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定向凝固单晶涡轮叶片铸造技术
电话线的另一端,数千公里之外的沪上飞机制造厂,总师办公室内,则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光景。
“啪嗒。”
程开先几乎是摔下了那沉重的黑色胶木话筒,他的手在抖,不是因为恐惧或疲惫,而是因为一种难以抑制的、从骨髓深处涌出来的巨大激动。
他的胸膛剧烈地起伏着,花白的头发下,一张布满了皱纹的脸涨得通红,浑浊的眼睛里,迸射出一种近乎骇人的光芒。
“笔……笔!”他嘶哑地喊了一声,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变调。
站在一旁的年轻助理被他这副模样吓了一跳,愣了半秒才反应过来,手忙脚乱地从笔筒里抽出一支钢笔,又摊开一个笔记本,推到程开先面前。
程开先一把抓过钢笔,甚至因为用力过猛,笔尖在崭新的纸页上划出了一道深深的印痕。
他俯下身,一笔一划,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在纸上郑重其事地写下了一行字:
“定向凝固单晶涡轮叶片铸造技术。”
十三个字,每一个字都写得力透纸背,仿佛要将这几个字深深地烙印进自己的脑海里。
随后就开始将刚刚从白杨这里所知道的一些技术要点要素,记载下来。
片刻后,他直起身,将那张写着字的纸小心翼翼地撕下来,仿佛那不是一张普通的纸,而是一道能够决定生死的符诏。
“小王!”他转头,目光灼灼地盯着自己的助理,“马上通知下去!立刻!现在!召集所有参与涡扇-8改型动力项目组的技术人员开会!”
“记住,是所有!搞冶金的、搞铸造的、搞材料的、搞热处理的,一个都不能少!五分钟之内,我要在三号会议室看到他们!”
“啊?程总师,这……”助理小王有些发懵,这大半夜的,把所有人都从实验室和车间里薅出来,是出了什么更大的事吗?
“啊什么啊!快去!”程开先眼睛一瞪,中气十足地吼道,“告诉他们,天大的好消息!涡轮叶片的问题……解决了!”
“解、解决了?!”小王的声音瞬间拔高了八度,眼睛瞪得像铜铃。
这怎么可能!
半个小时前,整个项目组还是一片愁云惨淡,几位国宝级的老师傅甚至因为连续的失败而病倒了,程总师自己也是双眼布满血丝,几天几夜没合眼。
怎么一通电话的功夫,这个足以让整个运-10项目停摆的天大难题,就解决了?
“别废话!快去执行命令!”程开先不耐烦地一挥手,然后拿起那张纸,又看了一眼,嘴角咧开一个大大的笑容,转身就大步流星地朝着会议室的方向走去,脚步之矫健,完全不像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
……
五分钟后,沪上飞机制造厂,三号会议室。
原本应该寂静的会议室此刻灯火通明,人头攒动。
从各个实验室、车间、办公室匆匆赶来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们挤满了整个屋子,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相似的表情——疲惫、困惑,以及一丝被强行压抑着的、不敢相信的期待。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机油味、金属味和劣质香烟的味道,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低声交头接耳。
“老张,听说了吗?说……说叶片的问题解决了?”
“谁知道呢?小王去通知我的时候,吼得嗓子都快破了,跟真的似的。可这……这怎么可能啊?下午开会的时候,不还说咱们走进死胡同了吗?”
“是啊,咱们连五轴机床的影子都没摸到,那玩意儿怎么做得出来?难道是天上掉下来一台神仙机床?”
“别瞎猜了,等会儿看程总师怎么说吧。我这心里七上八下的,生怕是空欢喜一场。”
议论声中,会议室的门被“吱呀”一声推开。
所有的声音戛然而止,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望向门口。
走进来的,正是程开先。
所有人都愣住了。
眼前的程总师,和他们印象里那个被难题折磨得憔悴不堪、心力交瘁的老人,判若两人。
他腰杆挺得笔直,脸上虽然还带着疲惫,但那双眼睛里却像是燃着两团火,整个人由内而外地散发着一种昂扬振奋的气场。
他走到会议桌的主位前,环视了一圈众人,没有半句废话,直接开口,声音洪亮而清晰:“同志们,把你们紧急叫来,是为了一件事。”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张紧张而期待的脸,然后用一种斩钉截铁的语气,一字一句地宣布道:“我们卡了半个多月的涡轮叶片技术难题,就在刚才,已经彻底解决了!”
“轰——!”
一句话,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安静的会议室里轰然炸响。
短暂的死寂之后,是控制不住的哗然。
“什么?”
“真的解决了?怎么解决的?”
“程总师,您不是开玩笑吧?”
