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什么学习?这是交流!

良久的沉默。

实验室里,只有几台材料试验机还在轻微而规律的“咔哒”声,像是在为这个颠覆性的时刻,敲打着节拍。

三位院士的目光,从那份报告,到那块暗金色的金属,再到白杨那张年轻却无比沉静的脸上,来回移动,眼神里交织着震撼、狂喜、以及一种近乎于朝圣般的虔诚。

他们穷尽半生心血构筑起来的材料学大厦,在今天,被这个年轻人轻轻一推,轰然洞开了一扇前所未见的窗户。

窗外,是他们从未想象过的壮丽风景。

“我们……我们回办公室谈吧。”白杨的声音打破了凝固的空气。

他将那块“玄铁-iii”样品小心翼翼地放回金属箱,然后合上了那份足以在世界材料学界掀起滔天巨浪的档案。

他的动作从容不迫,仿佛刚才只是展示了一件平平无奇的实验品。

可这份从容,在三位院士眼中,却更增添了几分深不可测的神秘感。

周长明部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笑意。

他今天带来的目的,已经超额达成了。

他不仅为“万吨巨力”项目找到了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他让这三位国家的顶级专家,亲眼见证了白杨和他背后这座研究院的冰山一角。

这份震撼,远比他说一万句好话都管用。

一行人再次走在来时的那条白色走廊上,但心境已是天壤之别。

来的时候,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的忐忑与沉重;

回去的时候,脚步都变得轻快起来,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王德忠院士的目光不再是单纯的观察,而是带着一种全新的审视。

他看着走廊两侧那些紧闭的、只有编号的金属门,心中不禁猜测,这里面,究竟还藏着多少像“玄铁-iii”这样,足以改写教科书的秘密?

孙建华院士忍不住低声对旁边的李振国说:“老李,我感觉我们今天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李振国苦笑着摇了摇头,扶了扶自己的眼镜,压低了声音:“刘姥姥起码还知道园子里的是亭台楼阁,我们……我们连看都看不懂啊!”

“‘多靶磁控溅射’,‘梯度热处理’……这些词儿我都在国外期刊上见过,可谁能想到,白杨所长已经把它们变成了现实,还玩得这么出神入化!”

他们的声音虽轻,但在安静的走廊里,还是清晰地传到了前面白杨的耳中。

白杨只是微微一笑,没有回头。

回到所长办公室,那股熟悉的、混合着书卷气和淡淡茶香的味道,让三位院士紧绷的神经终于彻底放松下来。

刚才在实验室里的冲击太大了,他们需要一点时间来消化。

“几位先坐,喝口水。”白杨招呼着,然后转身对跟进来的助理林慧说道:“小林,麻烦你准备三份甲级保密协议。”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另外,把‘A-1125’号档案的技术简报复印三份。”

“注意,做最高等级的脱密处理,只保留材料的最终性能数据、金相结构图和微观复合设计原理部分。”

“所有关于制备工艺、设备参数、热处理曲线和合金具体配比的内容,全部隐去。”

“好的,所长。”林慧点了点头,脸上没有任何多余的表情,转身便快步离去。

她那高效而专业的姿态,本身就是这个研究所风格的一个缩影。

周长明看着白杨条理清晰的安排,满意地点了点头。

技术上是天才,行事上同样滴水不漏,这样的人,才能让人真正放心。

很快,林慧就拿着一个文件夹回来了。

里面是三份打印好的保密协议和三份经过处理的技术简报。

而那份技术简报,虽然只有薄薄的三页纸,但上面的每一个数据,每一张图片,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

“王老,李老,孙老,按照规定,凡是接触到我们院核心技术资料的外部专家,都需要签署这份协议。这是流程,还请三位理解。”白杨将文件和钢笔分别递到三人面前。

“理解,完全理解!”王德忠院士几乎是抢着接过了钢笔,郑重地说道,“应该的,必须的!别说是签协议,就是要我们立军令状都行!这么重要的东西,保密工作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他几乎是屏住呼吸,在签名栏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李振国和孙建华也紧随其后,神情肃穆地签了字。

忙完这一切,办公室里的气氛才真正松弛下来。

三位院士捧着那份脱密后的技术简报,如获至宝,翻来覆去地看着,嘴里不断发出赞叹。

“不可思议,真是不可思议……”

“有了这份材料,‘万吨巨力’项目最大的拦路虎就搬开了!我们不仅能完成,还能超额完成设计指标!”

