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震惊三位院士!

一辆漆黑的“大红旗”轿车,在秋日午后的阳光下,驶出了第一机械工业部的大院。

车身锃亮。

车内,气氛有些凝重。

三位院士并排坐在宽敞的后座,谁也没有说话,只是透过车窗,看着四九城熟悉的街景飞速倒退。

王德忠院士的手里,还紧紧攥着那个磨得发亮的黑色公文包,里面装着的,是他们半年来的心血,也是他们此刻全部的希望。

周长官坐在副驾驶的位置,同样一言不发。

他知道,现在说什么安慰的话都是多余的。

事实胜于雄辩,只有让这三位专家亲眼见到,他们才能真正理解自己那番话的含义。

车子一路向西,驶离了喧嚣的市中心。

大约半个多小时后,轿车在一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岔路口拐了个弯,又向前行驶了约莫两公里,一片被高大围墙和茂密白桦林环绕的建筑群,出现在众人眼前。

这里就是白杨所在的研究院。

与想象中那种戒备森严、岗哨林立的军事禁区不同,这里的第一道门岗,看起来甚至有些普通。

只有两名穿着笔挺军装,但没有佩戴任何部队番号标识的年轻士兵,如青松般站立在岗亭两侧。

但当“大红旗”缓缓停在门前时,三位院士才真正感受到了此处的不同寻常。

一名士兵上前,一个标准的敬礼,眼神却锐利如鹰隼,直接落在了车头那块特殊通行证上。

他没有立刻放行,而是通过手持的步话机,低声汇报了一串编码。

片刻后,步话机里传来确认的声音,门岗的电动伸缩门才缓缓打开。

“周长官,这……这只是第一道岗?”李振国院士有些惊讶地问道。

他去过不少保密单位,但这种级别的盘查,还是第一次见。

“对,外围岗哨。”周长明点了点头,表情平淡,“检查车辆和通行许可的。”

车子继续前行,穿过一片精心修剪的草坪和林荫道,很快,第二道岗哨出现在眼前。

这里是一座更为坚固的混凝土结构大门,门后,是几栋看起来朴实无华的五层苏式红砖楼。

这一次,车子被彻底拦停。

四名士兵走了过来,其中一名少尉军官,手里拿着一个特殊的仪器。

“请所有人员下车,出示证件,接受查验。”军官的声音清晰而洪亮,不带一丝感情。

周长明率先推门下车,从内袋里掏出一个红色封皮的特殊证件递了过去。

军官用仪器扫了一下,仪器发出一声轻微的“嘀”声,绿灯亮起。

“长官好!”军官立刻立正敬礼。

“嗯。”周长明应了一声,指了指身后的三位院士,“这三位是中科院的王德忠、李振国、孙建华院士,今天跟我过来,有要事和白杨所长商议,我已经提前报备过了。”

军官点了点头,转向三位院士:“三位首长,请出示你们的证件。”

王德忠三人连忙掏出自己的工作证。

军官接过后,并没有立刻放行,而是走到岗亭边,拿起一部内部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

“……这里是二号门岗,周长官已抵达……随行人员三名,中科院,王德忠、李振国、孙建华……请核对今日访客名单……好的,明白。”

挂断电话,军官再次敬礼:“三位首长,身份确认无误。但是按照规定,你们需要暂时将随身携带的公文包和通讯设备寄存在这里。我们会给您专门的储物柜和钥匙。”

“什么?”孙建华院士眉头一皱,“这公文包里是我们项目的核心资料,要给白杨所长看的!”

“首长,请您理解。”军官的语气依旧平静,但态度却不容置疑,“这是规定。任何未经事先申报和特殊批准的外部存储介质,都不能进入核心研究区。”

“你们需要的资料,可以口述,也可以在这里经过审查后,由我们的内部文员进行转录,再送进去。”

“你……”

“老孙!”王德忠院士拉住了他,对军官点了点头,“好,我们配合。”

他们三人将公文包存好,又经过了一道类似后世机场安检的金属探测门,这才被允许进入。

走在通往办公楼的路上,李振国院士忍不住低声感慨:“周长官,这里的安保……比进中枢大院还要严啊!我们去一些军工单位,也从没遇到过这么严格的程序。”

周长明背着手,走在前面,闻言笑了笑:“严就对了。这里面的任何一份图纸,任何一行代码,甚至任何一块实验废料,都可能是外面的人想花十亿美金都买不到的东西。不严一点,我睡不着觉。”

