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先把这份保密协议签了!

第二天一早,晨光熹微,白杨乘坐车,准时抵达了所在地。

白杨在周领导的秘书小李的引领下,穿过长长的走廊,来到了那扇厚重的棕色木门前。

“领导,白所长到了。”小李轻轻敲了敲门。

“让他进来。”门里传来周领导洪亮的声音。

白杨推门而入,一股混杂着烟草、茶叶和旧书卷的气息扑面而来。

周领导正站在地图前,手里拿着一支铅笔,像是在思索着什么。

他看到白杨进来,脸上露出了爽朗的笑容,大步走过来,伸出手。

“白扬同志,来得正好,我刚还在看咱们几个重点三线厂的布局。”他热情地和白杨握了握手,示意他到待客的沙发上坐下:“昨天听小林说你有要事汇报?”

对于白杨,周领导是打心眼儿里欣赏的。

“工作进展顺利,今天来,是想跟您打听另一件事。”白杨坐直了身体,开门见山地说道:“周领导,我想问问咱们的运-10项目,现在进行到哪一步了?”

听到“运-10”这三个字,周领导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甚至带着几分难以掩饰的骄傲和激动。

他重新坐回自己的大班椅上,身体微微后仰。

“哈哈,你问这个?”他挥了挥手,笑着说道:“项目已经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样机都造出来了,停在沪城那边的厂房里,雄伟得很呐!”

“最近正在进行最后的地面测试和数据复核,一切顺利的话,下个月,最迟两个月,就要进行首次试飞了!”

“你是不知道啊,为了这个大家伙,我们投入了多少心血!从立项到现在,好几年了!”

“几百个单位,数万名科研人员、工程师、技术工人,不分昼夜地干!图纸堆起来比人都高,算盘珠子都打烂了上万把!现在,总算是要看到成果了!”

周领导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那是属于一个时代建设者的真挚情感。

这是他们这一代人的梦想,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让华夏自己的大飞机飞上蓝天的希望。

“不容易,太不容易了。”他感慨了一句,这才重新看向白杨,目光里带着一丝好奇,“不过,你怎么突然关心起运-10来了?这可不是你们研究所的业务范畴啊。”

白杨的脸上露出一抹谦和的微笑,回答得滴水不漏:“这么大的项目,国之重器,我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自然是十分关注的。”

“最近看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对里面的技术很感兴趣,所以想来跟您多了解一下。”

“哦?感兴趣?”周领导是什么人,他立刻从白杨这句看似平常的话里,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味道。

他了解白杨,从不做无的放矢的事情。

他口中的“感兴趣”,往往就意味着“发现了问题”或者“有了新想法”。

周领导身体微微前倾,锐利的目光锁定了白杨:“小白,你跟我说实话,你是不是又有什么新的想法了?关于运-10的?”

白杨知道,在这样的老领导面前,任何拐弯抹角都是多余的。

他点了点头,神情变得严肃起来。

“是的,领导。”他没有多做铺垫,直接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取出了一叠厚厚的,用牛皮纸封皮精心装订好的文件,双手捧着,轻轻地放在了周领导那张宽大的办公桌上。

“我个人对飞机设计,尤其是在结构力学和空气动力学方面,做过一些不成熟的研究。”

“在查阅了运-10现有的一些资料后,发现了一些或许可以改进的地方。我把这些想法整理成了一份技术方案,想请您和相关的专家们看一看,帮忙斧正。”

“咚。”

那叠厚实的文件落在红木办公桌上,发出了一声沉闷的声响,仿佛一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面。

周领导脸上的笑容瞬间收敛了。

他的目光落在那份文件的封面上,瞳孔骤然一缩。

《关于“708工程”若干重大技术瓶颈的分析及改进建议方案》

一行醒目的黑体字,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他的心上。

“技术瓶颈?”

“改进方案?”

在项目即将试飞成功的节骨眼上,提出这种东西,要么是哗众取宠的狂妄之徒,要么……就是真的发现了足以颠覆一切的致命问题!

周领导了解白杨,他绝不可能是前者。

办公室里的气氛瞬间凝重下来。

周领导没有立刻说话,他只是伸出手,缓缓地将那份文件拉到自己面前。

他翻开了第一页。

“一、关于机体结构疲劳强度问题的改进方案。原设计采用LC4硬铝合金,其抗疲劳性能存在先天不足,尤其在机翼后梁与机身连接处,经理论计算存在严重应力集中现象,预估实际飞行寿命远低于30000小时的设计指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建议将原设计中的LC4铝合金升级为LC9系超硬铝合金,并附上详细的合金成分配比及热处理工艺流程……建议将机翼盒段结构由工字梁更改为整体壁板铣削结构,可将结构重量减轻8%,同时寿命提升40%以上……”

仅仅是第一段,周领导的呼吸就变得急促起来。

他虽然不是一线技术专家,但作为领导,这些年耳濡目染,LC4、LC9这些材料牌号,机翼盒段、应力集中这些名词,他都懂!

他更清楚,白杨指出的这个问题,如果属实,那根本不是什么小瑕疵,而是悬在运-10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他强压住内心的震动,继续往下看。

“二、关于气动效率及燃油经济性的革命性提升方案。原设计翼型为常规翼型,巡航升阻比仅为17左右,已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建议全面采用我所最新预研的‘一号’超临界翼型(B-1型),预计可将巡航升阻比由17提升至20.5,巡航耗油率降低18%……附:B-1翼型详细气动数据及外形坐标。”

“超临界翼型?”

周领导失声念出了这个词。

这个名词他并不陌生,在一些关于国外最新航空技术的内部简报上,他见过这个词。

他知道,这是鹰酱国这几年才取得突破的尖端技术,是下一代大型客机的标志!

