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运10魔改方案

林慧再次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签字,确认收讫。”

她将签好字的交接单递回,刘科长核对无误后,点了点头,便不再多言,转身走回了那条昏暗的走廊深处,厚重的合金大门随之在他身后缓缓关闭,发出一声沉闷的“哐当”声,将那个储藏着无数秘密的世界,再次与外界隔绝。

林慧没有回头。

她左手提着那个看起来平平无奇,却重得有些压手的银色金属箱,右手紧紧攥着那枚小小的钥匙,手心里已经沁出了一层细汗。

两名荷枪实弹的警卫一左一右,像两座沉默的铁塔,将她护在中间。

他们的目光没有丝毫松懈,警惕地扫视着周围的一切。

Bj-212吉普车早已在原地等候。

林慧坐进后排,一名警卫紧挨着她坐下,另一名则坐回了副驾驶位。

车门“砰”地一声关上,司机一脚油门,吉普车卷起一阵尘土,迅速掉头,沿着来路返回。

一路无话。

车窗外的景色飞速倒退,研究院里熟悉的林荫道、实验楼、宿舍区一一掠过。

但林慧的心思,全都在手边这个冰冷的金属箱子上。

吉普车稳稳地停在了办公主楼前。

林慧在两名警卫的护送下,快步走进大楼,直接乘电梯上楼。

走廊里偶尔有遇见的研究员,看到这阵仗,都识趣地远远避开,脸上带着一丝好奇和敬畏。

“咚咚咚。”

办公室的门被敲响。

“进来。”白杨的声音听起来有些沙哑,但依旧沉稳。

林慧推门而入,将金属箱轻轻地放在了白杨那张宽大的办公桌上。

两名警卫则像门神一样,持枪肃立在门口两侧,目光直视前方,纹丝不动。

“所长,东西拿回来了。”林慧报告道,同时将那枚钥匙双手奉上。

“辛苦了。”白杨点了点头,接过钥匙。

他的目光落在那个银色的箱子上,他没有立刻打开,而是对林慧和门口的警卫说道:“你们先出去吧,小林,守在门口,在我叫你之前,不允许任何人进来。”

“是!”林慧干脆地应了一声,和两名警卫一起退出了办公室,并轻轻地将门带上。

整个办公室,瞬间只剩下白杨和那个神秘的金属箱。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拉上了厚重的窗帘,将午后明媚的阳光彻底隔绝在外。

然后,他才回到办公桌前,坐下,将钥匙插进锁孔,轻轻一扭。

“咔哒。”

一声清脆的解锁声响起。

白杨深吸一口气,掀开了箱盖。

一股陈旧的纸张和墨水味道扑面而来。

箱子里,静静地躺着那个用牛皮纸包裹、火漆密封的巨大档案袋。

封面上“绝密”和“708”的红色字样,在台灯的光线下,显得格外刺眼。

他用裁纸刀小心翼翼地划开火漆,解开缠绕的棉线,终于将里面厚厚一叠资料取了出来。

最上面的一份,是《708工程立项报告》。

泛黄的纸页上,是用隽秀的钢笔字写下的豪言壮语,字里行间充满了那个年代特有的、改天换地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为打破西方技术封锁,发展我国独立自主的大型民航事业,填补国内空白,经中央批准,特启动大型喷气式客机研制项目,代号708工程……”

白杨的目光扫过这些文字,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意。

他知道,在那个一穷二白,连计算器都尚未普及,无数复杂的气动数据全靠算盘和手摇计算器一点点打出来的年代,敢于向这项现代工业王冠上的明珠发起冲击,需要何等的气魄和胆识。

他将立项报告放到一边,拿起了

《运-10飞机总体设计方案》、《机体结构强度静力试验报告》、《气动布局风洞试验数据汇总》、《“涡扇-8”型发动机地面试车数据记录》……

一份份文件,一张张图纸,一行行数据,在他眼前徐徐展开,将运-10这个庞然大物,从骨骼到血肉,赤裸裸地呈现在他面前。

白杨看得极其专注,他的阅读速度快得惊人,手指在纸页上飞快地翻动,发出“哗啦啦”的声响。

办公室里,只有这单调的翻页声和墙上挂钟沉闷的“滴答”声。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他的眉头,也随之越皱越紧。

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运-10项目,是一项伟大的尝试,但同样也是一个充满了妥协和缺憾的产物。

“果然是这里出了问题……”白杨的指尖,停在了一张机翼结构的设计图上。

图纸本身绘制得非常精美,充满了手工制图的严谨之美。

但是,在白杨这位拥有着跨越时代视野的“宗师”眼中,却处处都是破绽。

问题一:机体结构和材料。

报告中明确写着,运-10的机体寿命设计指标为30000个飞行小时。

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标准,几乎看齐了当时波音707的水平。

然而,静力试验的报告数据却显示,在进行到设计载荷的95%时,机翼后梁的个别位置就已经出现了永久性的塑性变形。

“典型的应力集中,设计冗余度不够。”白杨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所在。

他脑海中,瞬间浮现出后世民航客机成熟的机翼盒段设计方案。

那个时代的设计师,受限于计算能力和材料学的认知,在应力分布的计算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偏差。

