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边关风起
晨光熹微,朱雀大街上已有零星行人。忽闻马蹄声如急雨般自远而近,一名军士打扮的人纵马飞驰而过,掠起的尘土惊得道旁小贩连忙遮拦货摊,早起的老者蹙眉掩袖,连连后退。
有人被惊得一个踉跄,篮子里的鸡蛋碎了一地,登时怒火中烧,抬头便要喝骂,却被身旁的人急忙拉住。
“慎言!那是塘骑,八百里加急的军报信使!”
那人闻言,脸上怒色霎时转为惊惶,喃喃道。
“这般匆忙,莫非是边关……”
一时间,长街寂然。
所有人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皇宫方向,一种无声的紧张在晨曦中弥漫开来。
太平日子才过了几年?
难道烽烟又起?
这份不祥的预感很快便被证实。
西麓军发来的紧急军报被火速送入紫宸殿。
不过一盏茶的功夫,裴玠便急传召康王、奉国公以及兵部尚书等一众重臣入宫议事。
宫城内气氛肃杀。
重臣们的车轿一前一后疾行过宫道,在殿前戛然停下。
诸位大人下轿时皆面色沉凝,彼此仅颔首致意,并未多言,便匆匆步入殿内。
两个时辰在令人窒息的寂静中缓慢流逝,当殿门再度开启时,走出的重臣们眉头紧锁,面色比来时更为沉重,康王甚至一边快步下阶,一边低声与奉国公急促地交谈着什么,语气中透露出罕见的焦虑。
无需任何宣告,一种出大事了的预感,已如阴云般迅速笼罩了整个宫城,并随之向外蔓延。
果然,当日午时未过,裴玠便连下数道旨意。
敕令北部边境的神武军等,即刻抽调五万精锐,火速驰援西麓郡。
命兵部、户部竭尽全力,协同督办粮草军械,限日内集结发往西线。
坏消息终究纸包不住火,很快便通过各种渠道扩散开来。
北狄竟毫无征兆地大举南下,猛攻西麓郡防线。
西麓军仓促应战,因措手不及,主帅秦赫身负重伤,麾下将士亦折损惨重。
且北狄这次明显不是过往小打小闹的态度。
北狄此番来势汹汹,与二十多年前那般,似要与大昱血战到底。
消息所至,神都震动。
朝野上下为之震惊,茶楼酒肆间,百姓交头接耳,无不忧心忡忡。
谢翟安还未如何,倒是奉国公在一次朝会之时主动于御前谏言。
“靖远公久镇边关,与北狄作战经验丰富,且深谙西麓军情。如今秦将军重伤,军中群龙无首,若长久虚悬帅位,恐给北狄可乘之机。不若让靖远公重掌帅印,戴罪立功,为陛下分忧,为社稷建功?”
说白了,颐光殿的事明面上谢翟安是被摘了出来的,如今他身上背着的,也就是帮杭宣谨周旋罪名这一桩。
可谢翟安功劳赫赫,且潜逃的“杭宣谨”最终也是被他带回了神都,这桩罪名便显得有些无关紧要了。况且,谢翟安可是没了妻子和一双儿女,在许多人看来,这惩罚也足够了。
尽管这其中关系着一位无辜将士的性命,可世事本就是不公,在许多朝臣看来,谢翟安的功绩,足以抹平这一切。
更何况如今北狄犯境,若西麓军无法有效抵御,致使敌军长驱南下,届时大昱江山都将动摇。
因而奉国公提议一出,众臣纷纷附和,战事当前,一切当以国事为重,即便不任主帅,让靖远公赴边关参谋军务也是好的。
裴玠面沉如水,不露喜怒,只将谢翟安召入宫中亲问其意。
出乎众人意料,面对这重掌兵权的天赐良机,谢翟安竟婉言谢绝。
“秦将军乃当世名将,北狄此番暂占上风,不过趁我军不备才能谋得几次诡胜罢了。待秦将军摸清敌情,必有捷报传来。西麓军中勇将如云,皆忠勇果敢之士,臣昔日得陛下信任,忝居主帅之位,实非才德远胜同侪。加之臣旧伤缠身,蒙陛下恩典,日日得御医诊治虽有好转,然终究神思倦怠,恐难胜主帅劳心耗神之任。
只是,臣一生荣光尽在边关,若陛下差遣,臣愿赴西麓军为马前卒,做先锋将,为陛下、为大昱披荆斩棘,万死不辞。
惟帅印之重,臣以为仍非秦将军莫属。”
谢翟安这番话既彰忠君报国之心,又明示不再觊觎西麓军帅位,姿态十足,令不少人为之意外。
武将若久居神都,手中无兵,便如猛虎失其爪牙,纵有一等公爵之荣衔,看似风光,终非长久之计。
时光流逝,权势渐衰,影响力亦将日渐消弭于无形,昔日的赫赫威名终将成为过去。
他们以为,谢翟安必将趁此机会重掌兵权,不想却是如此退缩之态。
难道,一双儿女加夫人的惨死,让他畏了?怕了?
也是,毕竟他如今就一个儿子了,若是再得罪了陛下,出点儿什么事,岂不是断子绝孙了?
圣上似乎对谢翟安的表态颇为满意,未再强求,只命他回府继续“养伤”。
尽管朝野皆知,这所谓伤病,不过托辞。
最终,对于北狄战事,圣上钦点康王督战。
陛下最信任的宗亲亲赴前线,已是天子不宜亲征之下的最优选择。
然而一些嗅觉敏锐之臣却心中暗惊。康王是宗室中最坚定支持陛下之人,派他前往虽在情理之中,然其一旦离开神都,若此时神都有变……
旋即,众人又自觉多虑,信王已被幽禁,再无争位之力。太后病重,早已无法沾手朝政。先帝其余诸子皆安分守己如笼中鹌鹑,还有谁能威胁帝位?
但很快,他们便意识到这并非杞人忧天。
康王离开神都的第二日,神都之内,忽有流言如野火蔓延,直指陛下身世之谜。
言之凿凿称圣上实为北狄血脉,乃先帝明光夫人所出。太后病重非因信王之事,而是知晓了陛下真实身世所致。
这流言之前就来过一遭,众人原本并不在意,以为是信王余党的垂死挣扎。
不想这流言还有下半截。
流言宣称先帝确有一名流落民间的皇子,系当年还是宫人的定贵嫔所生,但那名皇子并非当今圣上,而是被先帝心腹重臣暗中抚养于宫外!
至于那位心腹重臣究竟为谁?
流言虽未直言,然所有矛头,皆暗指奉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