科长不在,可能下车间去了,只有几名技术员正专注地画着图纸。
杨卫国一进来,一名戴着眼镜的年轻技术员赶忙走过来,问道:“杨副厂长,您这是?”
杨卫国摆了摆手,问:“怎么就你们几个人在呢?其他技术员呢?”
那名技术员回答道:“都下车间去了。”
杨卫国接着说:“一会你们科长来,跟他说一下,锻工车间那个空气锤压力不够,零部件损坏也严重,车间主任刚跟我反映了,你们抽空去看看。”
那名技术员立马说道:“杨副厂长,您有所不知。这空气锤一是老化问题,二是里面零部件的钢材问题。”
现在咱们有了新式转炉,能产出好钢材了。您放心,用不了多久,车间里所有设备的关键零部件,咱们厂都能自己生产出来。
以后像锻工车间这种设备因连轴转需要频繁维修的问题,肯定会越来越少。
杨卫国听后点了点头,拍拍这名技术员的肩膀,说道:“好,挺好的,你一会跟你们科长说一下,那我就先走了。”
走在路上,杨卫国不禁思索起来。这次转炉技术的引进,确实极大地提升了红星轧钢厂的技术能力。
可摆在眼前的难题依然不少,接下来就看李怀德如何去运作,邀请相关专家来助力工厂发展了。
毕竟杨卫国自己实在是没办法,他此前根本没接触过这方面的事。
虽说给工厂设定的目标是朝着内燃机方向发展,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既没技术,又缺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谈何容易。
杨卫国回到办公室,刚坐下,就看到桌上放着一叠文件。
他翻开一看,是各车间近期的生产报表。看着报表上的数据,他眉头紧锁。
虽然新车间和转炉炼钢都在逐步推进,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仍有待提高。
尤其是与拖拉机厂和汽车厂的合作订单,对产品精度和交货时间都有严格要求,目前的生产状况恐怕难以长期满足。
这时,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杨卫国拿起电话,是拖拉机厂的负责人打来的。
对方在电话里表示,对最近一批用于制造拖拉机弹簧的弹簧钢质量很担忧,近期收到不少关于弹簧钢容易断裂的反馈,希望轧钢厂能重视并尽快解决。
杨卫国心里明白,这是转炉吹氧技术还有待提升,导致弹簧钢的质量不稳定。
他连忙向对方承诺一定会尽快处理,挂断电话后,深知工厂面临的压力又增加了几分。
一边是设备升级和技术提升的需求,一边是合作方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再加上发展内燃机方向的艰难目标,杨卫国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重重迷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