他顿了顿,补充道:“这个安保条例,还是我亲自向上面建议,白杨同志亲自修订的。他这个所长,对保密工作的重视程度,比我还高。”

三位院士对视一眼,心中的震撼无以复加。

他们之前只知道白杨是个技术天才,但现在才意识到,这个年轻人所执掌的,是一个何等重要、何等核心的机构。

他们对即将到来的会面,不由得又多了几分期待和敬畏。

很快,一行四人来到了主办公楼的三楼。

走廊里安安静静,只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偶尔有穿着白大褂的研究员抱着文件匆匆走过,看到周长明,也只是微笑着点点头,便快步离去,每个人都显得目标明确,步履匆匆。

这里的氛围,紧张而高效,充满了蓬勃的朝气。

周长明在一间挂着“所长办公室”牌子的门前停下,轻轻敲了敲门。

“请进。”里面传来一个年轻而沉稳的声音。

周长明推门而入,白杨正坐在办公桌后,埋头在一份画满了复杂曲线的图纸上用铅笔做着标注。

看到他们进来,他立刻放下手中的笔,站起身来。

“周长官,您来了。”白杨快步迎上前来,伸出手。

“哈哈,白杨同志,没打扰你工作吧?”周长明和他有力地握了握手,脸上露出了亲切的笑容。

“您言重了,处理一些日常工作而已。”白杨的目光扫过周长官身后的三位老人,眼神里带着一丝询问。

“来,我给你介绍一下。”周长明侧过身,郑重地介绍道,“这位,是咱们国家金属材料和冶金领域的泰山北斗,王德忠院士。”

“这位是疲劳与断裂力学专家,李振国院士。”

“这位是高温合金专家,孙建华院士。”

白杨的眼神瞬间变得无比尊敬,他主动上前,一一与三位老人握手:“王老,李老,孙老,久仰三位的大名,今日得见,是我的荣幸。”

他的态度谦逊而真诚,没有丝毫因为身居高位而产生的傲气。

这让原本还有些拘谨的三位院士,心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好感。

“白杨所长,你太客气了。”王德忠院士摆了摆手,脸上带着苦笑,“我们三个老家伙,今天是厚着脸皮,上门来求援的。”

“请坐,请坐。”白杨将他们引到待客的沙发区,亲自给几人倒了茶水,“周长官,王老,有什么问题,但说无妨。”

众人落座后,周长明没有绕圈子,直接开门见山:“白杨同志,我就不跟你兜圈子了。今天请三位院士过来,是为了‘万吨巨力’项目的事情。”

“万吨巨力?”白杨的眉毛微微一挑。

这个项目他有所耳闻,是国家重工业领域的头号工程,旨在建造一台四万吨级的模锻液压机,是真正意义上的“国之重器”。

“没错。”周长明点了点头,脸色变得严肃起来,“项目现在遇到了一个天大的麻烦,卡住了,而且一卡就是半年,整个项目组束手无策。所以,我只能带着他们,来找你了。”

王德忠院士站起身,从刚刚在门口重新取回的公文包里,拿出了那份厚重的报告,双手递给白杨,神情凝重地说道:“白杨所长,情况是这样的。”

他清了清嗓子,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将他们面临的困境和盘托出。

“……我们需要为大压机的核心承压横梁,制造一种特殊的钢材。”

“设计指标要求,它的屈服强度必须超过1800兆帕,同时,在每分钟五十次的高频循环冲击下,疲劳寿命不能低于一百万次。”

“而最关键的,是它的断裂韧性,必须保持在120兆帕·米1/2以上。”

“白杨所长,您是材料领域的行家,应该明白。强度、疲劳寿命、韧性,这三个指标在传统的金属材料学理论里,是典型的‘不可能三角’。”

“我们为了提高强度,添加了大量的合金元素,进行了复杂的淬火热处理,结果钢材的韧性急剧下降,变得像玻璃一样脆,别说一百万次冲击,可能几万次就直接崩断了。”

“反过来,我们想办法增加韧性,比如通过退火来消除内应力,细化晶粒,但强度和抗疲劳性就远远达不到要求。”

“我们试了上百种配方,从马氏体时效钢到贝氏体钢,能想到的路都走了,可始终无法同时满足这三个苛刻的条件。就像一堵墙,横在了我们面前,怎么也绕不过去。”

