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考核

管家的声音在院中回荡,银贵和银莲闻声而动,快步跟上了前方的队伍。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学堂大门敞开,二十个孩子依次而入,按照男女和身高排列站好。

空气中弥漫着墨香和书卷的气息,让人不由得屏住呼吸,生怕惊扰了这氛围。

银莲环顾四周,这才发现女孩中就只有自己一个。她的心跳突然加快,手心也沁出了汗。

她悄悄攥紧了衣角,试图平复内心的紧张。周围的男孩子们似乎也感受到了压力,有的低头踢着脚下的小石子,有的则不安地来回张望。

还没等她平复紧张的心情,夫子的目光就落在了她身上。那锐利的眼神仿佛能穿透人心,银莲感觉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都被看在眼里。

“你,上前来。”夫子的声音不大,却充满威严。

银莲浑身一颤,脑海中飞快回想着三婶教导的礼仪。

她深吸一口气,向前迈步,规规矩矩地行了一礼。她能感觉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自己身上,这让她的脸颊微微发烫。

“三位夫子好,小女韩银莲,韩家村人士,年方七岁。”她的声音有些颤抖,但还是努力保持着镇定。

坐在正中的夫子眉头微挑,似乎对她的自我介绍有些意外。他沉吟片刻,开口问道:“可曾读过书?”

“回夫子的话,读过百家姓。”银莲谨记三婶的叮嘱,简短作答。她的手指不自觉地绞在一起,希望自己的回答能够让夫子满意。

三位夫子的目光顿时来了兴致,示意她展示一番。银莲感到一阵紧张,但也暗自庆幸自己昨晚又多背了几个。

银莲挺直腰板,将刚刚背熟的姓氏一气呵成地念了出来。

她暗自欣喜,比方才练习时又多记住了五个。念完后,她偷偷瞄了一眼夫子们的表情,希望能从中看出些许赞许。

然而夫子并未露出赞许之色,反而皱眉问道:“后面呢?”

“回夫子,就记得这些”银莲的声音渐渐低了下去,她感到一阵失落。

“会写字吗?”夫子继续追问,目光如炬。

“不会”银莲低下头,感到一阵羞愧。

“画画呢?”

“也不会”她的声音几乎微不可闻。

夫子摆了摆手,“出去吧。”他提笔在纸上划了一道,银莲踮着脚想看,却被夫子一个眼神吓得连忙退了出去。她的心沉到了谷底,感觉自己辜负了所有人的期望。

韩峰见她这么快就出来,心里一沉。“怎么样?夫子说什么了?”他急切地问道,眼中满是关切。

银莲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来。她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她感到一阵眩晕,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旋转。

柳芸安抚地拍了拍龙凤胎的肩膀,“别担心,保持平常心就好。”她的声音温柔而坚定,给了银莲一丝慰藉。

很快,其他孩子也陆续出来,个个垂头丧气。

他们连和夫子说上几句话的机会都没有。空气中弥漫着失落和沮丧的情绪,仿佛一层厚重的乌云笼罩在众人头顶。

银贵是最后一批出来的,他详

细说明了考核的过程,还提到夫子在他名字旁画了个勾。这个消息让其他孩子羡慕不已,纷纷围上来询问细节。

柳芸心中一紧。环顾四周,发现参加考核的女孩寥寥无几,加上银莲和四娘也就三个。难道这些夫子对收女学生有偏见?她秀眉微蹙,开始思考对策。

正当她思索对策时,第二轮考核开始了。四娘和三郎也在其中。兄妹俩站在一起,互相鼓励着。

“勇敢四娘,向前冲!”四娘给自己打气,小拳头紧握。

“勇敢三郎,向前冲!”这小子照葫芦画瓢,脸上露出坚定的表情。

兄妹俩相视一笑,昂首阔步走进了学堂。他们的背影看起来那么坚定,仿佛能征服一切困难。

不一会儿,一个小姑娘哭着跑了出来,说夫子太凶,把她吓住了。她的哭声打破了院子里的宁静,引来了其他人的注目。

有人安慰她,有人则默默低下了头,似乎看到了自己可能的未来。

柳芸观察着这一切,心中已有了计较。看来是按性别分批考核,女孩优先。那么下一个应该就是四娘了。她暗自祈祷,希望四娘能够表现得好一些。

果然,四娘的名字很快被叫到。只见她稳步上前,行礼问好,举止落落大方。她的每一步都走得很稳,仿佛对自己充满信心。

“韩家村韩清芷,拜访了三位先生!”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充满朝气。

小姑娘梳着单圆髻,头戴粉色布巾,两条发带随风轻摆,既不失女儿家的秀美,又透着几分英气,让人不由得多看几眼。

她明亮的眼睛中闪烁着好奇与灵气,让严肃的夫子们都不禁为之一动。

“读过书吗?”夫子开口问道,语气比之前温和了些。

“会写字吗?”另一位夫子接着问。

“可会作画?”第三位夫子也加入了询问。

四娘认真听完问题,才开口答道:“回禀夫子,我研习过儒家经典,也略识几个字。至于作画,因手还嫩,只学了些皮毛,生怕让夫子见笑。”

