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长安一路行一船清梦等星河

第63章 倾城之恋关我什么事63

等长安从杨太妃处离开后,就去了太后宫里,恰好太后刚用过药,正在休息,长安交代了一圈后才回去。

不知是被长安说的话吓到了,还是惊到了,宁国公主被扶起来后,乖乖的喝了碗粥,也不再哭闹了。

杨太妃看着悉心伺候她的景萱,拍了拍孩子的手:“好孩子,这几日辛苦了,现下你母亲也进食了,你赶紧去洗漱一番,再歇息歇息,这里不用担心。”

宁国闹绝食这几日,包括刚才的哭闹,都将景萱折腾得不轻,衣衫也早已凌乱,因此就先回了她在宫里的住处收拾一下。

等支走了景萱后,杨太妃又让屋里的人都出去,大宫女也守在门口后,才径直走到床边,抬手就给了宁国一巴掌。

杨太妃:“清醒了么?”

宁国没想到自已会被打,一时有些懵了,捂着脸看杨太妃,说不出话来。

杨太妃坐到她身边,“你父皇在时,宫里的孩子都难养活,满宫满院里只有你们姐妹仨,任谁也没有对你们说过重话,就连选驸马时,也是以你们的意愿为先。”

“你母亲走的早,圣人将你带到我宫里,那几年里,我自认没有辜负圣人的托付,也没有让你母亲在天之灵不安,是尽了心抚育你的。”

“可你还记得,我是从何时起,不再与你亲近了么?”

宁国垂泪道:“从我选了驸马后,太妃就总是不见我了......”

杨太妃:“景家是江浙望族,景维康是长房长子,自小聪慧,甚有才名,当时跟随他祖父进京求学,用掷果盈车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宁国公主想到她初见驸马之时,就是在宫宴上,一见倾心,不能自拔。

“你成亲后,执意要离开京城,跟着驸马回绍兴,你想一想这么多年,你哪次进宫不是为了给驸马求这求那的。”

“你总觉得亏欠于他,耽误了他的仕途,所以百般讨好,想把一切都捧给驸马,真是痴儿。”

宁国公主生母早逝,当时景祐帝和皇后感情也不好,杨太妃哪怕是抚养了公主几年,也是吃喝上尽心尽力,却不敢过多插手教养之事,就怕被人说她僭越。

如今看到她都是快四旬的人了,还是如此任性骄纵,难免会生出一丝愧疚,觉得是不是当初疏于管教的缘故,这也是杨太妃现在还愿意说教几句的原因,但凭问心无愧吧。

杨太妃:“你怎么不想想,江南文风之盛,景家又是底蕴深厚,什么样的大儒找不到,为何驸马就非得进京求学呢?”

“更不要说,在他进京之前,才名就传开了,甚至宫里也有所耳闻。”

杨太妃虽然不知道这就是刷名声,但不妨碍她看清楚里面的道道。

“驸马要真是有才名,为何没有科举入仕,你真信他说的先游历见民生,再行抱负这套说辞?”

宁国公主:“他骗了我?”

杨太妃摇头:“不知道,但至少不是传出来的那样有才华,所以你也不用自责,耽误了他的前程,就算不做驸马,景维康也做不成宰相。”

“而且,如果不是你嫁到他们家,当初在圣人整治江南时,又怎么可能囫囵而退,你当真以为是景维康祖父的原因么?”

“那时候的江南道,可不是只有景家站出来支持朝廷,但圣人还是看在你的面子上,恩赏了景维康一个官职。”

“安娘是安娘,圣人是圣人,不要再将圣人当做安娘,记住了。”

宁国公主:“可是......”

杨太妃知道她还放不下爵位的事情,也觉得无语,你儿子战场犯错,能留下命就不错了,怎么就贪心不足呢。

但太妃也知道,对宁国公主这样爱情比天大的人来讲,大道理她是听不进去的,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从情情爱爱上分析。

杨太妃:“驸马对你情深义重,自然也将两个孩子放在心尖上,你儿子承爵无望,可你还有自幼就进宫的女儿,萱儿同宏儿是亲兄妹,手足相连的血亲,等萱儿继承了爵位,你还怕她不管兄长么?”