李振国和孙建华两位院士也在一旁补充着各种实验数据和失败的尝试,脸上的表情充满了无奈和疲惫。

白杨静静地听着,手里拿着那份沉甸甸的报告,一页一页地翻看着。

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王德忠院士沙哑的讲述声和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周长明和三位院士的目光,全都聚焦在白杨的脸上,观察着他的每一个细微的表情。

然而,白杨的脸上,始终是一片平静。

他看得很快,那份凝聚了上百名专家半年心血的报告,在他手中飞速地翻过。

几分钟后,当他翻到最后一页,看到了那张汇总了所有失败数据的最终图表时,他的手指在图表上那个代表“不可能三角”的空白区域,轻轻地点了点。

然后,他合上了报告。

三位院士的心,也跟着这一下,猛地提到了嗓子眼。

来了,要宣判结果了。

他们既希望听到奇迹,又害怕听到和他们自己一样的结论——此路不通。

白杨没有立刻说话,他闭上眼睛,手指在沙发扶手上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似乎在进行着某种极为复杂的计算和推演。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

周长明端着茶杯,稳如泰山,但他微微眯起的眼睛,也暴露了他内心的紧张。

终于,白杨睁开了眼睛。

“周长官,王老。”他开口了,声音不大:“这个问题,说难,确实很难。以常规的合金设计理论和热处理工艺来看,的确是一个死结。”

听到前半句,三位院士的心猛地一沉。

果然……连白杨也觉得是死结吗?

然而,白杨的下一句话,却让他们如遭雷击,瞬间从地狱升到了天堂。

“但是,如果换一种思路,它也并不复杂。”

白杨站起身,将那份报告放到茶几上,对着四人说道:“理论说得再多,不如亲眼看一看。几位,请跟我来。”

说罢,他便迈开步子,径直朝办公室外走去。

四人愣了一下,随即立刻起身,快步跟了上去。

走出办公楼,白杨没有走向那些看起来规模宏大的厂房,而是带着他们拐进了旁边一栋毫不起眼的辅楼。

这栋楼的安保措施,比主楼更加严密。

门口同样有士兵站岗,进入大门后,是一条长长的、一尘不染的白色走廊。

走廊两侧,是一扇扇厚重的金属门,门上只有编号,没有任何标识。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类似臭氧和金属混合的气味。

这里安静得有些过分,只能听到众人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在走廊里回响。

白杨在走廊尽头的一扇门前停下,这扇门上标注着“m-03”的字样。

他没有用钥匙,而是将脸凑到门边一个黑色的识别器前。

“滴……虹膜验证通过。白杨所长,欢迎您。”一个电子合成音响起,厚重的金属门“咔哒”一声,向内滑开。

眼前豁然开朗。

这是一个面积超过五百平米的巨大实验室。

里面摆满了各种奇形怪状的、闪烁着金属光泽的精密仪器。

有体型巨大的真空感应熔炼炉,有可以进行超高温热处理的箱式炉,还有一排排正在进行着拉伸、冲击、疲劳测试的材料试验机。

数十名穿着白色无尘服、戴着口罩和护目镜的研究员,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整个实验室充满了紧张而有序的科研氛围。

看到白杨带着人进来,一名看起来是负责人的中年研究员立刻快步迎了上来。

“所长!”他立正喊道。

“嗯,”白杨点了点头,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吩咐道,“老张,去资料库,把编号‘A-1125’的实验档案和对应的三号样品取出来。”

“是!”被称作老张的负责人没有问任何问题,转身立刻去办。他的执行力,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

趁着这个间隙,白杨才转向身后已经看得目瞪口呆的三位院士,微笑着介绍道:“王老,李老,孙老,这里是我们院的特种金属材料实验室。主要负责一些前瞻性的新材料理论研究、配方设计和性能验证工作。”

前瞻性研究?

三位院士看着眼前这堪比国外最顶尖实验室的设备和规模,心里早已是翻江倒海。

这哪里是什么“前瞻性研究”,这分明就是一个具备了从设计、熔炼、加工、测试到验证全流程能力的超级材料研发中心!

国内任何一家冶金院所,都不可能拥有如此齐全和先进的配置!

孙建华院士指着远处一台正在运作的设备,声音都有些颤抖:“那……那是……等离子旋转电极雾化制粉设备?用来制造高纯度金属球形粉末的?”

