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验算成功了!
他看着那片闪烁的灯海,看着那些充满期盼的眼神,沉稳而清晰地吐出了两个字:“开始。”
这两个字,仿佛是一道无声的指令,通过空气,通过电缆,瞬间传达到了这台钢铁巨兽的每一个神经末梢。
总控制台前,负责人的手在键盘上重重敲下回车键。
“任务注入开始!”
“注入进度百分之十……三十……七十……一百!任务数据包注入完成!”
“启动‘洪泛协议’!”
机房正中央那面巨大的显示墙上,主监控画面瞬间发生了变化。
原本代表着四千零九十六个计算核心的绿色小方块,组成的静态矩阵,仿佛被投入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无数代表着“微任务包”的蓝色数据流,像决堤的洪水,瞬间充满了整个网络拓扑图。
没有经过任何中央节点的分发,它们被直接广播到了每一个角落。
下一秒,奇迹发生了。
那些代表着计算节点的绿色方块,开始争先恐后地闪烁起黄色的光芒。
“核心编号0017,认领任务包Ax-734!”
“核心编号1024,认领任务包By-991!”
“核心编号3588,拍得高优先级任务包Cz-001!”
“……”
大屏幕的侧边栏,数据流如同瀑布般飞速刷新。
与以往“主从模式”下,主节点向下分发指令的单向瀑布不同,此刻的数据流是混乱的、多向的,却又蕴含着一种奇异的、自组织的秩序。
就像一个繁忙的菜市场,每个摊主(计算核心)都在根据自己的存货(算力负载),大声叫卖着自己能处理的货物(任务包)。
周培明院士死死地盯着那块显示着“系统总效率”和“平均网络延迟”的屏幕,他的手紧紧攥着,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他身边的几位领导也屏住了呼吸,整个观察区落针可闻,只有机柜风扇那永恒不变的嗡鸣声,衬托着此刻异样的寂静。
“负载百分之三十……系统效率百分之九十八点九!网络延迟零点零一毫秒!”
“负载百分之五十……系统效率百分之九十八点七!网络延迟零点零一二毫秒!”
“负载百分之七十……天哪!效率还在百分之九十八以上!”一个年轻的研究员忍不住低声惊呼,语气里充满了难以置信。
在过去的测试中,一旦负载超过百分之五十,系统效率就会像高台跳水一样直线下降,网络延迟则会呈指数级暴增,最终导致系统崩溃。
可现在,那条代表效率的曲线,只是微微地向下倾斜了一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角度,顽强地维持在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高度。
“这……这不科学……”另一个研究员喃喃自语,他扶了扶自己的眼镜,仿佛想看得更清楚一些。
这当然不科学,因为这超越了他们现有知识体系的“科学”。
白杨的目光平静如水,他没有去看那些激动人心的效率数字,而是落在了那张实时生成的“任务依赖关系图”上。
那张图谱上,无数节点之间亮起又熄灭着代表“信标”的白色连线。
一个任务的完成,会像点燃烟花一样,瞬间激活下游数个等待它结果的新任务。
整个计算过程如同一场精妙绝伦的光影交响乐,无数个独立的乐手,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依靠彼此的节拍,自发地合奏出了一曲宏伟的乐章。
“负载百分之九十!”
“负载百分之九十九!”
“全系统满负荷运行!”
负责人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
来了!
最关键的时刻来了!
所有人的心脏都提到了嗓子眼。
周培明院士的眼睛瞪得像铜铃,一眨不眨。
显示墙上,那条代表系统效率的绿色曲线,在达到满负荷的瞬间,只是轻轻地向下沉了一下,便又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托住,稳定在了百分之九十七点五的位置!
成功了!
这个数字,就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所有人的心上。
没有断崖式下跌,没有指数级延迟,没有数据风暴,没有系统崩溃!
