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航空工业金字塔最顶端的男人
好大的口气!
“708工程”,也就是运-10项目,从立项之初,就是举全国之力,集结了最顶尖的人才和资源。
几百个协作单位,数万名科研人员,耗费了近十年的心血。
现在,样机已经静静地停在沪城厂房里,只待一声令下,便可鹰击长空,实现华夏几代航空人的梦想。
在这个即将成功的辉煌时刻,竟然有人跳出来说项目存在“重大技术瓶颈”?
王建国的第一反应就是荒谬,是无知者无畏的哗众取宠。
他作为机体结构的负责人之一,对运-10的每一个部件,每一颗螺丝,都了如指掌。
他可以拍着胸脯说,运-10的设计,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已经做到了极致!
他带着一种审视和挑剔的目光,翻开了报告的第一页。
“一、关于机体结构疲劳强度问题的改进方案……”
看到这个标题,王建国嘴角不由得浮现出一丝冷笑。
又是老生常谈的疲劳强度问题。
他倒要看看,这个连面孔都如此年轻的“专家”,能说出什么花来。
“……原设计采用LC4硬铝合金,其抗疲劳性能存在先天不足,尤其在机翼后梁与机身连接处,经理论计算存在严重应力集中现象……”
王建国的目光凝固了。
LC4硬铝合金,这是国内当时能找到的性能最好的航空铝材,但抗疲劳性能确实是其短板,这是业内公认的事实。
而报告中提到的“机翼后梁与机身连接处”,更是让他心头猛地一震!
这个位置,正是静力试验进行到95%设计载荷时,出现永久塑性变形的地方!
这件事,是项目组内部的核心机密。
当时为了不影响整个项目的士气和进度,经过反复论证,大家一致认为,95%的载荷已经足够应对绝大多数飞行情况,那一点点塑性变形在可接受范围内,因此只在内部报告中做了记录,并未对外声张。
可是,这份报告……它怎么会知道得如此清楚?
甚至,连“应力集中”这个最根本的原因都一语道破!
王建国感觉自己的后背开始冒出细密的冷汗。
他强迫自己继续往下看。
“……预估实际飞行寿命远低于30000小时的设计指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建议将原设计中的LC4铝合金升级为LC9系超硬铝合金……附:详细合金成分配比及热处理工艺流程……”
“建议将机翼盒段结构由工字梁更改为整体壁板铣削结构,可将结构重量减轻8%,同时寿命提升40%以上……”
王建国的手开始不受控制地微微颤抖。
LC9!
他当然知道LC9!
那是只存在于国外最新技术文献中的传说级材料,国内的几个冶金研究所搞了几年,连稳定的实验室样品都做不出来。
可这份报告里,竟然堂而皇之地附上了完整的“合金成分配比”和“热处理工艺流程”!
详细到仿佛可以直接下发给车间!
还有那个“整体壁板铣削结构”,这更是颠覆性的概念!
他们现在用的是最传统的工字梁加蒙皮的铆接结构,费工费料还增重。
而这个方案,不仅减重,还能大幅提升寿命!
如果说第一个问题只是让他震惊,那这套匪夷所思的解决方案,已经让他感到了恐惧。
这不是建议,这是降维打击!
他翻页的手指都有些僵硬了。
“二、关于气动效率及燃油经济性的革命性提升方案……”
“……建议全面采用我所最新预研的‘一号’超临界翼型(B-1型),预计可将巡航升阻比由17提升至20.5,巡航耗油率降低18%……”
“附:B-1翼型详细气动数据及外形坐标。”
“轰!”
王建国的脑子里像是有个炸雷响过。
超临界翼型!
这个名词,他只在几份从特殊渠道搞来的,被涂黑了大半内容的外国情报简报上见过!
他知道这是鹰酱国压箱底的宝贝,是决定下一代大型客机性能的关键。
他们项目组不是没想过,可那根本就是空中楼阁,连理论基础都没有,更别提设计数据了。
可现在,一套完整的,精确到小数点后好几位的翼型坐标数据,就这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摆在他的眼前!
他死死地盯着那些坐标数据,仿佛要把它刻进脑子里。
作为一个顶尖的飞机设计师,他只扫了一眼数据的分布趋势,就能判断出这套翼型设计得有多么高明和精妙。
这背后所需要的空气动力学造诣和庞大的计算量,根本不是他们这个时代能够想象的!