他们用满腔的热情和汗水,硬生生堆出了一个“看起来”足够坚固的结构,却忽略了金属疲劳这个最可怕的隐形杀手。

如果按照这个设计飞下去,或许前几百、上千小时不会有问题,但随着飞行次数的增加,在反复的起降和高空巡航压力下,那些应力集中的点,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结构失效。

“难怪……难怪后来的试飞只进行了130多个起落,就再也不敢大规模高强度飞行了。”白杨喃喃自语,心中一阵后怕。

这已经不是能不能飞得远、飞得省油的问题,而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问题二:气动效率。

他拿起另一份风洞试验数据报告。

运-10的翼型,参考了当时国际上主流的客机设计,中规中矩。

但报告中的数据曲线却清晰地显示,在巡航状态下,飞机的升阻比只有17左右。

这个数字,在当时或许不算太差。

但白杨的脑海里,却有一个清晰无比的参照物——七十年代末在鹰酱问世的“超临界翼型”。

那是一种革命性的翼型设计,可以通过巧妙的剖面形状,延迟机翼上表面气流的激波产生,从而大幅度降低跨音速飞行时的阻力。

采用超临界翼型的客机,升阻比可以轻松突破20,燃油效率能提升15%到20%!

15%的燃油效率差距,对于一架需要消耗巨量航空煤油的大家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同样的载油量,航程可以多飞上千公里;

意味着同样的航程,可以搭载更多的乘客和货物;

意味着在商业运营中,成本与利润的天壤之别。

在技术上,它决定了飞机的先进性;

在市场上,它决定了飞机的生死。

运-10,在它诞生的那一刻,气动设计就已经落后了整整一个时代。

问题三,也是最核心、最致命的问题——发动机。

白杨拿起了那份关于“涡扇-8”发动机的试车报告,脸色前所未有的凝重。

“涡扇-8”,代号ws-8,是配套运-10研制的大涵道比涡轮风扇发动机,也是华夏航空工业向这个尖端领域发起的第一次悲壮冲锋。

报告上的数据,冰冷而残酷。

设计推力:8.1吨。

地面试车实测最大推力:7.6吨。

高空台模拟测试推力:不足7吨。

设计耗油率:0.58kg/dan·h。

实测耗油率:高达0.7kg/dan·h以上。

设计翻修间隔:3000小时。

实际评估……报告上用了一个很委婉的词,“建议首翻期定为500小时”。

每一个数字,都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白杨的心上。

推力不足,意味着飞机在起飞、爬升阶段会非常吃力,尤其是在高温、高海拔的机场,甚至可能无法安全起飞。

耗油率奇高,意味着它是个不折不扣的“油老虎”,航程和载重量被严重拖累,毫无商业运营价值可言。

可靠性差,翻修间隔时间极短,意味着维护成本高到无法想象,而且安全性堪忧。

这就是运-10项目最真实的困境。

它就像一个天生心脏孱弱的巨人,纵然有着钢铁的骨骼,却缺少一颗强劲有力的心脏来驱动。

白杨缓缓地闭上了眼睛,将手中的报告轻轻放下。

办公室里一片死寂。

他靠在椅背上,脑海中,那些来自后世的,清晰得如同照片一般的知识和数据,开始与眼前这些充满缺憾的图纸和报告,进行着疯狂的碰撞与融合。

就像一个拥有标准答案的考生,在批改一份写满了错误解法的试卷。

每一个问题,在他的脑中,几乎在被识别出来的瞬间,就自动匹配到了最优的解决方案。

——结构强度不足?

简单!

将机翼大梁的工字型结构,改为整体式壁板结构,优化传力路径。

材料上,放弃现有的LC4硬铝合金,改用热处理工艺更复杂、但韧性和抗疲劳性强得多的LC9超硬铝。

翼身连接处,采用当时国内还闻所未闻的“锻框”加强,彻底消除应力集中点!

——气动效率低下?

更容易!

他脑中储存着至少五种成熟的超临界翼型数据。

只需要选取最适合运-10机体平台的一款,重新绘制翼型曲线,调整机翼前缘和后缘增升装置的设计。

甚至连翼梢小翼这种能够进一步减小诱导阻力的“点睛之笔”,他都可以信手拈来。

仅仅是气动外形上的优化,就能让运-10的性能脱胎换骨!

——发动机是心病?

这才是真正的关键!

直接凭空造出一台全新的、世界顶级的发动机,暂时还不现实。

但是,在“涡扇-8”现有的基础上进行“魔改”,却完全可行!

