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052D海试结束!

“您的意思是,用它在负极表面形成一层更稳定、离子电导率更高的sei膜?”

“孺子可教。”白杨赞许地点了点头,“去试试吧,这个问题解决了,无人机电池就可以定型生产了。”

“是!我马上就去安排实验!”王建国如获至宝,激动地鞠了一躬,转身就要去召集人手。

然而,他刚走两步。

实验室的门就被人猛地推开了。

“所……所长!”

助理林慧跑了进来,她的呼吸有些急促,一向梳理得整整齐齐的头发都有几丝散乱。

白杨眉头微皱,他很少看到林慧这副失态的模样。

“出什么事了?慢慢说。”

林慧快步走到他面前,努力平复了一下呼吸,将声音压低,但语气却无比急切:“所长,总参打来的加密电话,是石副部长的秘书亲自打过来的,说石副部长有万分紧急的事情,要立刻跟您通话!”

石振宏?

白杨的眉毛微微一挑。

自从上次在招待所一别,石振宏因为在052d项目上的巨大功劳,已经顺利地从原先的总参装备部第五局副局长,升任为总参装备部副部长。

职位虽然只上调了半级,但权责范围却扩大了数倍,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军方高层。

这个级别的人物,亲自打来“万分紧急”的电话,事情绝对小不了。

“把电话接进来。”白杨的表情瞬间变得严肃起来。

他挥手示意王建国和实验室的其他人继续工作,自己则转身快步走回办公室。

林慧紧随其后,在他坐定的瞬间,已经将那只沉甸甸的红色加密电话话筒递了过来。

白杨接过话筒,深吸一口气,沉声道:“我是白杨。”

“白杨同志!你好,是我,石振宏!”

电话那头,传来石振宏的声音。

“石副部长,您好。”白杨平静地回应。

“好!好啊!太好了!”石振宏在那头连说了三个“好”字:“白杨同志,告诉你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咱们的‘孩子’,回来了!”

白杨的心脏猛地一跳。

孩子?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脑海。

“052d……海试结束了?”他试探着问道,声音里也不自觉地带上了一丝颤音。

“结束了!圆满结束了!”石振宏迫切说道:“就在今天早上八点,052d顺利返航,靠上了江南造船厂的码头!”

“为期三个月,总航程超过一万五千海里的远航深海综合性能测试,全面完成!”

“所有的测试数据,包括舰体结构应力、动力系统工况、航行稳定性、武器系统平台适应性等等,所有记录着这些数据的仪器和磁带,已经第一时间从舰上拆卸下来,由专机护送,半个小时前刚刚抵达西郊机场!”

“数据已经全部汇总到了总参三号分析中心!白杨同志,你什么时候方便?现在!立刻!马上!我们这边所有人都等着你来亲自主持分析!”

石振宏的语速极快。

成了!

真的成了!

他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之前的那个盛大场景。

那是一个晴朗的上午,彩旗招展,人山人海。

当那艘舷号为“101”的崭新驱逐舰,缓缓滑下船台,冲入江水,激起千层雪白的浪花时,整个码头都沸腾了。

白杨就站在观礼台的第一排,身边是周部长、石振宏,以及无数海军和工业部门的领导。

当时,他亲手将这艘划时代的战舰送出海。

没想到,一转眼,秋去冬来,它已经完成了自己最严苛的“成人礼”,载誉归来。

时间过得真快啊……

白杨心中感慨万千,但思绪很快就回到了现实。

海试数据分析,这是比下水仪式更重要、更核心的环节。

它将全面检验这艘战舰的设计是否成功,性能是否达标,以及在哪些地方还需要进行改进。

这关系到052d型驱逐舰能否顺利定型,并开启批量建造的时代!

这关系到华夏海军,能否真正拥有一款足以走向远洋,与世界顶级战舰相抗衡的“中华神盾”!

“石副部长,您别急。”白杨迅速收敛心神,对着话筒沉稳地说道,“我马上就过去。”

“好!太好了!我们等你!”石振宏长舒了一口气,只要白杨肯来,他就有了主心骨。

挂断电话,白杨将那沉重的红色话筒轻轻放回机座上,发出“咔哒”一声轻响。

整个办公室里,安静得落针可闻。

“林慧。”白杨开口,打破了宁静。

“在!”林慧立刻挺直了腰杆。

“第一,马上通知车队,准备车辆,我要立刻去总参。”

“第二,通过研究所的广播系统,立刻通知所有原052d项目组的成员,在办公楼前集合,跟我一起去。”

“第三,告诉他们,带上各自专业领域需要用到的计算工具和参考资料。”

