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获得运-10大型客机全套技术资料!

周部长身体微微前倾的姿势瞬间凝固了。

特区!

这个词,虽然在一些内部讨论的小圈子里,被极少数思想最前沿的人隐晦地提起过。

但那也仅仅是停留在概念探讨的层面,更像是一种天马行空的学术假设。

谁也不敢,也从来没有人,敢如此直接、如此笃定地,将它和一个具体的地点,如此清晰地联系在一起!

更何况,说出这句话的,不是经济学家,不是政策研究员,而是一个全国最顶尖的,搞技术的科学家!

海风吹拂着遮阳伞的边缘,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像是在为这石破天惊的建议伴奏。

过了足足半分钟,周部长才缓缓地靠回到椅子上,他长长地、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那口气仿佛带走了他心中所有的惊涛骇浪。

他没有立刻肯定,也没有直接否定。

他只是用一种全新的、带着审视和探究的目光,重新打量着眼前的这个年轻人。

以前,在他眼里,白杨是国之利器,是技术领域的定海神针。

只要是技术上的难题,交到他手里,就没有解决不了的。

可今天,他发现自己可能还是看错了,或者说,看得还不够深。

白杨的思维,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范畴。

他站在一个远超常人的高度,俯瞰着技术、经济、乃至国家战略的全局。

他不仅仅是在“解决问题”,他是在“定义未来”。

“理由。”周部长终于开口,声音比刚才更加低沉,也更加严肃。

他需要一个足以支撑起这个惊人构想的逻辑。

白杨的目光从远处的海平面收回,他伸出手指,在沙滩上轻轻划了一个圈,将脚下的这片土地圈了进去。

“第一,地理位置。”他条理清晰地说道:“琼州岛孤悬海外,四面是海,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物理屏障。在这里搞试点,就算出了什么问题,影响也容易控制,不会迅速波及到内陆。这叫风险可控。”

“第二,经济基础。这里几乎是一张白纸,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正因为是白纸,才好画最美的图画。没有那么多盘根错杂的旧有利益集团需要去平衡,改革的阻力最小。”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侨乡优势。”白杨的声音加重了几分:“东南亚有数千万的华侨,其中很大一部分祖籍就在琼州和粤闽沿海。”

“他们有资金,有技术,有海外市场的管理经验,更重要的,他们有回报桑梓的拳拳之心。”

“我们只要把政策的口子撕开,给他们信心,他们就是我们特区建设最需要的‘第一桶金’和引路人。”

“而我们,需要付出的,仅仅是政策。”

白杨说完,便不再言语,静静地等待着周部长的消化。

他所说的这三点,在前世,是无数专家学者在事后总结特区成功经验时,公认的核心要素。

而现在,他只是将这些已经被历史证明了的真理,提前说了出来。

周部长沉默着,他的手指在膝盖上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目光深邃地望着那片无垠的大海。

白杨的话,像是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他脑中一扇全新的大门。

风险可控、白纸好作画、侨乡优势……

这些看似简单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却勾勒出了一幅清晰无比、逻辑严密、且具备极强可操作性的蓝图。

是啊,他们之前总是瞻前顾后,怕步子迈得太大,怕影响不好控制。

可如果试点放在这样一个“天涯海角”的岛上,所有的顾虑,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以一个岛,撬动一个国。”周部长喃喃自语,眼神越来越亮。

他猛地一拍大腿,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脸上的严肃和审视,已经被一种难以抑制的兴奋和激动所取代。

“好!好一个白杨!”他重重地拍了拍白杨的肩膀,力道之大,让白杨都感觉到了微微的疼痛,“你小子,脑子里装的到底是什么?你给我的惊喜,真是一次比一次大!”

“你不仅是我们科技战线的帅才,更是我们**发展战略的奇才!”

