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狂热,被冰冷的现实,无情地浇灭。
所有厂商老板的脸上,那份,因为即将到来的、无穷的财富而燃起的贪婪火焰,被那个,冰冷而又残酷的数字——“三百万”,彻底地,冻结成了灰烬。
他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正在亲手,开启一个,何等波澜壮阔,却又,何等危险的……潘多拉魔盒。
---
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
一场,更加激烈的风暴,在“红色供应链联盟”的内部,轰然引爆!
“我反对!我坚决反对,立刻就在我的工厂里,铺开这个‘刑天’!”
视频会议上,一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起家的老牌企业家,激动地,一巴掌,拍在了桌子上!
“我的厂里,有五千名,跟我干了十几年的老兄弟!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你让我,为了那点狗屁的效率,把他们,全都赶到大街上去?!我做不到!”
他的话,立刻,引起了一部分,同样出身于传统制造业的老板们的共鸣。
然而,另一部分,以燕九霄为首的、信奉“效率至上”的新派资本家们,却对此,嗤之以鼻。
“老李,收起你那套可笑的妇人之仁吧!”
燕九霄,毫不客气地,反驳道,他那张,总是带着几分慵懒的脸上,此刻,充满了冰冷的、属于资本的残酷。
“商场,就是战场!你不进步,就得死!”
“你不换机器人,你的成本,就比别人高!你的良品率,就比别人低!不出半年,你,和你的那五千名‘老兄弟’,就会被市场,淘汰得一干二净!”
“到那时,你,连给他们发遣散费的钱,都没有!”
“你……”
一时间,整个联盟内部,因为“效率”与“人情”的巨大冲突,彻底地,分裂成了,两个,水火不容的阵营!
争吵,愈演愈烈。
眼看着,这个,刚刚才凝聚起来的、承载着整个国家工业希望的伟大联盟,即将因为内讧,而分崩离析。
赵峰,终于,开口了。
“都别吵了。”
他,只说了,四个字。
整个会议室,瞬间,安静了下来。
“我理解,各位的顾虑。”
赵峰的声音,平静,却又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力量。
“所以,‘盘古工业’计划,暂时,不搞一刀切,不大规模推广。”
“我们,先搞,试点。”
他,将目光,投向了屏幕上,那个,从始至终,都一言不发的……汉东第一变速箱厂的厂长。
“就从,问题,最严重的地方,开始。”
---
三天后,一纸红头文件,送到了汉东第一变速箱厂。
这座,早已锈迹斑斑的老旧工厂,将作为“盘古工业”计划的第一个秘密试点单位,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人机协同”生产测试。
消息传来,整个工厂,都陷入了一种,充满了恐惧和不安的死寂。
所有人都知道,那所谓的“人机协同”,不过是一个,体面的、过渡性的说法。
那,更像是一场,公开的、残酷的……人机挑战赛。
而他们,这些,血肉之躯的工人,就是那,即将,被冰冷的钢铁战神,无情碾压的……角斗士。
当那十二台,充满了未来科幻感的“刑天”机器人,被巨大的运输车,运抵工厂时。
王建国,和他所有的工友们,都沉默地,站在车间的门口,看着。
他们的眼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有好奇,有敬畏,但更多的,是,一种,仿佛在看着,即将取代自己的“新物种”般的……敌意,和恐慌。
“刑天”们,被安装在了,车间最先进的、刚刚才从汉斯国进口的生产线上。
而王建国,和他带领的、全厂技术最精湛的“王家班”,则依旧,使用着,那些,早已被淘汰的、绿色的老旧设备。
一场,在起点上,就早已注定了结局的、不公平的竞赛,正式开始!
第一天。
“王家班”,在王建国的带领下,拼尽了全力,不眠不休,最终,以近乎于自残的方式,生产出了一百二十个,合格的转向减速器。
而另一边,“刑天”战队,在悄无声息的运转中,交出的答卷是——
一千二百个。
良品率,百分之百。
第二天。
“王家班”的老师傅们,因为连续的疲劳,开始出现失误,最终,只生产出了,八十个合格品。
而“刑天”战队,在对第一天的数据,进行了自我学习和优化之后,它们的效率,再次提升!
