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运10项目遇到问题了!

周部长和石振宏脸上的笑容,是发自肺腑的,是再也无法用任何言语来形容的。

他们看着白杨,眼神里的情绪复杂到了极点,有感激,有震撼,更多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

一百五十亿美金的订单,外加后续生产线搭建、技术支持等一系列费用,这笔交易的总额,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更重要的是,这笔交易的达成,意味着华夏的尖端航空工业,将以一种前所未有、无比强势的姿态,昂首挺胸地迈向世界舞台。

接下来的气氛,就彻底变成了庆祝的海洋。

法赫德亲王当即表示,要立刻建立最高级别的合作关系,并且盛情邀请周部长和白杨等人,在方便的时候,一定要到他的国度去做客。

周部长自然是满口答应,他紧紧地握着法赫德的手,两个人用着不甚熟练的英语,夹杂着翻译的补充,热烈地交谈着。

酒会、晚宴、庆祝仪式……一系列的流程已经可以预见。

然而,白杨却在此时,悄然地走到了周部长的身边,低声说道:“周部长,石副部长,这里就交给你们了。”

周部长正谈得兴起,闻言一愣,随即反应过来,连忙拉住白杨的手,压低声音道:“小杨,你可是最大的功臣,怎么能现在就走?后面的庆祝……”

“我不适合这种场合。”白杨微笑着摇了摇头:“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剩下的合同细节敲定、条款商议,这些都是您的专业领域,我相信您和您的团队会处理得比我好一万倍。”

他的话语里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诚恳。

周部长看着他,忽然就明白了。

“好,好……”周部长重重地点了点头:“那你快回去休息,这几天肯定也累坏了。有什么需要,随时给我打电话!”

“谢谢部长。”

白杨又和同样一脸激动的石振宏点头示意,石振宏走过来,这个习惯了用行动表达情感的军人,只是给了白杨一个用力的拥抱,沉声道:“保重身体!”

“您也是。”

告别了众人,白杨带着助理林慧,悄然地从侧门离开了。

十月的四九城,夜风格外凉。

一阵秋风卷着几片枯黄的梧桐叶打着旋儿吹过,带着沁人心脾的寒意。

白杨紧了紧身上的外套,深深地吸了一口这带着凉意的空气,感觉连日来紧绷的神经,终于在这一刻彻底放松了下来。

“所长,我们回研究所吗?”林慧跟在身后,轻声问道。

她的脸上,也还残留着未曾褪去的兴奋和红晕。

“嗯,回去。”白杨点了点头。

黑色的“伏尔加”轿车在安静的长安街上平稳地行驶着。

窗外的路灯将一道道光影向后拉长,白杨靠在后座上,闭着眼睛,脑子里却并没有回顾刚才那场惊心动魄的谈判,而是在思考着“龙腾”后续的生产计划和人员安排。

车子很快就回到了位于西郊的研究所。

和刚刚会议室的热闹喧嚣不同,这里永远都是一派安静而严谨的氛围。

只有几栋实验楼和办公楼的窗户还亮着灯,那是许多研究员在为了各自的项目而奋战。

看到白杨的车回来,门口站岗的警卫立刻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白杨回到自己那间宽敞但陈设简单的办公室,将外套脱下挂在衣架上,然后习惯性地坐到了自己的办公桌后。

桌上,一杯温热的茶水已经由林慧泡好,正冒着袅袅的热气。

他拿起茶杯,刚准备喝一口,办公室的门就被轻轻敲响了。

“请进。”

林慧快步走了进来,她的手上,拿着一张刚刚从传真机里取出来的,还带着几分热度的纸。

她的表情,已经从刚才的兴奋,转为了工作时的严肃和专注。

“所长,刚收到的加密传真。”

“哦?”白杨抬起头,有些意外。

这个时间点,会从保密线路发来传真的单位可不多,“哪里的?”

“沪上,运-10项目组。”林慧将传真递了过去,语气中带着一丝凝重,“他们……好像是遇到了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向我们请求技术支持。”

运-10!

听到这个名字,白杨的眉头微微一挑,立刻放下了手中的茶杯,接过了那张薄薄的传真纸。

他的表情,瞬间变得严肃起来。

这可是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将系统给于的涡扇-8改型发动机的全套设计图纸、材料配方、工艺流程,甚至是可能遇到的所有技术难点的解决方案,都整理成了一份厚厚的资料,送过去了。