这番评价,不可谓不高。

白杨只是笑了笑,谦虚道:“部长过誉了,我只是站在岸边,胡乱说说自己的想法,纸上谈兵罢了。”

“不!这不是纸上谈兵!”周部长用力地一挥手,斩钉截铁地说道,“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真知灼见!白杨,你这个建议,太重要了!太及时了!我必须立刻回去,向上面做一次专题汇报!”

他看了一眼手腕上的表,当机立断:“我现在就走!”

雷厉风行,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

五天后,白杨结束了假期,从椰风海韵的琼州疗养院回到了秋高气爽的四九城。

一家三口是乘坐专机回来的,飞机降落在西郊机场,研究所的专车早已等候在停机坪。

告别了依依不舍的妻女,将她们送上回家的车,白杨则直接乘车返回了位于京城研究院。

车窗外,是熟悉的白杨林和红砖楼,空气中都仿佛弥漫着一股机油和焊锡混合的、独属于工业时代的味道。

这股味道,让白杨感觉无比亲切。

当白杨的身影出现在研究所主楼大厅时,整个大厅都安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

“白所长回来了!”

“所长好!”

“所长您可算回来了,我们都想死你了!”

一张张熟悉而兴奋的脸庞,一声声发自肺腑的问候,让白杨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微笑着向众人挥手致意,一路走回自己的办公室。

办公室被打扫得一尘不染,桌上的文件分门别类地摆放得整整齐齐,茶杯里已经泡上了他习惯喝的苦丁茶,还冒着袅袅的热气。

这无疑是他的助理林慧的杰作。

他刚在办公桌后坐下,还没来得及喝口茶,办公室的门就被敲响了。

“请进。”

林慧抱着一摞文件走了进来,她穿着一身干练的蓝色工装,长发扎成一个利落的马尾,脸上带着一丝见到主心骨的欣喜,但语气依旧是公事公办的干脆。

“所长,您回来了。这是您休假期间积压的,需要您亲自批阅和签字的文件。”

“另外,‘天工’二型芯片的小批量试产已经开始,第一批共计五百片,成品率和稳定性都非常理想。‘蜂巢’系统的实装迭代也已完成,目前运行平稳。”

她三言两语,就将白杨离开这二十多天的工作核心,汇报得清清楚楚。

“辛苦了。”白杨点了点头,对她的工作效率非常满意,“把文件放下吧,我一会儿看。”

“好的。”林慧放下文件,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稍微犹豫了一下,问道,“所长,您这次休假……还顺利吗?”

白杨抬起头,看到了她眼神里的一丝关心,笑道:“很顺利,都快玩得乐不思蜀了。”

“那就好。”林慧松了口气,转身离开了办公室。

白杨端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那熟悉的苦涩味道,感受着茶水顺着喉咙滑入胃里,整个人仿佛都被重新激活了。

他拿起最上面的一份文件,准备重新投入到这繁复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中去。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冰冷而又机械的声音,毫无征兆地在他脑海中响起。

【检测到宿主通过战略性建议,极大推动了国家经济发展进程,深刻影响了国运走向……】

【国运改变,触发特殊奖励机制……】

【奖励发放中……】

【恭喜宿主,获得‘运-10大型客机’全套技术资料!】

轰!

白杨的脑子,像是被投入了一颗深水炸弹,瞬间掀起了万丈波澜。

运-10!

居然是运-10!

他手中的钢笔“啪嗒”一声掉在了桌面上,但他却浑然不觉。

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只是在周部长面前“纸上谈兵”了一番,竟然会触发系统的奖励!

而且,奖励的还是这样一个分量重到让他都感到心跳加速的国之重器!

运-10,***长子,***自己制造大型客机的第一次、也是在未来几十年里唯一一次的悲壮尝试!

在前世,白杨对运-10的历史可谓是了如指掌。

他知道这架飞机凝聚了当年多少航空人的心血和梦想,也知道它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功败垂成,黯然下马,成为了无数国人心中的意难平。

他知道它的优点,气动设计出色,机体结构坚固。

更知道它的缺点,材料不过关,成品寿命短,尤其是心脏病——配套的涡扇-8发动机推力不足、油耗高、可靠性差,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现在,系统奖励的,是“全套技术资料”!