她的回答既谦虚又不失自信,恰到好处地展现了自己的学识。

她说着露出一个调皮的笑容,惹得两位助教也不由侧目,驱散了考场的紧张氛围。

沈夫子突然开口:“既读过论语,可知"学而不思则罔"下句为何?”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期待,似乎在考验这个小姑娘的真实水平。

四娘没有丝毫犹豫,她的回答快速而准确,让夫子们眼前一亮。

三位夫子交换了一个眼神,又问她可会背诗经。他们似乎想进一步测试这个小姑娘的能力。

四娘想了想,“那学生背一首《木瓜》吧。”她的选择让夫子们有些意外,因为这首诗并不是最常见的选择。

清脆的童声在堂中回荡,将这首咏叹友情的诗句演绎得韵味十足。四娘的声音抑扬顿挫,仿佛将诗中的情感完美诠释。整个考场仿佛被带入了诗的意境中,连空气都变得清新了。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背诵完毕,四娘不等夫子们询问,就主动解释道:“这首诗讲的是朋友之间的情谊。木瓜、木桃、木李都是普通的果实,而琼琚、琼瑶、琼玖则是珍贵的玉器。诗中的"我"用珍贵的礼物回报朋友的普通礼物,不是为了还礼,而是为了表达永远的友好之情。这首诗教导我们要珍惜友谊,以诚相待。”

更让夫子们惊讶的是她对诗意的理解,不但说出了字面含义,还体会到了其中的情谊之道。她的解释深入浅出,展现了超越年龄的洞察力。

三位师父相视发愣,显然没想到这个小姑娘竟有如此见地。他们的眼中闪过赞许的光芒,似乎对四娘的表现非常满意。

“不错,不错。”沈夫子点头称赞,“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很到位。那么,你认为这种友谊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实现吗?”

四娘思考了一下,然后回答:“回禀夫子,这种纯粹的友谊在现实中确实不易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复杂,有时会掺杂利益和其他因素。但我认为,这首诗给了我们一个理想,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并努力去追求。即使无法完全做到,也能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真诚和美好。”

夫子们听完,眼中的赞许之色更浓了。他们没想到一个小姑娘能有如此深刻的见解。

“那么,你平时如何对待朋友呢?”另一位夫子问道。

四娘微笑着回答:“我会尽力帮助朋友,分享快乐,分担忧愁。但我也明白,友谊需要双方共同维护。我会诚实待人,也希望朋友能以诚相待。如果有误会,我会主动沟通,努力化解。”

夫子们听完,不禁点头赞许。这个小姑娘不仅有学识,还懂得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实在难得。

韦夫子站在一旁,目光在四娘身上打量了一番。这个小女孩虽然衣着朴素,但眉眼间透着一股灵气。他指向一旁的书案,“你难道不懂写字么?那边有纸笔,写一篇给我看看。”

“好的,夫子。”四娘乖巧应答,声音清脆悦耳。

她转身走向书案,小小的身子跪坐下来。书案对她来说有些高,她不得不微微挺直腰背才能看清桌面。阳光从窗棂间斜斜照进来,将她的侧脸镀上一层淡金色的光晕。

四娘动作熟练地取过砚台,一手扶着墨锭,一手执着端正的姿势研墨。清水滴落在砚台中,发出轻微的“叮咚”声。她专注地研磨着,直到墨汁浓稠适中。

提笔蘸墨时,四娘的手有些微微发抖。这可是她第一次在外人面前写字,心里难免紧张。深吸一口气,她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

笔尖在宣纸上游走,留下一个个略显稚嫩却工整的大字。她写的是《论语》中的一小段,每一笔都格外认真。遇到一个难写的字,她机灵地画了个圈,这是阿爹教她的办法。

写完后,四娘的手腕有些酸痛。她强忍住想揉手腕的冲动,轻轻放下毛笔。抬头时,发现三位夫子不知何时已经站在书案旁,正低头查看她的字迹。

“请先生过目。”四娘恭敬地退到一旁,心里忐忑不安。

她知道自己的字写得并不好,可阿爹阿娘的字也不怎么样,指导她的内容到此为止。想到这里,她不由得咬了咬下唇。

沈夫子过目后,神色复杂的轻叹道:“唉,居然是个女娃子。”

三位夫子交头接耳,不时发出几声低语。

四娘站在一旁,紧张得连呼吸都放轻了。

“好,你先出去吧。”沈夫子挥了挥手,示意考核结束。

四娘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转身离开。她的脚步轻快,但并不显得得意。走出门时,她回头看了一眼,发现夫子们正在低声交谈,不时看向她离开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