可现在,白杨不仅提了出来,还给出了一套完整的、可以直接使用的翼型数据?

周领导的手开始微微颤抖,他翻页的速度越来越快。

“三、关于‘涡扇-8’发动机性能挖潜与可靠性升级的‘三步走’方案。”

“第一步,应急改进,通过优化压气机可调静子叶片(vigv)与燃烧室火焰筒设计,可在半年内将实测推力提升至8.2吨,耗油率降低至0.65kg/dan·h……第二步,中期改进……第三步,远期目标……”

一个个他看得懂或者看不懂的名词,一个个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据,一张张绘制精美、标注清晰的结构图纸,如同潮水般冲击着他的认知。

这份报告,没有一句空话,没有一句模棱两可的推测。

每一个问题都直指要害,每一个方案都逻辑清晰,甚至连具体的工艺流程、材料配比、性能参数都给得明明白白!

这不是一份“建议”,这是一份可以直接拿进设计室和工厂,指导生产的“技术蓝图”!

几分钟后,周领导猛地合上了报告。

他抬起头,看向白杨的眼神已经彻底变了。

那里面有震惊,有骇然,有难以置信,但更多的,是一种抓住了救命稻草般的狂喜和激动。

他知道,如果这份报告里的东西哪怕只有一半是真的,那运-10的命运,甚至整个华夏航空工业的命运,都将被彻底改写!

他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抓起了桌上那部红色的保密电话,手指因为用力都有些发白。

他甚至没有去拨号码,而是直接按下了通往秘书室的快捷键,对着话筒用近乎咆哮的声音吼道:

“小李!马上!去把航空局的王建国同志给我叫过来!对,就是那个负责运-10机体结构、刚在三楼开完会的王总工!告诉他,放下手上一切事情,立刻到我办公室来,十万火急!”

挂断电话,周领导胸口剧烈地起伏着,他端起茶杯,想喝口水压一压,却发现手抖得厉害,茶水都洒了出来。

他索性放下茶杯,死死地盯着桌上的那份文件,仿佛那不是纸,而是关系着国运的瑰宝。

片刻之后,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声音急促而短暂。

“进来!”

门被推开,一个四十多岁,戴着黑框眼镜,面容略带憔悴和风霜之色的中年男人快步走了进来。

他身上还穿着厂里的蓝色工作服,显然是开完会就准备直接赶回机场的。

他就是王建国,沪城飞机制造厂的总工程师之一,也是运-10项目机体结构方向的负责人。

“周领导,您找我?”王建国气喘吁吁地问道。

他心里正犯嘀咕。

刚刚开完进度汇报会,领导还当众表扬了他们项目组,怎么一转眼,就用“十万火急”的口气把自己叫了回来?

他开完会,连口水都没喝,正准备去赶回沪城的飞机,这突然被领导的秘书拦住,心里七上八下的,还以为是出了什么变故。

一进办公室,他先是看到了神情无比严肃的周领导,然后目光一扫,就注意到了沙发上坐着的那个年轻人——白杨。

太年轻了。

王建国下意识地皱了皱眉。

这个年纪,能坐在周领导办公室里的,是什么来头?

他常年在科研一线,对部里的人事不甚了解,但眼前这场景,让他心里瞬间闪过一个不太好的念头。

项目马上要试飞成功了,这是天大的功劳,谁都想来分一杯羹。

难道……是部里要往项目里硬塞一个“镀金”的年轻人?

这种事,在别的项目里不是没有过。

一想到自己和同事们熬了多少个通宵,掉了多少头发,才换来今天的局面,现在却可能有外行来指手画脚、摘桃子,王建国的心里顿时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憋闷和抵触。

然而,还没等他理清思绪,更没等他开口询问,只见周领导指了指办公桌,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语气,沉声说道:“王工,你先别说话。”

周领导从抽屉里拿出另一份空白的文件,推到王建国面前。

“先把这份保密协议签了。”

“什么?”王建国当场就愣住了。

保密协议?

他自己就是运-10项目的核心成员,身上背着最高等级的保密条例,项目里里外外的秘密,他比谁都清楚。

现在,在领导的办公室里,竟然要他重新签一份保密协议?

这完全不合规矩,也超出了他的理解范畴。

他心中的那点不满和猜测瞬间被巨大的困惑和震惊所取代。

他下意识地抬起头,目光越过周领导的肩膀,再次落在了那个从始至终都安然稳坐的年轻人,以及他面前那份厚厚的、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报告上。

王建国的心,猛地一沉。

他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可能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这绝不是什么塞人镀金的官僚戏码,而是……有大事要发生了。

王建国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让他有些喘不过气。

他这辈子,走南闯北,从北疆的戈壁滩到南海的造船厂,什么样的阵仗没见过?

可今天,在这间熟悉的办公室里,他却感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寒意,从脊椎骨一路窜上天灵盖。

周领导没有催促,只是静静地看着他,目光深邃如海。

这种沉默,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分量。

王建国深吸了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惊涛骇浪。

他是搞技术的,最讲究实事求是。

无论将要面对的是什么,逃避都解决不了问题。

他拿起桌上的钢笔,定了定神,在“保密协议”上,一笔一划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字迹刚劲有力,一如他这个人。

“好了,领导。”他放下笔,将签好的协议推了过去。

周领导点了点头,这才将桌上那份由白杨带来的,厚达数十页的报告,推到了王建国的面前。

“王工,你看看这个。”

王建国收敛心神,郑重地接过了这份文件。

封面上的黑体字《关于“708工程”若干重大技术瓶颈的分析及改进建议方案》让他眼皮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