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这不仅仅是前世那架有着种种缺憾的运-10的图纸,而是一套经过系统优化、补全了所有短板的、完美的、可以直接投入生产的成熟技术!

包括先进的航空铝合金配方、成熟的机体结构设计、高效可靠的航电系统,甚至……

包括一颗强大的、足以媲美同期波音707所使用的jt3d发动机的,国产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全套图纸和制造工艺!

一股狂喜,如同电流般瞬间传遍了他的四肢百骸!

如果说“天工”芯片解决的是国家信息产业的“脑”,那么运-10解决的,就是国家战略运输和民航产业的“腿”!

有了它,空军的战略投送能力将实现质的飞跃!

有了它,刚刚起步的民航事业,就不用再眼巴巴地看着波音和空客的飞机,用宝贵的外汇去购买别人的产品!

其战略意义,丝毫不亚于“神鹰一号”!

白杨强行压下内心的激动,他看了一眼办公室的门,这里人来人往,显然不是接收这份庞大资料的合适场所。

他站起身,对门外喊了一声:“小林!”

林慧立刻推门进来:“所长,您有什么吩咐?”

“我刚回来,路上有点累,先回宿舍休息一下。下午上班前不要让人打扰我。”白杨找了个合情合理的借口。

“好的,所长,您好好休息。”林慧不疑有他,点了点头。

白杨快步走出办公室,穿过走廊,回到了分配给他的单人宿舍。

这间宿舍不大,一张单人床,一张书桌,一个衣柜,陈设简单,但打扫得干干净净。

他反锁上门,拉上窗帘,整个房间顿时暗了下来。

他躺在床上,闭上眼睛,在心中对系统默念:“开始接收!”

……

下一秒,一股庞杂到难以想象的信息洪流,如同决堤的洪水,猛地冲进了他的脑海!

这一次的信息量,比之前接收“天工”芯片和“蜂巢”系统时,要庞大百倍不止!

如果说芯片的资料是一条奔腾的河流,那这运-10的全套资料,就是一片浩瀚的汪洋!

《y-10飞机总体设计方案》、

《空气动力学计算与风洞试验数据库》、

《机体结构强度与疲劳设计手册》、

《先进铝锂合金材料冶炼与加工工艺》、

《“涡扇-8改”大涵道比发动机设计图纸》、

《发动机核心机叶片单晶材料制造技术》、

《飞控系统源码与液压作动器详解》、

《现代航空电子集成系统架构》……

无数的子目录,每一个子目录下,又包含了成千上万份图纸、数据表、工艺流程、材料配方……

从一颗最基础的铆钉需要用什么标号的合金,到机翼上百万个零件如何精密组装;

从发动机涡轮盘上那复杂的冷却气道,到航电系统里数百万行冗长复杂的代码……

所有的一切,巨细无遗,清晰无比地呈现在他的脑海中。

白杨感觉自己的大脑,仿佛变成了一台超高速运转的巨型计算机,无数的3d模型在其中旋转、拆解、组合,无数的数据流在其中奔腾、计算、验证。

他“看”到了平直的下单翼如何在高空中产生巨大的升力;

他“看”到了四台“涡扇-8改”发动机如何将航空煤油转化为澎湃的推力;

他“看”到了坚固的起落架如何在几十吨的冲击下稳稳地支撑住整个机身……

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上帝视角般的体验。

他不再是一个学习者,而是一个创造者。

这架飞机的所有秘密,都对他毫无保留地敞开。

时间,在海量信息的灌输中,飞速流逝。

当最后一个数据包传输完毕,系统提示音响起时,白杨才缓缓地睁开了眼睛。

他看了一眼床头的闹钟,时针已经指向了下午五点半。

整整三个小时!

他竟然在床上,一动不动地躺了三个小时!