他的呼吸变得越来越粗重,额头上的汗珠汇集起来,顺着脸颊滑落,滴在了那身他引以为傲的蓝色工作服上,留下一个深色的印记。
他已经没有心思去想这份报告的来源了,他只是被动地,一页一页地翻下去,如同一个虔诚的信徒在阅读神谕。
“三、关于‘涡扇-8’发动机性能挖潜与可靠性升级的‘三步走’方案……”
当看到发动机部分时,王建国几乎要瘫倒在沙发上。
发动机是整个运-10项目最大的痛。
推力不足、油耗奇高、可靠性差……
这些问题像三座大山,压得所有参研人员喘不过气。
他们想了无数办法,熬了无数通宵,也只能勉强让它“能用”,距离“好用”还差着十万八千里。
而这份报告,却像一个最高明的外科医生,精准地找到了病灶,并开出了一系列药到病除的方子。
“……优化压气机可调静子叶片(vigv)……”
“……改进燃烧室火焰筒,优化气膜冷却孔布局……”
“……在定向凝固叶片合金配方中加入铼元素……”
每一个方案,都直指核心!
每一个技术名词,都让他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问题本身,陌生的是那解决思路!
这已经不是改进了,这是彻头彻尾的再造!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办公室里静得可怕,只能听到王建国越来越急促的呼吸声,和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足足半个小时后,王建国终于看完了最后一张图纸。
他缓缓地,缓缓地合上了报告,双手却依然紧紧地压在封面上,仿佛压着的是一座山的重量。
他抬起头,脸色苍白,嘴唇翕动了几下,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他先是看向周部长,眼神里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和无尽的困惑。
然后,他的目光,不受控制地转向了那个从始至终都安坐在沙发上,神情平静得有些过分的年轻人。
他想问,这到底是什么?
这是谁写的?
他想质疑,想反驳,想说这是纸上谈兵,是异想天开。
可他内心的工程师的理智和直觉却在疯狂地呐喊:这上面写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数据,都是真的!都是可行的!都是他们梦寐以求却又求之不得的终极答案!
运-10马上就要成功了?
不,看了这份报告他才明白,他们引以为傲的“成功”,在真正的先进技术面前,是何等地脆弱和不堪一击。
他们就像一群用尽全力爬到山脚的孩子,却不知道,早有人站在云端的顶峰,俯瞰着他们。
周部长将王建国所有的表情尽收眼底,他知道,火候到了。
他没有直接回答王建国无声的询问,而是站起身,亲自给白杨续了杯水,然后才重新坐下,用一种平淡却又带着无上分量的语气,开口介绍道:“王工,我给你介绍一下。”
“这位是白杨同志,***研究所的所长。”
王建国瞳孔一缩。
***所?
那个传说中负责最顶尖项目的神秘单位?
所长竟然这么年轻?
这已经足够让他震惊了,但周部长接下来的话,却像一柄柄重锤,将他的认知彻底砸得粉碎。
“我们国家正在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白杨同志是总设计师。”
“嗡——”
王建国只觉得大脑一片空白,耳朵里什么都听不见了。
第三代战斗机!
总设计师?
那是什么概念?
那是站在整个国家航空工业金字塔最顶端的男人!
他王建国搞了一辈子大飞机,自认是行业里的翘楚,可跟人家一比,简直就是……就是小学生和大学教授的区别!
周部长的声音还在继续,每一个字都像一颗钉子,钉进王建国的心里。
“海军正在规划的新一代052d型导弹驱逐舰,整个项目的技术发起人和总顾问,也是白杨同志。”
“前段时间刚刚完成最终测试,让我们彻底摆脱进口依赖的那款新型相控阵雷达,同样出自白杨同志之手。”
周部长没有再说下去,他只是介绍了一小部分。
但仅仅是这一小部分,已经足够了。
办公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王建国彻底傻眼了,他就那么呆呆地坐在那里,张着嘴,像一条离了水的鱼。
他回想起自己刚刚走进办公室时,心中对白杨的那一丝轻视和抵触,那点“怕别人来摘桃子”的小家子气想法……
这一刻,他恨不得地上有条缝能让自己钻进去!
摘桃子?
人家随手拿出来的技术,就够他们这些人吃一辈子了!
人家的高度,是自己踮起脚尖都遥不可及的星辰大海!
自己那点可怜的骄傲和成就,在人家面前,简直就是一个笑话!