“白杨所长,我……我们代表项目组全体同志,代表整个重工业战线,再次向你表示最诚挚的感谢!”王德忠院士站起身,对着白杨深深地鞠了一躬。

李振国和孙建华也立刻站起来,跟着鞠躬。

“三位老先生,快请起,这可使不得!”白杨连忙上前扶住他们,“你们是前辈,是国家的功臣,我只是做了我分内的工作。能为国之重器出一份力,是我的荣幸。”

他的态度谦逊依旧,真诚依旧。

周长明在一旁看着,笑呵呵地打圆场:“好了好了,都是为国家做事,就别这么客气了。老王,你们这下可以安心了吧?”

“安心了,彻底安心了!”王德忠重新坐下,脸上泛着激动的红光,他搓了搓手,似乎还有话想说,但又有些不好意思。

办公室里安静了片刻,只有茶杯里热气升腾的声音。

几番欲言又止后,王德忠院士终于像是下定了决心,他看着白杨,语气带着几分试探和恳切:“白杨所长……我……我这儿还有个不情之请,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王老您请说,千万别客气。”白杨道。

“是这样,”王德忠的腰杆微微前倾,眼神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等我们这个大压机的项目告一段落,顺利投产之后,我……我能不能厚着这张老脸,到您这个研究所来……学习几个月?”

他生怕白杨误会,急忙补充道:“我不添乱,绝对不给您添麻烦!我就在实验室里找个角落待着,您和您的团队搞研究,我就在旁边听听、看看,能学到一点皮毛就心满意足了!实在不行,我给研究员们打打下手,端茶倒水也行!”

这话一出,旁边的李振国和孙建华眼睛顿时亮了!

“对对对!”李振国立刻跟上,激动地一拍大腿,“所长,算我一个!王老这个提议太好了!我们搞了一辈子材料,今天才发现自己就是个门外汉,真是不来学习学习,这辈子都闭不上眼啊!”

孙建华更是直接:“白杨所长,您要是嫌我们年纪大,手脚慢,我们可以给您带学生!”

“我们那些博士、硕士,都是国内的好苗子,让他们来您这里见见世面,开开眼界,对他们未来的成长,比读十年书都管用!”

三位泰斗级的人物,此刻像三个急于求学的学生,眼巴巴地望着白杨,眼神里的热切几乎要溢出来。

这一下,反倒是把白杨给难住了。

他愣了一下,心里有些哭笑不得。

让院士来研究所学习?

这叫什么事儿啊!

研究院内部,确实有和兄弟单位、高等院校合作的课题项目,也有接收进修人员和访问学者的名额。

但是,那都是有明确流程和级别的。

让院士过来“学习”,这在规章制度上,根本就没有对应的条款。

更关键的是身份问题。

这三位都是中科院的学部委员,是国内科学界的顶梁柱。

而他白杨,虽然在系统内部,因为一系列的重大突破,已经被秘密授予了科学院和工程院的双院士头衔,但这件事情是最高级别的机密,并未对外公布。

在王德忠他们看来,自己只是一个年轻的、能力超凡的研究所所长。

让他们以“学生”的身份,来向一个“所长”学习,这在体制内,在讲究论资排辈的学术圈,是完全不合规矩,甚至可以说是乱了套的。

他不能答应。

直接答应,是置三位老先生于尴尬的境地,也无视了组织原则。

他更不能拒绝。

这三位是真心实意地想来交流技术,这份对科学的赤诚之心,他发自内心地敬佩。

直接拒绝,既伤了老前辈的心,也显得自己敝帚自珍,格局太小。

一时间,皮球踢到了他脚下,而且是个烫手的山芋。

白杨的脑子飞速转动,但嘴上却没有立刻说话。

他的目光,不着痕迹地从三位院士期待的脸上,轻轻滑过,最后落在了气定神闲、端着茶杯的周部长身上。

这是一个无声的求助,也是一个聪明的“甩锅”。

这种涉及到身份、级别、待遇和原则的问题,实在不适合出面做决定。

周部长何等人物,几乎在白杨的目光投过来的一瞬间,就明白了这个年轻人的顾忌。

他心里暗暗赞许。

这小子,不光技术上是妖孽,这为人处世的情商,也远超同龄人。

知道什么时候该自己拍板,什么时候该把问题向上交。

他将手中的茶杯,不轻不重地往茶几上一放,发出“嗒”的一声轻响。

这声响,立刻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

周长明清了清嗓子,脸上带着温和而又不容置喙的微笑,看向王德忠三人。

“咳。”