窗外,传来了宣告下班的铃声,以及楼下渐渐嘈杂起来的人声和自行车铃铛的“叮铃”声。

已经是下班时间了。

白杨从床上坐起来,感觉脑袋有些微微的发胀,像是被人硬生生塞进了一个图书馆。

但他精神却异常的亢奋。

他没有急着立刻去办公室总结脑中的资料,那是一个浩瀚的工程,急不得。

他现在最需要做的,是填饱肚子,补充能量。

走出宿舍楼,傍晚的阳光将他的影子拉得老长。

他信步向着食堂走去。

食堂里人声鼎沸,热气腾腾。

白杨打了一份饭菜,一份红烧肉,一份炒白菜,外加一个馒头和一碗紫菜蛋花汤。

他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默默地吃着饭。

周围的科研员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高声谈论着工作上的事情。

“……那个应力测试的数据还是不对,我觉得是夹具有问题。”

“老李,你那个高频振荡器的图纸画完了吗?明天借我参考参考。”

“听说所长回来了?这下好了,咱们项目卡住的那个坎,有救了!”

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声音,将白杨从那宏大而精密的飞机世界里,又拉回了现实。

他吃得很快,风卷残云般将餐盘里的饭菜一扫而空。

胃里传来的饱足感,让他那有些发飘的身体,重新变得踏实起来。

吃完饭,他端着餐盘走到办公楼下,正巧碰见准备回家的林慧。

“所长,您休息好了?”林慧看到他,有些惊讶。

“嗯。”白杨点了点头,说道,“脑子里有点想法,要去办公室整理一下。你先下班吧,今晚我可能要加个班。”

“好的。”林慧没有多问,只是叮嘱了一句,“那您也别太晚了,注意身体。”

“知道了。”

白杨冲她摆了摆手,转身走进了已经渐渐安静下来的办公主楼。

夜幕,悄然降临。

白杨办公室的灯,是整栋楼里,唯一亮着的那一盏。

他没有开大灯,只开了一盏昏黄的台灯。

灯光下,他铺开了一张崭新的稿纸,握着那支之前掉落在桌上的钢笔,笔尖悬在纸面上方,久久没有落下。

他的脑海中,那架银白色的、拥有流畅线条的巨大飞机,正在静静地盘旋。

他需要为它,起草第一份“出生证明”。

许久,白杨终于深吸一口气,笔尖落下,在稿纸的最上方,写下了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关于启动“***一号”大型喷气式客机/运输机项目的初步构想》

他没有再用“运-10”这个名字。

因为他知道,在他笔下诞生的,将不再是那架带着无尽遗憾的运-10。

而是一架脱胎换骨,承载着全新希望,必将翱翔于九天之上的,***的“争气机”!

写下标题后,他的思路便如同开闸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

笔尖在纸上飞快地滑动,发出一阵阵“沙沙”的声响,在这寂静的夜晚里,显得格外清晰。

【项目定位:满足国内干线民航运输需求,兼顾军用战略/特种运输平台改装潜力,实现我国在大型飞机领域的自主可控。】

【核心技术指标(第一阶段目标):】

【1、机体结构:采用7xxx系高强度铝锂合金,优化结构设计,目标飞行寿命提升至60000小时以上(原版约20000小时)。】

【2、动力系统:搭载“涡扇-8改”型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四台,单台最大推力不低于8.5吨,巡航油耗低于0.6kg/dan·h(原版推力不足7吨,油耗惊人)。】

【3、载荷与航程:标准三级客舱布局下,载客量178人;最大商载航程不低于4500公里(原版约3000公里)。】

【4、航电系统:采用分布式模块化综合航电系统,具备初步的玻璃化座舱设计……】

一条条,一款款。

每一个数据,都精准地打在了前世运-10的痛点上。

每一个指标,都像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将那具原本充满遗憾的躯体,一点点地剖开、修复、强化!

窗外,月上中天,星光璀璨。

白杨办公室里的灯,亮了整整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