白杨的指令清晰而简洁,一条条有条不紊。

“是!所长!”林慧没有丝毫犹豫,响亮地应了一声,转身便快步走了出去。

……

052d的海试数据,和一般的技术资料不同。

那不是几页纸,几份文件。

那是海量的、储存在各种特制磁带、穿孔纸带,甚至是直接记录在精密仪器仪表刻度盘上的原始信息。

这些数据,是在惊涛骇浪中,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由安装在军舰各个角落的成百上千个传感器实时采集的。

拆下来的仪器本身,就是数据的一部分。

要把这些东西完完整整地搬到研究所,不仅工程浩大,而且很多精密仪器根本经不起二次折腾。

更何况,研究所里也没有总参三号分析中心那种专门用于解码、读取和处理这些军用制式数据的场地和设备。

所以,不是数据过来,而是他们,这支创造了052d的团队,必须过去。

人,要到数据面前去!

……

片刻之后,西郊研究所那略显老旧的广播系统,突然传出了“滋滋”的电流声。

紧接着,林慧那清亮而干练的声音,通过遍布研究所各个角落的喇叭,响起来。

“紧急通知!紧急通知!请所有原052d项目组成员注意,请所有原052d项目组成员注意,请立刻放下手中工作,带上个人专业计算工具及资料,于十分钟内,在办公大楼门前集合!重复一遍……”

这则简短的通知,如同一道惊雷,瞬间在研究所的各个部门炸响。

一时间,整个研究所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随即又以十倍的速度运转起来。

雷达技术研究室。

一位头发花白,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老工程师,正趴在实验台上,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着一块崭新的相控阵雷达tr组件的电路板。

听到广播,他猛地抬起头,愣了两秒。

“052d项目组?”他喃喃自语,随即眼中爆发出惊人的亮光:“老刘!快!把咱们当初搞‘海之星’雷达阵面应力分析和电磁兼容测试的原始数据手稿都带上!快!”

“哎!来了!”隔壁工位上,一个中年技术员立刻起身,手忙脚乱地从一个上了锁的铁皮柜里,抱出厚厚一摞已经泛黄的图纸和笔记本。

动力与传动研究室。

几个研究员正围着一台刚刚拆解开的燃气轮机,激烈地讨论着叶片涂层的耐腐蚀问题。

广播声传来,为首的一个四十多岁的汉子,满手油污都来不及擦,直接吼了一嗓子:“都听到了?集合!小马,把咱们做的gt-25000燃机在高盐高湿环境下的模拟运行曲线图带上!还有那个减震浮筏的振动数据记录本!”

“好嘞,组长!”

声呐与水声对抗研究室。

“是052d!肯定是海试有结果了!”一个年轻的研究员激动地跳了起来。

“别咋咋呼呼的!”一个面容沉静的女研究员瞪了他一眼,但她自己收拾东西的手却快得出现了残影。

“把我桌上那三本《舰船水下噪声特征信号分析手册》全带上!还有上次做的拖曳线列阵声呐的流体动力学模型!”

材料腐蚀与防护研究室、舰载武器系统适配中心、自动化损管系统实验室……

同样的场景,在研究所的每一个角落上演。

这些在052d项目暂时解散后,已经被分配到各个新岗位,投入到全新科研项目中的骨干精英们,在听到那个熟悉的番号时,仿佛听到了某种神圣的召唤。

他们没有任何迟疑,没有任何疑问,第一时间放下了手中的一切。

新的项目很重要,但他们心中都清楚,没有什么比亲眼见证自己耗费了数年心血的“孩子”交出第一份成绩单更重要!

走廊里,响起了密集而杂乱的脚步声。

人们从各自的办公室、实验室里涌出,脸上带着相似的表情——错愕、激动、期待,以及一丝藏不住的忐忑和骄傲。

他们手里抱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有的是厚重的文件夹,有的是成卷的图纸,有的是笨重的计算尺和手摇计算器,甚至还有人提着自己的工具箱。

此刻,他们正从四面八方,朝着同一个目的地汇集。

研究所办公大楼前的广场上。

短短几分钟内,就已经聚集了黑压压的一大群人,足足有上百号之多。

深秋的四九城,天气已经有些凉了,但此刻的广场上,却弥漫着一股火热的气氛。

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压低了声音,激烈地交流着。

“老张,你说这到底是啥情况?怎么突然就把咱们都叫过来了?”一个穿着蓝色工作服,袖口磨得发亮的男人,有些紧张地搓着手。

被叫做老张的是个瘦高个,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还能是啥情况?算算日子,海试该结束了。这阵仗,肯定是数据回来了,要咱们去‘会审’呢!”

“会审?”旁边一个年轻人倒吸一口凉气,“这么说……是骡子是马,今天就要拉出来遛遛了?”