怀疑、震惊、狂喜、不敢置信……种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让整个会议室瞬间变成了嘈杂的菜市场。
所有人都站了起来,激动地望向程开先,迫切地想要一个确切的答案。
程开先抬起手,往下压了压。
他很理解大家的心情,因为就在十几分钟前,他自己比他们还要震惊。
“大家先安静,听我说。”
等到嘈杂声渐渐平息,他才继续说道:“我知道大家不信,觉得这是天方夜谭。我们没有五轴机d床,用土办法又走不通,怎么可能解决?因为,我们从一开始,思路就错了!”
他拿起桌上的一沓纸,那是他刚才让助理小王用最快的速度复印出来的。
“白杨同志,白所长,刚刚亲自给我打来了电话。”
“白所长?”人群中发出一阵低低的惊呼。
对于这个名字,在座的每一位技术人员都如雷贯耳。
那份被他们奉为“标准答案”的涡扇-8改型发动机技术资料,就出自此人之手。
在他们心中,白杨这个名字,已经近乎神话。
“白所长在电话里,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一条我们想都不敢想的道路!”
程开先的声音里充满了敬佩和感慨,“我们一直想着怎么用‘铣’、用‘磨’、用‘钻’的办法,把叶片给‘加工’出来。而白所长告诉我们,我们根本不用加工,我们可以直接把它……‘长’出来!”
“长出来?”
这个词让在场的所有专家都面面相觑,满头雾水。
金属零件怎么能用“长”这个动词?
程开先没有过多解释,他示意助理:“小王,把资料发下去,每人一份,都仔仔细细地看!”
很快,一张张还带着油墨清香和复印机温度的纸,被分发到了每个人的手中。
纸上的内容很简单,最上面,就是那一行被程开先用粗大的黑体字标出来的标题——《定向凝固单晶涡轮叶片铸造技术》。
一瞬间,整个会议室再次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落针可闻。
所有人都死死地盯着手里的那张纸,仿佛要把它看穿。
在座的,都是国内顶尖的专家,或许他们第一时间无法完全理解这项技术的全部内涵,但光是“定向凝固”、“单晶铸造”这几个关键词,就足以在他们的脑海里掀起滔天巨浪!
“定……定向凝固?是控制金属结晶方向的那个定向凝固?”一位头发花白的冶金老专家,扶了扶自己的老花镜,声音颤抖地问道。
他记得,这似乎是国外最新理论研究里才提到的一个概念,还停留在实验室的猜想阶段。
“单晶铸造……我的天,不是多晶,不是柱状晶,是整个叶片,就是一个完整的金属晶体?这……这怎么可能!这能实现吗?”另一位材料学教授失声惊呼,他感觉自己的世界观都受到了冲击。
“铸造……直接铸造出内部带有复杂冷却气道的叶片?这……这意味着,我们能绕开所有的精密机械加工?一次成型?”一位负责铸造工艺的老师傅,捏着那张纸,手抖得像秋风中的落叶。
他们是这个领域最专业的人,所以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这薄薄一张纸上写的内容,如果真的能实现,意味着什么。
那不是简单的技术突破。
那是一场**!
是一场足以颠覆整个高温合金精密成型领域的****!
它就像是有人告诉你,不用费力地去爬山了,我这里有电梯,可以直接送你到山顶。
短暂的震惊和议论之后,整个会议室的氛围彻底变了。
之前的沮丧和绝望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度的亢奋和狂热。
专家们自发地围成一圈又一圈,指着那张纸上的标题,激烈地讨论着。
“这个思路是可行的!绝对可行!通过控制温度梯度,引导晶体从叶片根部向顶部单向生长,理论上完全可以消除掉横向晶界,从而大幅度提高材料的高温蠕变性能!”
“陶瓷型芯!对!关键在于制造出能够一体成型的、符合内部气道设计的陶瓷型芯!只要型芯问题解决了,剩下的就是真空环境和温度梯度的控制了!”
“炉子!我们现有的真空感应炉需要改造!必须加装一个引晶加热器和一个水冷盘,形成‘上热下冷’的温度场!”
“快!老李,你是搞陶瓷的,型芯设计你牵头!老孙,你是搞设备的,炉子改造你负责!其他人,分头计算热力学参数、凝固速率……马上行动起来!我们通宵干!”