那份资料,用项目组老总师的话来说,不叫技术资料,应该叫“标准答案”。

他们要做的,就是按着这份标准答案,把东西给原原本本地复刻出来。

按理说,有这样一份几乎是“手把手”教学的资料,项目推进应该是非常顺利的。

沪上飞机制造厂那边,也确实是铆足了劲,全国相关的技术专家和优秀的工程师都汇聚了过去,整个项目组都处于一种高度亢奋的状态。

甚至连原定两个月后的试飞都无限期推迟了。

平时,他们和白杨这边主要是通过加密电话进行一些小问题的沟通和进度汇报,每一次通话,都能感受到他们那边高涨的热情和十足的信心。

而现在,他们动用了电报传真这种方式来请求支援。

这套通讯系统,流程繁琐,保密级别极高,一般只用于传递最重要、最紧急、单靠电话说不清楚的重大情报。

动用它,就说明一件事——他们遇到大麻烦了。

一个连“标准答案”上都没有记载,并且他们整个项目组都束手无策的大麻烦。

白杨的目光,落在了那张传真纸上。

纸张很薄,上面的字迹是宋体的,清晰而工整。

开篇先是简单地汇报了一下项目的整体进度,各项子系统的研发和制造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唯独在最核心的涡扇-8改型发动机上,卡住了。

问题出在涡轮叶片的精加工环节。

白杨提供的资料里,明确指出了新一代单晶高温合金叶片的制造工艺和配方。

这种领先了时代近二十年的材料,是保证发动机拥有足够推力和稳定性的核心。

沪上那边,集合了国内最顶尖的材料学专家和冶金工程师,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终于成功地将这种名为“华夏一号”的单晶合金给冶炼了出来,各项材料性能指标,都与白杨资料中描述的完全一致。

这本是一个巨大的胜利,整个项目组都为此欢欣鼓舞。

然而,问题就出在了下一步。

将合格的合金铸锭,加工成设计图纸上那种拥有着复杂曲面和内部冷却通道的涡轮叶片时,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白杨给出的加工方案,是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五轴联动数控电火花成型”技术。

但是,整个华夏,目前根本没有这种级别的机床。

项目组没有气馁,他们发挥了老一辈军工人的优良传统——“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他们集合了厂里技术最精湛的老师傅,试图用现有的三轴机床,通过特制的夹具和手动修正的方式,来“磨”出合格的叶片。

这些老师傅,是真正的国之瑰宝,他们能用锉刀,手工打磨出精度达到“丝”级的零件,一双手,比最精密的仪器还要稳定。

可是,这一次,他们失败了。

传真上写道,他们耗费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报废了上百件珍贵的单晶合金铸块,最好的结果,也只能在叶片的外形曲面上做到接近设计要求。

但是,叶片内部那如同毛细血管一般复杂的空心冷却结构,用现有的钻孔和电解腐蚀工艺,根本无法实现图纸上的精度。

强行加工出来的叶片,在进行高温高压测试时,无一例外,都在远低于设计标准的工况下,因为内部应力分布不均和冷却效率不足,而出现了裂纹,甚至直接断裂。

传真的最后写道:“……我们尝试了所有能想到的办法,查阅了国内外所有能找到的资料,组织了多次技术攻关会议,但始终无法解决叶片内部空心结构的精密加工问题。”

“白所长,您给我们的‘答案’,我们看懂了,也理解了,但是,我们手中的‘笔’,写不出这个答案。恳请您,给予技术指导!”

短短的一页传真,白杨却仿佛能看到沪上那边,灯火通明的厂房里,一群白发苍苍的专家和满手油污的老师傅们,围着一堆废品,脸上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和焦灼。

这不是他们不努力,也不是他们技术不行。

这是时代的局限。

是整个国家工业基础薄弱,所带来的必然阵痛。

就像一个武林高手,拿到了一本绝世武功的秘籍,看懂了每一招每一式,理解了内功心法的奥秘,却发现自己内力孱弱,经脉堵塞,根本无法将那毁天灭地的招式给施展出来。

白杨看完传真,缓缓地靠在了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

他的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了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

其实,问题并不复杂。

他之所以在资料里只写了最先进的五轴电火花加工方案,是因为那是“最优解”。

他下意识地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以当前国内的工业水平,根本不具备实现这个“最优解”的条件。

是他,想当然了。

他高估了当前国内高端精密机床的制造水平。

而沪上那边,陷入了一个思维误区。

他们拿到了“最优解”,就一门心思地想要去实现它,当发现实现不了的时候,就想用“土办法”去硬凑。

结果,自然是走进了死胡同。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并非只有五轴电kom这一条路。