巨大的羞愧和无与伦比的震撼,像潮水一样将他淹没。
片刻之后,王建国才猛地回过神来。
他几乎是下意识地从沙发上“弹”了起来,因为动作太猛,甚至差点碰倒了面前的茶几。
他快步走到白杨面前,顾不上整理自己凌乱的思绪和仪容,深深地,深深地鞠了一躬,姿态放得低到了尘埃里。
“白……白所长!您好!是我有眼不识泰山!是我……是我……”他语无伦次,一张饱经风霜的脸涨得通红,激动得连话都说不完整。
白杨连忙站起身,伸手扶住了他,脸上依旧是那副谦和而平静的微笑:“王总工,您太客气了,快请坐。您是前辈,我只是做了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这句“前辈”,让王建国更是无地自容。
在绝对的技术实力面前,年龄和资历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他被白杨扶着,重新坐回沙发上,但这一次,他的姿态完全变了。
他坐得笔直,身体微微前倾,带着一种学生面对老师般的恭敬和虔诚。
他颤抖地伸出手指,指着桌上那份仿佛有千钧之重的文件,声音沙哑地开口问道:
“白所长……这里面的问题……都是真的吗?”
他心里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以白杨的身份,根本不可能也完全没必要在这种事情上开玩笑。
但他还是忍不住要问,因为他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
运-10,凝聚了他们这一代人全部的心血和希望。
现在,这架飞机马上就要飞上天了,庆功会都已经在筹备了。
如果这份报告里的问题全部属实,那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试飞必须立刻叫停!
意味着整架飞机的设计都要推倒重来!
意味着他们过去近十年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走了一条弯路!
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挫折,更是对数万参研人员信心的巨大打击!
这个责任,这个后果,太大了,大到他根本不敢去想!
面对王建国充满血丝的双眼,白杨缓缓地点了点头,语气平静而坚定:
“是真的。每一个数据,都经过了反复的验算。问题确实存在,而且很严重。尤其是机体结构疲劳强度和发动机的可靠性,已经不是能不能飞得更经济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保证安全的问题。”
“安全,是航空的第一原则,这一点,我相信王总工您比我更清楚。”
一句话,就堵死了所有的侥幸。
是啊,安全!
人命关天!
在巨大的安全隐患面前,任何的侥幸心理都是对国家财产和试飞员生命的不负责任!
王建国颓然地靠在沙发背上,闭上了眼睛,满脸的苦涩。
白杨看着他,心中了然。
他知道,自己这份报告,对于王建国和整个运-10项目组来说,不亚于一场八级地震。
他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然后不疾不徐地说道:“王总工,周部长,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我的职责就是发现问题,并从技术的角度,提出我认为最优的解决方案。”
“至于这份方案要不要采纳,如何采纳,后续的工作如何推进,如何去协调各个单位,安抚大家的情绪……这些,就不是我分内的事情了。”
他的声音不大,但每一个字都清晰地传入了周部长和王建国的耳朵里。
这话里的意思很明白。
技术问题,我解决了。
剩下的,是管理和执行层面的问题,我不参与。
他很清楚,运-10项目盘根错节,涉及到无数的单位和个人利益。
自己如果在这个时候强势介入,哪怕是出于好心,也难免会有人认为他是来“摘桃子”、“抢功劳”的。
以他现在的身份和地位,完全没有必要去趟这趟浑水,更不屑于去抢这点功劳。
他出手,只是因为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项目,因为几个可以被修正的缺陷而最终走向失败,甚至酿成悲剧。
当然,他也可以选择公开自己的身份和所有研究项目,用绝对的权威来压制一切质疑。
但那样一来,三代机、052d这些还处于最高保密等级的项目,就必然会暴露在不必要的关注之下,打乱国家的整体战略部署。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像现在这样——只当一个幕后的“技术幽灵”。
我提供答案,你们来完成答卷。
功劳,是你们的。
我,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周部长是什么人?
他瞬间就听懂了白杨的弦外之音。
他心中对白杨的欣赏,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不贪功,不冒进,知进退,懂取舍。
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国之栋梁!
他看向王建国,沉声说道:“王工,白所长的意思,你明白了吗?”
王建国猛地睁开眼,眼神中已经没有了迷茫和痛苦,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劫后余生般的清明和决绝。
他重重地点了点头。
“我明白了,部长!”
他站起身,再次向白杨深深一躬。
“白所长,谢谢您!您……您救了我们,救了运-10!”
这一刻,他是发自内心的感激。
如果没有这份报告,他们真的就这么让一架带着致命隐患的飞机飞上了天。
短期内或许不会出事,但那颗定时炸弹,迟早会爆炸。到那时,一切都晚了。
白杨坦然地接受了他这一礼,然后说道:“接下来,沪城那边,恐怕要辛苦王总工你去沟通了。”
王建国挺直了腰杆,眼神变得无比坚定:“白所长您放心!我王建国就算是拼了这条老命,也一定把这件事落实下去!”
“我们搞技术的,可以接受失败,但绝不能容忍自欺欺人!从现在开始,运-10项目,一切以您的这份方案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