白杨顺着他的手指看了一眼,点了点头:“是的,主要用于粉末冶金的一些实验。我们自己攒的,性能还凑合。”

自己攒的……还凑合……

三位院士感觉自己的心脏都快要承受不住这接二连三的冲击了。

那种设备,是他们做梦都想搞到一台的宝贝,在这里,居然只是“自己攒的”!

就在他们心神剧震之时,老张已经用一辆小推车,推着一个密封的金属箱和一个厚厚的文件夹快步走了回来。

“所长,‘A--1125’号档案和三号样品。”

“好。”

白杨接过文件夹,将其放在一个干净的实验台上,然后示意老张打开金属箱。

箱子打开,里面是一块巴掌大小、通体呈现出一种奇异的暗金色泽的金属块。

它的表面异常光滑,在灯光下,反射着一种介于金属和陶瓷之间的奇特光泽。

“王老,请看。”白杨将文件夹翻开,推到王德忠院士面前。

文件夹的第一页,是一份材料性能测试报告。

王德忠院士只看了一眼,呼吸就猛地一滞!

【材料代号:玄铁-iii型(xuatie-iii)】

【屈服强度:2150mpa】

【疲劳寿命(50hz,循环载荷):185万次】

【断裂韧性(kiC):145mpa·1/2】

这……这怎么可能?!

王德忠的眼睛瞪得像铜铃一样,他一把抓过报告,几乎要把脸贴了上去,一个字一个字地反复确认。

2150兆帕的屈服强度!

比他们的设计要求高出了一大截!

185万次的疲劳寿命!

几乎是设计要求的两倍!

145的断裂韧性!

同样远超标准!

这三个数据,任何一个单独拿出来,都是世界顶级的水平。

而现在,它们竟然完美地集于一身!

这哪里是打破了“不可能三角”,这简直是把那个三角按在地上,用脚狠狠地碾碎了!

“这……这数据……是真的?”李振国和孙建华也凑了过来,看到报告上的数字,同样发出了不敢置信的惊呼。

“白杨所长,这……这是怎么做到的?”王德忠抬起头,声音因为激动而剧烈颤抖。

他看着白杨,眼神里充满了狂热和不解,“我们……我们想不通!这完全违背了我们所知的材料强化和韧化机理!”

白杨笑了笑,拿起实验台上那块暗金色的“玄铁”,递到王德忠的手中。

“王老,您摸摸看。”

金属块入手,有一种超乎想象的温润和沉重。

白杨指着报告后面的一张金相显微镜照片,那上面是放大了数万倍的材料微观结构图。

“其实,思路很简单。”白杨的声音,在三位泰斗听来,不啻于天神之音。

“你们的思路,是在一种均质的材料内部,去寻求强度和韧性的平衡。这就好比要求一个人,既是百米冲刺的冠军,又是万米长跑的冠军,这当然很难。”

“而我们的思路,是复合。”

“我们没有试图去‘平衡’,而是让不同的性能,由不同的‘结构’来承担。”

他指着照片上那些复杂的纹理,解释道:“您看,这种材料的基体,是一种超高强度的非晶态合金,它提供了超过2000兆帕的基础强度。但是,它很脆。”

“所以,我们通过特殊的‘多靶磁控溅射’和‘梯度热处理’工艺,在非晶基体中,人为地植入了无数纳米级别的、具有高韧性的贝氏体晶核。这些晶核,就像是混凝土里的钢筋。”

“当材料受到冲击,裂纹试图扩展时,它会被这些高韧性的‘钢筋’给牢牢锁住、偏转、吸收掉能量,从而无法继续延伸。这就赋予了材料不可思议的韧性。”

“强度由‘混凝土’(非晶基体)来承担,韧性由‘钢筋’(纳米晶核)来负责。”

“它们各司其职,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种全新的‘微观复合材料’。自然,也就不存在所谓的‘不可能三角’了。”

一番话说完,整个实验室鸦雀无声。

三位院士,三位在各自领域浸淫了一辈子,站在金字塔顶端的泰斗级人物,此刻就像是第一次上课的小学生,呆呆地听着白杨的讲解,大脑一片空白。

非晶态合金基体……纳米级贝氏体晶核……微观复合材料……

这些名词,他们有的听说过,有的甚至自己也在研究。

但是,将它们用如此天马行空,又如此逻辑严谨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性能如此逆天的“极限材料”……

这已经不是“破壁”了。

这是直接在他们认知的高墙之上,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