在精密铸造领域,还有一种技术,叫做“定向凝固”和“单晶”铸造技术。

通过控制铸件在模具中的凝固过程,让金属晶体按照特定的方向生长,可以直接铸造出内部带有复杂空腔结构的零件,省去了后续大量的机械加工。

这种技术,在七十年代末,属于绝对的尖端科技,只有少数几个西方工业强国在实验室里进行探索。

但对白杨来说,这不过是脑海中无数技术储备里,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选项。

他甚至连相关的工艺参数、设备要求、模具设计要点都记得一清二楚。

想通了这一点,白杨心中顿时有了底。

他敲击桌面的手指停了下来,抬起头。

“问题不大。”他用一种云淡风轻的语气说道。

林慧愣了一下,她看着传真上那几乎是“绝笔”一般的求援信,再看看自家所长这风轻云淡的样子,一时间有些没反应过来。

在她看来,这已经是能让沪上整个项目组都停摆的天大难题了。

“所长,那……我们需要派一个技术小组过去吗?”林慧试探着问道。

“不用那么麻烦。”白杨摆了摆手,“一个电话就能解决的事情,不用兴师动众。”

一个电话?

林慧的眼睛微微睁大。

白杨站起身,走到了办公室角落里那台红色的保密电话机旁。

“小慧,”他拿起沉甸甸的话筒,对林慧吩咐道,“帮我接沪上飞机制造厂,运-10项目总师办公室,告诉接线员,就说是我,白杨,有紧急技术问题要沟通。”

“是!”

林慧立刻挺直了腰杆,快步走到自己的办公桌前,拿起了另一部电话,熟练地开始摇动摇柄,联系总机,转接军用保密线路。

这个年代打一通跨省的长途电话,尤其是这种需要走保密线路的,是一件颇为复杂的事情。

需要一层层地转接,验证身份。

白杨耐心地拿着话筒,听着里面传来的一阵阵电流声和接线员之间清晰的转接指令。

大约过了五分钟,话筒里的杂音忽然消失,一个带着几分疲惫和沙哑,但中气十足的声音传了过来。

“喂?是白所长吗?我是程开先啊!”

程开先,运-10项目的总设计师,一位年过六旬,为华夏的航空事业奉献了一辈子的老专家。

“程总师,是我,白杨。”白杨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你们的传真,我收到了。”

“哎呀!白所长!”电话那头的程开先,声音瞬间提高了:“你可算是来电话了!我们……我们真是没用啊!给你给国家丢脸了!你给的那么好的资料,我们……我们竟然连个小小的叶片都做不出来!我……”

老人的声音里,带着深深的自责和愧疚,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

可以想象,这段时间,他和他的团队,承受了多么巨大的压力。

“程总师,您先别激动。”白杨温言安抚道,“这个问题,责任不在你们,是我的疏忽。我提供的方案,考虑得不够周全,脱离了我们目前的实际工业基础。”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程开先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白所长,你不用安慰我们。我们都明白,是我们的底子太薄了。”

“您说吧,我们现在该怎么办?是不是……是不是这个项目,就只能先停下来,等什么时候我们能造出五轴机床了,再继续?”

他的话语里,充满了不甘和无奈。

“停下来?为什么要停?”白杨的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笑容,“程总师,谁说造叶片,就非得用五轴机床去‘铣’了?”

“啊?”程开先愣住了,“不……不用机床加工,那……那怎么成型?”

“我们换个思路。”白杨淡淡的说道:“我们不‘加工’它,我们直接‘长’出来。”

“长……长出来?”程开先彻底懵了,这个词,已经超出了他的知识范畴。

“对。”白杨耐心地解释道,“程总师,你们现在立刻组织一下相关的技术人员,冶金、铸造、材料方面的专家,都叫过来,我给你们开一个‘电话会议’,讲一种新的精密铸造技术。”

“我把它称之为——定向凝固单晶涡轮叶片铸造技术。”

“这个技术,不需要复杂的数控机床,只需要对你们现有的真空感应熔炼炉进行一些简单的改造,再设计一套新的陶瓷型芯和模具,就可以一次性,直接铸造出带有完整内部冷却通道的、性能完全达标的单晶叶片!”

白杨的声音不大,但通过电流传到程开先的耳朵里,却不亚于一声声惊雷!

直接……铸造出来?

一次性成型?

程开先感觉自己的呼吸都停滞了。

他搞了一辈子的航空发动机,深知涡轮叶片是何等精密和金贵的东西,那是整个发动机技术皇冠上的明珠。

用无数道工序,小心翼翼地“磨”出来都千难万难,现在,白杨竟然说,可以直接“长”出来?

这……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是,说出这话的人,是白杨。

是那个创造了无数奇迹的白杨!

短暂的震惊之后,巨大的狂喜,瞬间淹没了程开先。

“好!好!白所长!你等着!我马上!我马上把所有人都叫过来!”

老人的声音,激动得像是年轻了二十岁,他几乎是吼着挂断了电话。

白杨可以想象,此刻电话那头的沪上厂房里,会是怎样一番鸡飞狗跳、奔走相告的场景。

他微笑着放下了话筒,静静地等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