“可不是嘛!”老张感慨道,“咱们当初在图纸上、在实验室里算了一千遍一万遍,觉得天衣无缝。”

“可真正到了大风大浪里,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动力系统顶不顶得住?舰体结构结不结实?相控阵雷达在强电磁干扰下还能不能稳定开机?这都得看数据说话!”

他的话,让周围所有人都沉默了下来。

是啊,数据不会骗人。

他们既期待着看到一份完美的答卷,又深深地担忧着,害怕看到任何一个不理想的数据。

那种感觉,就像是等待高考放榜的考生家长,紧张、煎熬,又充满了希望。

“应该……没问题吧?”一个负责舰体结构设计的工程师,有些不确定地说道:“咱们用的可是所长亲自拍板的特种高强度钢,屈服强度比原来的方案高了百分之二十,而且整体框架结构也经过了所长三次优化,理论上抗十二级风浪都没问题。”

“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另一个搞动力系统的专家摇了摇头,表情严肃,“咱们那两台gt-25000燃气轮机,虽然地面试车很成功,但装在船上,经过长时间的海上颠簸和盐雾腐蚀,性能会不会衰减?”

“联合动力推进模式下,柴油机和燃气轮机的切换会不会有顿挫?这些都是未知数。”

“还有雷达!”负责相控阵雷达的那位老工程师也加入了讨论:“咱们那个‘海之星’,上千个tr组件,只要有一个在海上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整个阵面的性能。”

“而且,咱们的软件算法,能不能有效过滤掉海面杂波的干扰,精准锁定目标,这才是最大的考验!”

议论声此起彼伏,每个人都在讨论着自己负责的那个领域,言语中充满了专业人士的严谨和对未知的敬畏。

他们不是不自信,恰恰相反,他们对自己的设计有着绝对的信心。

但他们也知道,造军舰,尤其是造一艘如此先进、如此复杂的现代化军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气氛逐渐变得有些凝重的时候。

“嘎吱——”

一声沉闷的刹车声响起。

一辆绿色的“大解放”卡车,停在了人群旁边。

紧随其后的,是一辆黑色的伏尔加轿车。

所有人的议论声戛然而止,齐刷刷地转头望去。

伏尔加轿车的车门打开,白杨从车上走了下来。

他今天没有穿那身标志性的蓝色工作服,而是换上了一套整洁的灰色中山装,显得身姿愈发挺拔。

他的脸上没有什么表情,目光平静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

但所有接触到他目光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腰杆,刚才还嘈杂的广场,瞬间变得鸦雀无声。

这就是白杨在研究所里无与伦比的威信。

他不需要声嘶力竭的口号,也不需要慷慨激昂的动员,他只需要站在那里,就能成为所有人的主心骨。

“人都到齐了?”白杨开口问道,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

“报告所长!原052d项目组,应到一百二十七人,实到一百二十七人!全部到齐!”一个负责项目统筹的办公室主任,上前一步,大声汇报道。

“很好。”白杨满意地点了点头。

他看着眼前这张张熟悉而又充满期待的脸,看着这些华夏最宝贵的科技财富,心中涌起一股豪情。

“同志们。”他提高了声调,“我知道大家心里都在猜,叫大家来是为了什么。”

“现在,我正式告诉大家。”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一字一句地说道:“我们奋斗了三年的052d型导弹驱逐舰,已经完成了全部海试科目,胜利返航!”

“轰!”

人群中,瞬间爆发出压抑不住的欢呼和掌声。

“好!”

“太棒了!”

许多人激动得满脸通红,用力地挥舞着拳头,有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专家,眼眶甚至都湿润了。

白杨抬手,虚虚地往下压了压,掌声和欢呼声立刻平息下来。

“现在,海试的全部原始数据,已经送到了总参分析中心。军令如山,石副部长和海军的同志们,正在等着我们。”

“他们想知道,我们交上去的,到底是一份怎样的答卷。”

“而我,想和你们一起,去揭晓这个答案!”

“这辆车,将带我们去往战场。我们的战场,不在惊涛骇浪之上,而在那堆积如山的数据之中!”

“我们的武器,就是你们脑子里的知识,手里的计算尺,和我们永不服输的奋斗精神!”

“现在,我问你们,有没有信心,打赢这场硬仗?!”

“有!”

“有!”

“有!”

上百人的怒吼,汇成一股滚滚洪流,直冲云霄,震得广场上空的空气都在嗡嗡作响。

之前所有的忐忑、所有的不安,在这一刻,都被白杨那充满力量的话语,彻底点燃,化作了冲天的豪情和战意!

“上车!”

白杨一挥手,下达了最后的命令。

人群立刻行动起来,大家互相帮助着,有条不紊地爬上了那辆“大解放”的后车厢。

车厢里虽然拥挤,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光芒,仿佛不是去进行枯燥的数据分析,而是要去参加一场盛大的庆功典礼。

白杨也转身上了那辆伏尔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