最终的产量,是——
一千五百个。
第三天……第四天……
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屠杀。
王建国,和他引以为傲了一辈子的“手艺”,在那冰冷的、绝对理性的、可以无限进化的“效率”面前,被碾压得,体无完肤,支离破碎。
他,和他所有的工友们,都沉默了。
他们,只是麻木地,看着对面那座,正在创造着生产力奇迹的“无人车间”。
看着那些,比他们,快一百倍,准一万倍的钢铁巨人。
第一次,发自内心地,对自己,那坚持了一辈子的“工匠精神”,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
一个月后,测试结束。
结果,毫无悬念。
一张冰冷的、A4纸打印的辞退通知,送到了王建国,和变速箱厂,超过百分之八十的、一线工人的手中。
厂长办公室里。
那个,愁得头发都快掉光了的中年男人,看着眼前这个,为工厂,奉献了一辈子的老伙计,眼中,充满了无法掩饰的愧疚和不忍。
“老王……”
他艰难地,开口,声音,沙哑得,如同被砂纸打磨过。
“……对不住了。”
“厂里,真的,没办法。”
“联盟那边,已经下了死命令。所有,不能在三个月内,完成自动化改造的供应商,都将,被永久性地,踢出‘红色供应链’。”
“我……我要对,还剩下的那一千多号兄弟,负责。”
王建国,没有说话。
他,只是默默地,看着自己手中那张,轻飘飘的,却又,重如泰山的……辞退信。
他,没有愤怒,没有抱怨。
他的眼中,只有,一种,如同被整个时代,所抛弃的、深深的……迷茫。
他,缓缓地,转过身,拖着那,仿佛在一瞬间,被抽走了所有力气的、佝偻的背影,一步一步地,走出了这间,他奋斗了一辈子的工厂。
门外,阳光,灿烂而又刺眼。
他,看着马路上,那一辆辆,飞驰而过的、充满了未来感的“烛龙”汽车。
看着那,由他,亲手,修复过的转向减速器,所引领的、一个,崭新的、伟大的时代。
他的眼中,第一次,流下了,浑浊的泪水。
---
就在王建国,失魂落魄地,坐在工厂门前那冰冷的马路牙子上,对未来,感到一片迷茫时。
一个,戴着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年轻女孩,悄然,坐到了他的身边。
她的手中,拿着一支录音笔,和一本,早已写满了笔记的本子。
她叫,陈悦。
一个,刚刚大学毕业,在《汉东都市报》,做实习记者的……理想主义者。
“王师傅,是吗?”
她的声音,很轻,很柔,充满了,对一个劳动者的、发自内心的尊重。
“我,能和您,聊聊吗?”
---
三天后。
一篇,没有在任何头版头条,只是,悄然,刊登在《汉东都市报》,社会民生版,一个,最不起眼的角落里的深度报道,如同一颗,被引爆的深水炸弹,瞬间,引爆了整个国家的舆论场!
报道的标题,简单,却又,充满了,令人心碎的力量——
《机器轰鸣,谁在哭泣?——“盘古工业”计划背后,一个老工匠的黄昏。》
在这篇报道里,陈悦,没有使用任何,煽情的辞藻。
她,只是用一种,最朴素、最白描的笔触,将王建国,这个,为汉东工业,奉献了一辈子的老技工,那,充满了尊严与骄傲的前半生,和,那,充满了迷茫与无助的……现在,进行了,最真实的、也最残酷的……对比。
她,写了他,那双,能感知到千分之一毫米差距的、布满了老茧的大手。
也写了他,在被那,比他精准一万倍的“刑天”机器人,无情取代后,那,无处安放的……彷徨。
她,写了他,在饭桌上,与那个,代表着“未来”的儿子,那场,充满了心酸的争吵。
也写了他,在拿到辞退信后,那,如同被整个时代,所抛弃的……孤独的背影。
而在文章的最后,陈悦,用一种,充满了悲悯的、近乎于拷问的语气,写下了那段,足以让所有,正在为“汉东奇迹”而欢呼的人,都为之汗颜的……结语:
【我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向一个,更加智能、更加高效的未来。】
【我们,为冰冷的机器,赋予了,超越人类的智慧。】
【但我们,是否,也应该,偶尔,停下脚步,回头,看一看。】
【那些,被我们,遗忘在了,旧时代的、滚滚烟尘里的……】
【……我们,自己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