那头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难以驯服的、狂暴的性能怪兽,此刻,在全新的调度算法驾驭下,温顺得像一只训练有素的猎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优雅和高效,疯狂地吞噬着海量的计算任务。
“计算任务完成度百分之八十……”
“百分之九十……”
“百分之九十九……”
“百分之百!”
“最终结果校验开始……校验通过!与理论模型误差低于十万分之一!”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不知是谁第一个喊出声来,压抑已久的寂静瞬间被引爆。
整个地下机房,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和掌声。
年轻的研究员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又笑又跳。
几个头发花白的老专家,此刻也像孩子一样,激动得满脸通红,用力地拍着手,眼眶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为了这一刻,他们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走过了多少条死胡同,承受了多少次失败的煎熬。
而今天,在短短三天之内,一个颠覆性的思想,就将他们从绝望的泥潭中彻底拉了出来,并一步送上了云端!
周培明院士转过身,他看着身旁那个从始至终都面色平静的年轻人,嘴唇哆嗦着,激动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他只是伸出双手,紧紧地、用力地握住了白杨的手,不住地摇晃着。
千言万语,都汇聚在了这位老科学家通红的眼眶和颤抖的双手之中。
白杨回握住他,感受着那份滚烫的激动,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微笑,他轻轻点了点头。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
欢呼声渐渐平息,但每个人脸上依旧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
几位部里和所里的领导围了上来,看向白杨的眼神里,已经充满了毫不掩饰的敬畏和钦佩。
“白所长,这次的先行验证,可以说是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一位戴着金丝眼镜、气质儒雅的领导率先开口。
他应该就是周培明之前提过的,主管科研的副部长。
“您提出的这个‘去中心化’思想,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技术难题,更是为我们国家在高性能计算领域,指明了一条全新的、可以弯道超车的道路!”
“我代表部里,向您,向所有参研的同志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最诚挚的感谢!”
周培明院士也平复了一下心情,感慨道:“是啊,有了这个调度算法作为地基,我们这栋万亿次计算机的大楼,总算是能稳稳地盖起来了。”
“后续我们只需要按部就班地优化软件,完善硬件适配,项目成功指日可待!”
众人纷纷点头,脸上满是乐观的憧憬。
然而,白杨却轻轻摇了摇头。
“各位领导,周老,”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让现场再次安静下来,“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先行验证’的成功。”
他环视了一圈众人,目光最后落在巨大的显示墙上,那上面还残留着成功的数据。
“这次测试,不仅仅是验证了一个算法,它实际上已经验证了我们整个技术路线的可行性。”
“我认为,‘万亿次计算机项目’,从今天这一刻起,就可以正式开始了。”
此言一出,满场皆惊。
正式开始?
大家面面相觑,刚刚燃起的兴奋火焰,仿佛被浇了一盆冷水,迅速冷却下来。
“白所长,您的意思是……”那位副部长皱起了眉头,有些迟疑地说道,“现在就开始?这……是不是太急了点?”
“您也看到了,我们现在的程序还只是一个验证版的雏形,非常粗糙。”
“硬件方面,四千多个核心的互联已经让我们焦头烂额,未来的超算规模可能会是现在的十倍甚至数十倍,那该是多复杂的工程?”