“再如何,萱儿也是亲妹妹,总比隔房的堂兄与宏儿的关系亲近吧?你仔细想想。”

“不用担心驸马不高兴,两个都是你的孩子,哪个继承爵位都是驸马的骨血,他只要心里有你,就会同意的。”

宁国公主被劝动了,喃喃道:“是这个道理,就像是父皇......”

杨太妃这才进入正题,说了掏心窝子的话:“这么多年来,没有宗室肯做第一个请封女儿的,所以圣人才一直压着,还是太后在病中开口劝了,这时你来做这第一人,就是替圣人分忧,帮了圣人的忙,到时候,就算宏儿没有爵位,也会有圣人的庇佑,还怕会过不好么?”

宁国公主:“我明白了......”

杨太妃见她的表情不似作假,才在心里松了一口气。

福宁殿中,长安将舆图收起,和宗正说着话。

长安:“松口气歇歇?还不到时候。”

宗正:“圣人还是要注意休息,事情是忙不完的。”

长安:“你们查的怎么样了?”

宗正:“宁国身边的人都细细审问过了,没有人在她面前说过那样大逆不道的话,但是她的贴身侍女却说了件事,景宏在回府后,自暴自弃,整日躲在屋里不出门,府里渐渐就有了流言,说以后就是二房的公子当家了。”

“臣让绍兴府宗正寺的人去悄悄查问过,景家二房的夫人,是当初被圣人下令迁移到西夏道的沈家族亲。”

“但是,景家里面的流言,也有景维康推波助澜的原因。”

长安:“这是合起伙来给宁国下套了,这件事情,先不要让她知道,以她现在的样子,是不会相信的。”

宗正:“是。”

随后又说了些祭祖的事情,安排哪些宗室等等,事情说完后,宗正就要起身告退。

长安却突然想到了那日赵治平的样子,“朕回来后政事缠身,也没顾得上细问,昌平郡王是?”

闻言宗正长叹了一口气,瞬间又老了一些,“圣人恕罪,是臣这个宗正失职,让圣人跟着忧心了。”

“圣人东征时留昌平郡王在京,他本人绝对安分守已,可是,他的岳家却不安生。”

“他那岳父不知道是听了谁的撺掇,非要给自已那个鳏夫儿子聘个高门贵女做续弦,还要将闺女许给老五家的孙子。”

长安想了想这个老五,应该是先帝的叔叔,那人家的孙子就是宗室子,“我怎么恍惚记得,那孩子是定了亲的啊?”

宗正一拍大腿:“就是定了亲的,可人家说不在乎,自已闺女可以做平妻。”

长安的脑袋上升起了个大大的问号,不是,你愿意让闺女做平妻,问过人家当事人了么?人家俩个是倒了什么霉,还没成亲呢,就被平白无故的塞了个人进来。

长安:“然后呢?”

宗正:“昌平郡王亲自去给两家道了歉,哦,应该是三家,还有蔡国公家,甚至被人家打了一顿。”

长安一琢磨:“他岳父给鳏夫儿子求娶的,不会是蔡国公家的女儿吧?”

宗正认命的闭上了眼睛,“是,而且还是打着皇亲的旗号。”

长安反倒是不生气了,“昌平郡王如何处理的?只是去道歉了事?”

宗正:“这倒不是,郡王打算将他岳父一家人都关到了家里,打算送回岳州,让人看着不许出去乱跑,可圣人也知道,这是治标不治本。”

所以才想着自请去辽地,让外人看到他这是不得圣心,被安排了苦差事,家眷留在京里,是为了让圣人安心,把岳父一家弄回岳州,也就没人上赶着去巴结了,那家人也就能看清形势,至少不会再猖狂如此了。

长安听得头都大了,“您也费心盯着点儿吧。”

宗正;“是。”

等人离开后,杨太妃就派人来回话了,说了宁国公主的情况,询问景萱的请封,是直接递给宗正,还是走内阁。

长安想了想,“先递给内阁吧。”