程开先看着眼前这幅热火朝天的景象,他欣慰地笑了。
他知道,运-10的心脏,有救了。
……
当沪上的厂房里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一场全新的技术攻关战役以雷霆万钧之势拉开序幕时。
四九城,西郊研究所。
白杨已经回到了宿舍,洗漱完毕,躺在了床上。
连日来的奔波,尤其是今天这场高强度的谈判,确实让他感到了一丝疲惫。
沪上的问题解决之后,他紧绷的神经彻底放松下来,几乎是头一沾枕头,就沉沉地睡了过去。
一夜无话。
第二天,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时,白杨已经准时地睁开了眼睛。
没有宿醉的头痛,也没有赖床的习惯。
他迅速地起床、洗漱、晨练,然后去食堂吃了简单的早餐,八点钟准时出现在了自己的办公室里。
林慧已经提前半小时到达,将办公室打扫得一尘不染,桌上泡好了热茶,整理好了今天需要处理的文件。
白杨刚坐下喝了口茶,办公室的门就被敲响了。
“请进。”
走进来的是一个三十多岁,戴着黑框眼镜,气质儒雅,身上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作服的技术人员。
“所长,早上好。”他有些拘谨地推了推眼镜。
“是王工啊,坐。”白杨笑着指了指对面的椅子,“怎么了?是不是电池项目上又碰到什么坎儿了?”
来人名叫王建国,是白杨亲自点的将,负责研究所一个重点项目的技术骨干。
这个项目,就是“高能锂电池”。
“是……是有一点小问题。”王建国从随身的帆布包里掏出一个厚厚的笔记本。
翻开其中一页,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所长,我们按照您给的配方,已经成功制备出了新一代的钴酸锂正极材料,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的测试数据都非常理想。”
“但是在进行低温性能测试的时候,发现在零下二十度的环境下,电池的容量衰减得比较厉害,只有常温下的百分之六十左右,放电平台也掉得很快。”
他将记录着密密麻麻数据的本子推到白杨面前。
白杨没有去看那些繁琐的数据,只是听了他的描述,便了然于心。
他顺势问道:“无人侦察机那边,我让你们同步开发的第二代动力电池,进度怎么样了?”
一个多月前,白杨从系统中获得了完整的第二代高功率锂聚合物电池技术资料后,便立刻成立了项目组,由王建国带队,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这项技术吃透,并实现量产。
这项技术,将让“龙蜂”无人机的续航时间和机动性能,再上一个恐怖的台阶。
提到这个,王建国的脸上立刻露出了兴奋和崇拜的神色。
“所长,您给的那份资料,简直就是神迹!我们一开始还有些地方看不懂,但越是研究,就越是心惊!太先进了!里面的很多设计思路,完全是超乎想象的!”
他激动地汇报道:“经过一个多月的攻关,我们已经基本攻克了所有的核心技术难点。聚合物电解质的配方已经调试成功,叠片式软包工艺也跑通了。”
“现在就剩下几个小问题,比如铝塑膜的封装气密性,还有极耳焊接的超声波功率参数需要再优化一下。”
“只要解决了这几个问题,随时可以投入量产!您之前让设备科那边提前搭建的半自动化生产线,已经全部安装调试完毕了!”
“很好。”白杨满意地点了点头。
这才是他想要的效率。
给他一份“标准答案”,他手下的这群精英,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将答案变成现实。
他站起身:“走,带我去实验室看看。”
“哎,好!”王建国连忙起身,激动地在前面引路。
两人一前一后,穿过安静的走廊,来到位于实验楼三层的电池研发实验室。
和研究所里其他地方的“老旧”不同,这间实验室几乎是全新的。
纤尘不染的地面,一排排崭新的实验台,还有几台贴着外文标签、闪烁着指示灯的精密仪器,这些都是白杨特批经费采购的。
实验室里,几位研究员正穿着白大褂,在手套箱里小心翼翼地操作着。
看到白杨进来,都纷纷停下手中的工作,恭敬地喊了一声“所长”。
白杨摆了摆手,示意他们继续。
王建国拿起实验台上一个银灰色的、只有巴掌大小的方形软包电池样品,递了过来。
“所长,您看,这就是我们做出来的第二代动力电池样品。”
他一边说,一边报出了一连串让任何一个内行听了都会心脏停跳的数据。
“单体电芯重量150克,容量做到了5000毫安时,持续放电倍率可以达到30C,峰值放电50C!能量密度……超过了220瓦时每公斤!这比我们现在给‘龙蜂’用的第一代电池,性能提升了将近一倍!”
白杨接过那个小小的电池,在手里掂了掂,感受着那轻盈的重量中所蕴含的澎湃能量,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知道,有了这个东西,未来的天空,将会有更多属于华夏的“眼睛”在翱翔。
“刚才你说的低温性能问题,”白杨将电池放回实验台,开口指点道,“问题不在正极材料,而在电解液。”
“你们在现有的碳酸酯类溶剂里,按百分之五的比例,添加一种叫氟代碳酸乙烯酯的添加剂,再试试看。”
“氟代碳酸乙烯酯?”王建国愣了一下,迅速在脑海里搜索着这个陌生的化学名词,随即眼睛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