“还有供电、散热、容错……每一个都是世界级的难题。我们……我们还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
“是啊,白所长,”周培明也冷静下来,附和道:“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我们刚刚解决了一个核心算法问题,士气正盛,但全面铺开一个如此庞大的系统工程,恐怕……难度还是太大了。”
他说的,是在场所有技术人员的心里话。
一个天才的算法,和一项浩瀚的系统工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前者是灵光一闪,后者则需要无数人年复一年的艰苦努力和精妙绝伦的顶层设计。
白杨似乎早就料到了众人的反应。
他没有争辩,只是平静地转过头,对一直安静地站在他身后的助理林慧点了点头。
“小林,把东西拿出来吧。”
“好的,白所长。”
林慧应了一声,从随身携带的那个厚实的黑色公文包里,取出了一叠用牛皮纸袋密封好的文件,足有十几厘米厚。
她走到会议桌前,将文件分发给在场的几位主要领导和周培明院士。
“这是什么?”周培明疑惑地接过来,入手沉甸甸的。
他撕开密封条,抽出了里面的文件。
只看了一眼封面,他的瞳孔就猛地一缩。
《“曙光一号”超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总体设计方案(草案)》
“曙光一号?”周培明喃喃地念出这个名字,光是这四个字,就透着一股破晓而出的磅礴气势。
他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随即,他的呼吸就停滞了。
目录清晰地分成了十几个大章:
系统总体架构、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分布式操作系统内核构想、
高效能计算节点设计、
io子系统方案、
大规模液冷散热系统规划、
高容错供电体系、
并行文件系统、
任务调度与资源管理……
每一章
这已经不是什么“构想”或者“想法”了,这是一份详尽到令人发指的工程蓝图!
周培明的手开始微微颤抖,他快速向后翻阅。
在“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一章,他看到了白杨手绘的那张草图的最终进化版——一种被命名为“三维环面(3dtor)”的全新网络结构,并附有详细的路由算法和理论延迟计算公式。
在“分布式操作系统内核”一章,他看到了“微内核”和“服务化”的设计思想,这比当前主流的宏内核领先了至少一个时代。
在“大规模液冷散热系统”一章,他甚至看到了具体的管道铺设方案、冷却液成分建议和热交换效率模型!
越看,周培明的心跳越快,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他身边的几位领导,也都是同样的表情,一个个瞪大了眼睛,像是看到了天方夜谭。
他们终于明白,白杨刚刚说的“正式开始”,并非一时冲动。
当他们还在为解决一个“调度算法”的难题而欢欣鼓舞时,这个年轻人,早已在脑海中,将整座名为“超算”的宏伟大厦,从地基到屋顶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设计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那份所谓的“先行验证方案”,根本不是为了验证而验证,它从一开始,就是整个庞大计划中,被精确计算好的、用于统一思想、凝聚信心的第一块基石!
“这……这……”周培明翻到了最后一页,那是一份项目进度规划表(gattChart),将整个工程分成了上百个子项目,明确了每个阶段的目标、所需资源和时间节点,精确到了周。
他抬起头,用一种看怪物的眼神看着白杨,喉结滚动,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震撼,已经不足以形容他此刻的心情。
这是一种被更高维度智慧彻底碾压后的失语和颤栗。
……
寂静。
死一般的寂静。
观察区里,只剩下众人粗重的呼吸声和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那位副部长花了足足十分钟,才将这份厚厚的方案粗略地翻完。
他合上文件,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仿佛要将胸中的震惊全部吐出来。
他抬起头,看着白杨,眼神中再也没有了丝毫的质疑,只剩下一种纯粹的、发自内心的敬佩。
“白所长……我收回我刚才的话。”他郑重地说道,“您不是急了,而是我们……我们的格局和眼光,跟不上您的脚步。”
他将那份方案在桌上轻轻拍了拍,声音铿锵有力:“这份方案,就是我们最好的准备!最强的底气!周院士,各位同志,你们还有没有疑虑?”
周培明用力地摇了摇头,他将那份方案紧紧抱在怀里,像是捧着无价的珍宝,激动地说道:“没有疑虑!只有信心!这份方案,就是我们的指路明灯,我们的行动纲领!”
“有了它,我们计算机研究所,有信心、有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曙光一号’给我造出来!”
“对!我们干了!”
“拼了这条老命也得干出来!”
“……”
几个老专家也纷纷表态,群情激昂。
他们都是搞了一辈子技术的人,最清楚这份方案的价值。
它就像一份标准答案,虽然填充答案的过程依旧艰苦,但至少,他们再也不用在黑暗中摸索了。
“好!”副部长一拍桌子,站起身来:“既然大家思想统一了,那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曙光一号’项目,从今天起,正式成立项目组!白杨同志,担任项目总工程师,全面负责技术工作!”