内阁也忙得很,关于如何治理刚打下的地盘,各自都有建议,折子上了好几次,小朝会上也吵了好几次,才终于由长安拍板,定下了十年内的初步治理之策。

于军事方面,先设河北路宣抚司,赵治平任宣抚使,统筹政务,狄永领定北将军,带军驻防,防止地方割据。

再将辽地未参与战事的其余部落士兵,编入边军,分化统率,避免出现串联叛乱,采用以夷制夷巩固边防。

最后则是重建北方防线,废弃旧辽都,改以阿尔泰山脉为防线,重修长城关隘,防止外敌侵扰。

于教化方面,允许投降的贵族子弟入国子监学习,以此分化辽国精英,对负隅顽抗者家族,迁入西北分散安置,土地分给辽地奴隶。

在辽国旧都建州学,不分平民和贵族,皆可入学。

允许保留文字,但官方文书必须使用官话,逐步实现文化融合。

于经济方面,采取因地制宜的经济措施,仿西夏道先例,实行农牧分治,旨在轻徭薄赋,恢复生产。

减免土地赋税三年,鼓励农耕,修复损坏的水利等基础设施,之后在推行当下的两税法。

对游牧部落则改征马匹、皮毛代替钱粮,减少牧业税,并开放边境榷场,允许茶叶丝绸和马匹的交换。。

控制经济命脉,将盐铁专卖权收归朝廷,削弱旧贵族豪强财力。

发行通用货币,逐步替换旧币,统一经济体系。

颁发这些诏令,统筹了大的治理方向后,长安又下了一道谕令,即为保疆固边,采用轮戍制度。

将驻守西夏道的军队调防至河北路宣抚司,将熙州边军调往南边,将原来驻守幽云的军队调往西南,沿海也是由南到北进行了轮换。

不止如此,长安还在各地抽出了一部分精兵,再用禁军填补,不仅提高了禁军的战力,也能避免边军尾大不掉。

而且在轮戍之时,原将领会被调回京,任讲武堂讲师,为朝廷培养新的将才,只有军队依调令迁移。

这样东西南北的倒腾一番,再也不会出现边军只认将领,不认朝廷的情况,哪怕军营之中仍有乡党,但也无法自成气候了。

此诏令一出,叹服者不知几何,连马向远都偷偷同夫人说,圣人是真圣明啊。

想法都很完善,但实行起来的阻碍也不少,好在几次出征,都是圣人亲征,所以当下也没有能居功自傲的将领敢站出来反对,磕磕绊绊的耗时半年多才完成轮戍。

而在这期间,京城里的热闹也不少。

最让人关注的就是,昌平郡王那岳父一家,终于被打包送回了老家,而郡王本人似乎也失了圣心,被派了出去。

而赵治平在去赴任之前,也是做足了功课,甚至连当地复杂的宗教问题也考虑到了,在来同长安辞行之时,就提到了这些,“圣人,此事怕是不能操之过急,既不能强势打压,但也不好听之任之,否则恐再起反意。”

长安:“你到任后,以分田地分草场为由劝那些人还俗,能少一个是一个,然后,再派驻士兵进驻,记住了,派人去是为了防范火情,保卫他们平安的,懂么?”

赵治平:“懂了!”

解决了让人苦恼的问题后,赵治平就离京上任了。

就在京城的百姓们失望以后没热闹时,新的皇家八卦又来了,甚至比老岳父一家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更让人激动,因为这次的事件当事人是宁国公主,这个是正儿八经的皇家啊。

宁国公主请封女儿为会稽郡王的继承人,折子一到内阁就引起了热议,这可是第一个给女儿请封的,所有人都看圣人会如何处理。

长安能怎么处理,当然是允准啊,大笔一挥,就册封景萱为会稽郡君。

之后宗室内部,又有好些人将原来的请封折子要了回去,将庶子或准备过继来的侄子这些,都改成了曾受教于宫中的女儿。

因此在长安去祭祖前,统一册封了七八个郡君和亲王的继承人县主,而这些人,也将会成为她未来二十年内的左膀右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