他开口了,声音不疾不徐:“老王,老李,老孙,你们三位,都是咱们国家科学界的宝贝,是定海神针一样的人物。怎么能说是来‘学习’呢?这个词,用得不合适嘛。”

听到这话,三位院士脸上的热切顿时一僵,神情肉眼可见地黯淡了下去。

完了。

这是被婉拒了。

他们心里一急,王德忠刚想开口再说些什么,周长明却摆了摆手,示意他稍安勿躁。

只见周部长话锋一转,脸上的笑容更深了几分:“所里嘛,虽然没有让院士同志过来‘学习’的先例,这个口子确实不能开。”

他故意停顿了一下,看着三人彻底沉下去的脸色,才慢悠悠地抛出了后半句:“但是,我们研究院,随时欢迎、并且是求之不得地,希望能够和三位院士开展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嘛!”

“学术交流”四个字,他特意加重了语气。

三位院士先是一愣,随即,巨大的惊喜和释然涌上心头!

他们瞬间就品出味儿来了!

“学习”,是上对下,是学生对老师,这在身份上说不通。

而“学术交流”,是平等的,是相互的,是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交融!

这个提法,既满足了他们想要接触前沿技术的核心诉求,又完美地保全了他们作为院士的身份和尊严。

高,实在是高!

“对对对!是学术交流!你看我这个老糊涂,用词不当,用词不当啊!”王德忠一拍脑门,脸上重新绽放出灿烂的笑容,对周长明投去了感激的目光。

“周部长想得周到!是我们几个老家伙心急了,没考虑周全!”李振国也连声附和。

周长明笑着压了压手,继续说道:“我看这样,这件事,我来牵头。等你们大压机的项目上了正轨,由我们一部和中科院那边联合发个文,正式聘请三位,担任我们研究院的‘特邀技术顾问’。”

“顾问嘛,顾而问之。以后,你们可以定期过来,和白杨同志他们,就新材料领域的一些前沿课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你们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和理论功底,白杨同志这里有最新的技术和实验平台,这叫什么?这叫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嘛!”

他最后看向白杨,笑着问道:“白杨同志,你觉得我这个安排,怎么样啊?”

白杨笑着说道:“我完全同意周部长的安排!这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好事!”

“我们研究院虽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点小小的突破,但底子还很薄,非常需要王老、李老、孙老这样的前辈来为我们传经送宝,指导工作。我们热烈欢迎三位院士前辈!”

这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给了周部长面子,又把三位院士捧得高高的,还表达了自己这边开放和欢迎的态度。

办公室里的气氛,瞬间从刚才的些许尴尬,变得无比融洽和热烈。

“太好了!太好了!”孙建华院士激动地搓着手,“特邀技术顾问,这个好,这个名正言顺!”

事情就这么圆满地定了下来。

接下来的时间,众人又就“玄铁-iii”材料后续的工艺交接、小批量试制以及在大压机横梁上的应用验证等技术细节,进行了简单的沟通。

白杨承诺,一周之内,就会整理出一份详细的、可供工业化生产的工艺流程文件,并派出一个技术小组,前往负责生产的钢厂,进行全程技术指导,确保万无一失。

这份担当和效率,再次让三位院士和周部长赞叹不已。

临近傍晚,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将办公室染成一片温暖的金色。

到了该告辞的时候了。

周长明和三位院士站起身,白杨坚持将他们送到研究院的大门口。

在第二道门岗办完手续,取回了寄存的公文包后,王德忠院士最后一次握住白杨的手,用力地摇了摇,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为一句:“白杨所长,今天,多谢了!我们,后会有期!”

“王老,您太客气了。一路顺风。”白杨微笑着点头。

黑色的“大红旗”轿车缓缓启动,驶出了研究院。

车内,气氛与来时已是天壤之别。

“老王,我现在都感觉跟做梦一样。”李振国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白桦林,感慨万千,“半天之前,我们还愁得头发都快白了,现在,不光问题解决了,还看到了一片新天地。”

“谁说不是呢?”孙建华小心翼翼地把那份技术简报放进自己的公文包里,拉上拉链,像是收藏一件绝世珍宝,“那个白杨所长……真是个妖孽啊!三十岁的年纪,这份学识,这份成就,还有那份沉稳,简直不敢想象。”

王德忠没有说话,他只是闭着眼睛,靠在后座上,脑海里还在一遍遍地回放着那张金相结构图,回味着白杨那番关于“微观复合”的讲解。

每一个字,都值得他用后半生去研究和消化。

坐在副驾驶的周长明,从后视镜里看着三位如释重负又心满意足的样子,嘴角勾起一抹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