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为什么不能上学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她身上,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这已经是她第二十多次问阿娘同样的问题,但每次得到的答案都让她更加困惑。小小的心里装满了疑问,就像一团解不开的毛线。
“阿娘,为什么我不能去学堂?”她仰起头,眼睛里闪烁着执着的光芒。
柳芸正在院子里晾晒草药,听到这个问题,动作不由得顿了顿。她转过身,看着小姑娘倔强的眼神,心中一软。
这个问题她已经用各种理由搪塞过去:路太远了,天气太热了,没有人陪着去但这一次,四娘明显不打算轻易放过。
“三哥跟我一样大,他过两年就能去学堂。”四娘掰着手指头数着理由,声音里带着委屈,“二哥走不了远路,但他可以坐牛车去。”她停顿了一下,抬起头直视着柳芸,“阿娘说的那些理由,都不对。”
柳芸看着小姑娘眼中闪烁的光芒,心中一阵酸楚。她放下手中的草药,在四娘身边蹲下。
“难不成就因为我是个女娃?”四娘仰起小脸,眼眶微微发红,“凭啥女娃就被排除在外?”
四岁前没有母亲在身边的四娘,从未感受过男女有别。整日里跟着哥哥们上房揭瓦,上树掏鸟窝,在田间地头撒欢儿跑。
而四岁后遇到的唯一女性就是柳芸,一个强大到足以颠覆她对女性认知的存在。
“阿娘比谁都厉害。”四娘嘟囔着,小手揪着衣角,“阿娘会医术,会武功,连村里的大人都要请教阿娘。”
院子里的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咯咯的叫声打破了短暂的沉默。
柳芸看着钻牛角尖的小姑娘,突然灵机一动:“四娘,你该不会是牛年出生吧?”
“我不知道。”四娘愣了一下,眼中的委屈被好奇取代,立刻转向正在院子里劈柴的大哥,“大哥,我属什么的?”
“你属兔。”大郎停下手中的活计,掰着手指算了算,笑着回答。
“那小哥呢?”四娘的注意力完全被转移,蹦蹦跳跳地跑到大郎身边。
“也是属兔。”
“二哥呢?”
“二哥属虎。”
“三哥呢?”
“属龙。”
就这样,四娘开始追着问每个人的生肖,连村里串门的李嫂都没放过。
柳芸暗自松了口气,继续整理草药。
阳光渐渐西斜,她催促孩子们去洗漱睡觉。
夜深人静时,柳芸独自坐在灯下,一边画着书箱的分割图纸,一边思索着四娘的问题。
如果可以,她宁愿四娘像其他村里的女孩一样,懵懵懂懂地长大,不去思考这些难解的问题。
但四娘偏偏聪慧过人,总是能看透表象,追问本质。
转眼到了一月二十八,距离入学只剩四天。
韩木匠终于赶制出了两个灵翼书箱。黑漆木箱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古朴大气中透着几分贵气。阳光照在箱子上,反射出温润的光泽。
大郎的书箱按照图纸严格分割,整齐有序,每个格子都恰到好处。二郎的则是随心所欲的大格子,自由随性,就像他的性格一样。
韩木匠摸着箱子上的纹路,眼中满是得意:“这可是我这些年最满意的作品。”他转身从角落里搬出一块上好的黄花梨,“我还要打造一个镇店之宝。”
兄弟俩迫不及待地把书箱搬回屋里,开始收拾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一样样小心翼翼地放进格子里,生怕磕着碰着。
三郎好奇地跟在后面,时不时伸手摸摸箱子,眼中满是羡慕。他已经开始期待自己两年后也能拥有这样一个漂亮的书箱。
四娘却一个人闷闷不乐地坐在角落里,就连柳芸提出教她习武都提不起兴趣。她的小脸耷拉着,像是霜打的茄子。
正当全家为小姑娘的情绪发愁时,河对岸突然传来敲锣打鼓的声音。
“老大有重磅消息要通报,都去宗祠!”韩超的大嗓门传了过来,震得院子里的鸡鸭四处乱窜。柳芸抱起蔫蔫的四娘,带着几个孩子往宗祠赶去。
村民们三三两两聚集在宗祠前,议论纷纷。有人说是朝廷减税,有人说是修路通商,各种猜测此起彼伏。
村长手持一份文书,刚要开始宣读,就被村民们七嘴八舌地打断。
“别念那些听不懂的,直接说重点!”
“对对对,大哥你发话我们都唯命是从!”
“是不是又有什么好事?”
文书中“减免两年学费”几个字,让所有人都兴奋起来。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要不要让孩子去读书。
四娘却突然从柳芸怀里挣扎着坐直了身子,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她转过头,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柳芸。
宗祠内人声鼎沸,吵闹声此起彼伏。“村长,您赶紧说说呗!”一个满脸皱纹的老汉急切地问道。
“就是就是,究竟啥好事?”人群中有人附和。
“凭啥学费能打折?这事靠谱吗?”又一个声音响起。
村长捧着手中的文书,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他张了张嘴,却被此起彼伏的询问声淹没。这群村民就像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根本听不进去他说的话。
柳芸站在角落里,眉头紧锁,空气中弥漫着汗臭味和劣质烟草的气息,让她忍不住皱起鼻子。
宗祠里的温度随着人群的聚集逐渐升高,有几个妇人已经开始用衣袖扇风。孩子们在大人的腿边穿梭,不时发出嬉笑声。
“官府发布重磅利好政策!”村长终于找到机会提高了声音,“以后咱们这些平民百姓也能把孩子送去上学了!”
话音刚落,宗祠内更加喧闹。人群像沸腾的开水,爆发出此起彼伏的议论声。
“真的假的?”
“骗人的吧?”
“朝廷什么时候这么好心了?”
柳芸深吸一口气,突然一声怒喝:“都给我闭嘴!”
声音如惊雷炸响,整个宗祠瞬间鸦雀无声。村民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吼声震得愣在原地,纷纷转头看向声音的来源。
柳芸站在人群中,目光如刀般扫过每一个人的脸。“村长还没说完,谁要是再敢打岔,就给我滚出去!”
村长感激地看了她一眼,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朝廷新颁布的诏令,凡是六岁到十二岁的孩子,不分男女贵贱,只要通过考核,都可以免费上学两年。这两年的学费由朝廷出,咱们只需要准备笔墨纸砚和书籍费用。”
宗祠内的村民们面面相觑。
有人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有人却愁眉不展。角落里,一个穿着补丁衣服的男人低声嘀咕:“两年能学到什么?还不如让孩子在家帮忙干活。”
“就是,书籍费用也不便宜啊。”旁边的妇人附和道,“一年下来怕是要花不少钱。”
渐渐地,村民们三三两两地散去。有人兴高采烈地讨论着孩子的未来,有人则愁眉苦脸地计算着费用。
柳芸看着这一幕,心中暗叹。
“村长,考核在哪里进行?”她上前询问,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急切。
“玉泉镇的沈氏书院。”村长说着,眼中闪过一丝期待,“过两天就要开始了。你家三郎和四娘都到了年纪,要不要去试试?”
柳芸点点头,转身离开。四娘一路小跑着跟上来,“阿娘,我真的能去上学吗?”
“当然。”柳芸摸了摸女儿的头,看着她乌黑发亮的眼睛,“改天领你和老三过去。”
小姑娘欢呼雀跃,一路上逢人就说:“我要去上学啦!”她蹦蹦跳跳的样子,像只欢快的小鸟。
路过大院时,四娘兴冲冲地跑进去,“银莲姐姐,咱总算能进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