白杨的思维,如同一台超高精度的三维扫描仪,瞬间将“涡扇-8”的结构分解。

“风扇效率太低,叶片设计还是六十年代的水平……”

“解决方案:修改风扇叶片的扭转角和弯曲度,采用更先进的三元流设计理论,可以将风扇效率提升至少5个百分点。”

“高压压气机喘振裕度不足,这是核心机不稳定的根源……”

“解决方案:将部分静子叶片改为可调式(vigv),引入喘振放气活门,增加级间抽气,主动控制喘振边界。”

“燃烧室燃烧不充分,导致耗油率高,且有积碳风险……”

“解决方案:重新设计火焰筒,优化气膜冷却孔的布局和角度,改进燃油喷嘴,形成更稳定的回流区,提高燃烧效率。”

“涡轮叶片材料耐高温性能差,导致涡前温度上不去,限制了推力……”

“解决方案:这才是最难的。但是,也不是没有办法。”

“暂时造不出单晶叶片,但可以改进现有的定向凝固叶片工艺,在合金配方中加入铼元素,哪怕只有1.5%的比例,也能让叶片的承温能力提高50到80摄氏度!这多出来的温度,就是实打实的推力!”

一个个问题,一个个解决方案,在他脑海中如同电光石火般闪过。

这些方案,对于这个时代的工程师来说,每一个都如同天方夜谭,需要耗费无数科研人员数年乃至十数年的摸索和攻关。

但对于白杨来说,这只是在默写一份他早已烂熟于心的标准答案。

这,就是他最大的底牌,是他敢于挑战这个庞大工程的底气所在!

“呼——”

白杨猛地睁开眼睛,眼中不再有丝毫的迷茫和沉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运筹帷幄的坚定和自信。

他不再犹豫,猛地拉开了办公桌的抽屉,从里面取出了一大沓崭新的、空白的绘图纸和稿纸。

拿起一支削得尖锐的绘图铅笔,铺开了第一张图纸。

没有草稿,没有迟疑。

他的手腕稳定得像一台精密的仪器,铅笔在洁白的图纸上飞快地移动着。

一条条流畅的曲线,一个个精准的标注,一个个复杂的结构示意图,从他的笔尖流淌而出。

他首先修改的,就是运-10的机翼。

他抛弃了原有的翼型,一个全新的,翼剖面更平坦、后缘带有反弯度的超临界翼型,在他的笔下逐渐成型。

他甚至连机翼内部的桁条、肋板的布局都进行了全面的优化,确保每一寸材料都能用在最关键的受力点上。

画完一张,就立刻放到旁边,拿起另一张继续。

画完了气动布局的修改草图,他又拿起了稿纸,开始奋笔疾书。

《关于“708工程”若干重大技术瓶颈的分析及改进建议方案》

他下笔如飞,文字精准而犀利。

“一、关于机体结构疲劳强度问题的改进方案。建议将原设计中的LC4铝合金升级为LC9系超硬铝合金,并附上详细的合金成分配比及热处理工艺流程……建议将机翼盒段结构由工字梁更改为整体壁板铣削结构,可将结构重量减轻8%,同时寿命提升40%以上……”

“二、关于气动效率及燃油经济性的革命性提升方案。建议全面采用我所最新预研的‘一号’超临界翼型(B-1型),预计可将巡航升阻比由17提升至20.5,巡航耗油率降低18%……附:B-1翼型详细气动数据及外形坐标。”

“三、关于‘涡扇-8’发动机性能挖潜与可靠性升级的‘三步走’方案。第一步,应急改进,通过优化压气机与燃烧室设计,可在半年内将实测推力提升至8.2吨,耗油率降低至0.65kg/dan·h;第二步,中期改进,引入定向凝固涡轮叶片,将推力提升至9吨级别;第三步,远期目标,发展基于f100核心机技术的新一代大涵道比发动机……”

他的大脑在高速运转,前世积累的海量知识,此刻正通过他的笔,转化成这个时代能够理解和实现的技术路径。

他写的不是一份天马行空的幻想,而是每一个字、每一个数据都有据可查,每一个方案都有着清晰、明确、可操作的实施步骤。

这已经不是“建议”,而是一份不容置疑的“技术圣经”!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窗外,太阳渐渐西斜,金色的余晖变成了温暖的橘红色,又慢慢地被夜色吞噬。

办公主楼里的人渐渐走空,喧闹了一天的研究院,重新回归了宁静。

“哐当……哐当……”

远处,工厂下班的汽笛声悠长地响起,在空旷的院子里回荡。

林慧在门口站得腿都有些发麻了,她看了一眼手表,已经晚上六点多了,早就过了下班时间。

办公室里却依然没有半点动静。

就在她犹豫着要不要敲门提醒一下所长吃饭的时候,办公室的门,“吱呀”一声,从里面打开了。

白杨站在门口,脸上带着一夜未眠和一天高强度工作后的疲惫,但他的眼睛,却亮得惊人,仿佛有两团火焰在燃烧。

他的手里,拿着一叠厚厚的、刚刚写完的、墨迹仿佛还未干透的稿纸和图纸。

“小林,”他将这份沉甸甸的文件递给林慧,声音沙哑却充满了力量,“立刻送去印刷室,用最好的纸,打印二十份。列为院内最高等级的‘绝密’文件。”

“然后,你通知下周部长的秘书,就说我白杨,明天有事情,要当面向他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