“周培明同志,担任项目总指挥,负责组织协调工作!”
“……”
他顿了顿,脸色变得无比严肃:“在座的各位,都是‘曙光一号’项目的第一批核心成员。”
“这个项目的重要性,不用我再多说。从现在开始,它就是我们国家的最高机密。”
他转向林慧:“小林同志,把保密协议拿过来吧。”
林慧再次从公文包里,取出了另一叠文件。
这一次,是制式统一的、印着红色抬头的保密协议。
没有人犹豫,没有人迟疑。
从副部长,到周培明院士,再到机房里的每一个核心研究员,都郑重地在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按下了鲜红的手印。
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份法律文件,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军令状,一份对国家和民族的庄严承诺。
签完协议,白杨的任务也算告一段落。
他将后续的具体工作交接给了周培明,便在众人的簇拥和目送下,准备离开。
“白所长,您慢走!有任何问题,我们随时向您汇报!”周培明一直将他送到车前,依旧紧紧握着他的手,不愿松开。
“周老,辛苦你们了。”白杨点了点头,坐进了车里。
黑色的红旗轿车缓缓驶离,留下身后那栋朴素的科研楼,和楼里一群即将开创历史的人。
车子走后,计算机研究所的地下机房里,气氛却比刚才更加热烈。
几十个技术人员围在会议桌旁,激动地传阅着那份方案的复印件,每一个细节都能引起一阵阵的惊叹和讨论。
“天哪,你们看这个‘并行文件系统’的设计,它把元数据和数据流分开了!这个思路太绝了,彻底解决了海量小文件的读写瓶颈!”
“还有这个液冷方案!他竟然考虑到了利用服务器废热进行园区冬季供暖的二次利用!这……这是把节能降耗都算进去了啊!”
“你们说,白所长的大脑到底是什么构造的?他才二十九岁吧?这些东西,感觉不像是这个时代能想出来的……”
“别瞎猜了!我们能参与这样的项目,跟着这样的总工,是我们这代技术人员最大的幸运!”
“都别愣着了,赶紧分组,按照方案上的任务分解,今天晚上就把第一阶段的工作计划给我拿出来!”一个小组负责人大声喊道。
“好!”
众人轰然应诺,立刻散开,各自回到自己的岗位上,眼里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
而这一切的缔造者,白杨,此刻已经回到了自己位于研究所的办公室。
窗外阳光正好,办公室里安静得能听见时钟的滴答声。
他脱下外套,挂在衣架上,给自己泡了一杯热茶,然后便坐回了那张宽大的办公桌后。
仿佛西郊那场足以载入史册的测试和那项石破天惊的计划,都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他的桌面上,整齐地摆放着好几摞文件,每一份都代表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他拿起最上面的一份,封面写着《关于提升“龙芯二号”良品率的攻关报告》。
小灵通的热销,对芯片的需求量暴增,现有的生产线良品率依旧是制约产能的最大瓶颈。
他翻开报告,仔细看了起来,时不时拿起笔,在旁边的草稿纸上写下一串串化学公式和物理参数。
光刻胶的配方、蚀刻工艺的温度控制、晶圆清洗的流程……每一个细节,在他的脑海中都清晰无比。
大概半个小时后,他在这份报告上批注了几条关键的改进意见,然后将其放到一边,又拿起了第二份文件。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标准预研方案》。
小灵通只是一个过渡,真正的未来,在蜂窝移动网络。
gsm还是CdmA?
这是一个关乎未来数十年通信产业格局的战略抉择。
白杨的眉头微微皱起,陷入了沉思。
紧接着,是《高纯度单晶硅材料提炼技术瓶颈分析》、《工业设计软件自主研发可行性报告》、《关于成立国家级软件孵化中心的提议》……
“曙光一号”的成功启动,对他而言,不是一个值得庆祝的终点,而仅仅是推倒了宏伟蓝图中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在这条引领整个国家科技产业升级的道路上,他要做的,还有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