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全系统万亿次计算的先行验证开始!
谁赞成,谁反对?
话音落下,整个会议室里静得能听见窗外梧桐树叶被风吹动的沙沙声。
刘部长的名头,就像一座无形的大山,轰然压在了每个人的心头。
尤其是“白所长制定的那份”这几个字,更是点明了这份品控手册的最终源头和不容置疑的权威性。
周副厂长涨成猪肝色的脸,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褪去了血色,变得煞白。
他嘴唇哆嗦着,刚刚那股倚老卖老的嚣张气焰,像是被戳破的气球,瞬间瘪了下去。
他不是傻子,他能跟新来的常务副厂长叫板,那是厂里的内部矛盾。
可他敢跟四机部的部长叫板吗?
敢质疑白杨亲自定下的标准吗?
他不敢。
给他十个胆子他也不敢。
“我……我……”周副厂长喉结滚动,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刚刚还指着小李鼻子的手,此刻无力地垂了下来,“我……我没意见。我坚决……坚决服从部里的指示。”
他这一服软,旁边那几个跟着起哄的车间主任立刻像是被掐住了脖子的鸭子,一个个低下了头,再也不敢言语。
什么“技术革新”,什么“老师傅的经验”,在绝对的权力面前,都成了不合时宜的笑话。
孙建国厂长看着眼前这戏剧性的一幕,心里五味杂陈。
他看了一眼身边这个面容沉静、甚至还带着一丝青涩的年轻人,第一次感觉到了什么叫“势”。
这个小李,背后站着的,是白杨,是刘部长,是整个“小灵通”项目不可阻挡的大势。
他连忙出来打圆场,脸上重新堆起笑容:“误会,都是误会。周厂长也是为了生产嘛,大家都是为了工作。”
“既然部里有了明确指示,那我们肯定是不折不扣地执行!李厂长,你放心,从今天开始,品控手册就是我们厂的最高生产准则!”
“对对对,我们坚决执行!”
“李厂长您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
墙头草们立刻附和起来,会议室的气氛瞬间从剑拔弩张变得一团和气。
小李点了点头,脸上没有丝毫得色。
他只是将那本品控手册往前推了推,平静地说道:“孙厂长,周厂长,各位主任。我来这里,不是为了搞权力斗争,也不是为了针对谁。”
“我的任务只有一个,保证每一台出厂的‘小灵通’,质量都完美无瑕。”
“白所长说过,质量是1,后面的所有0,都是利润。没有1,一切都是0。”
“从现在开始,我希望大家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如何执行好这本手册上。”
“至于产量下降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我们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工人们的熟练度上来了,产量自然会恢复,甚至会更高。”
“质量提上去了,返工率降下来了,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效率提升。”
他这番话有理有据,不卑不亢,既敲打了众人,又给足了台阶。
孙建国和周同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复杂的情绪。
这个年轻人,不简单。
他不仅有尚方宝剑,更有自己的思路和手腕。
这场立威之战,以小李的完胜而告终。
……
华光厂的这场风波,对于白杨来说,甚至算不上一件需要他分心去关注的事情。
他的时间和精力,远比华光厂的内部人事重要得多。
日子一天天过去,整个京城似乎都进入了一种高速运转的模式。
“小灵通”的生产线在小李铁腕般的品控管理下,逐渐步入正轨。
初期的产量确实有所回落,引起了一些议论,但随着第一批产品以近乎零故障率的完美品质交付到客户手中,所有的质疑声都烟消云散。
真金不怕火炼。
刘有材不止一次在内部会议上点名表扬华光厂,称其为“国企改革的典范,质量立厂的标兵”。
周同副厂长彻底没了脾气,甚至主动找到小李,探讨如何优化流程以符合品控标准,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也从最初的抵触,变成了敬佩。
他们亲眼看到,严格的品控不仅没有让大家的工作更麻烦,反而因为流程的标准化,减少了大量的重复返工,产品一次性合格率节节攀升,车间的奖金也跟着水涨船高。
人心,就这么一点点被扭转了过来。
而这一切,白杨都没有去过问。
……
时间缓缓流逝了十天。
这天上午,阳光正好。
白杨正在自己位于研究所的办公室里,审阅着几份预研报告。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请进。”
推门进来的是他的新助理,一个叫林慧的年轻女孩,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做事干练,条理清晰。
“白所长,计算机研究所的周培明院士到了,说是有要事跟您汇报。”林慧轻声说道。
“请他进来。”白杨放下手中的报告,揉了揉眉心。
片刻之后,周培明在林慧的引导下走了进来。
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色卡其布中山装,脚上是一双布鞋,手里还抱着一个厚厚的文件夹。
“白所长,冒昧打扰了。”周培明一进来,就主动伸出手。
“周老,您太客气了,快请坐。”白杨连忙起身相迎,亲自给他倒了一杯热茶。
周培明摆了摆手,在沙发上坐下,却没顾得上喝茶。
他直接打开了手中的文件夹,推到白杨面前,开门见山地说:“白所长,时间紧急,我就不跟你客套了。你之前批复的那个《基于‘龙芯二号’的万亿次计算机集群先行验证方案》,我们……遇到一个绕不过去的坎了。”
白杨的眼神瞬间变得专注起来。
“周老,您具体说说。”白杨沉声问道。
周培明扶了扶眼镜,指着文件夹里一张无比复杂的系统架构图,沉重地说道:“问题出在并行计算的调度算法上。”
“按照您的设计,整个集群由超过四千个‘龙芯二号’处理核心构成。在进行小规模数据测试的时候,一切正常。”
“但是一旦进入全系统满负荷模拟,当计算任务的规模超过某个阈值,整个系统的效率就会出现断崖式下跌,节点间的通信延迟会呈指数级增长,数据同步频繁出错,最终导致整个计算任务崩溃。”
他叹了口气,脸上满是疲惫和不甘:“我们组织了所里最顶尖的几个算法小组,熬了七天七夜,尝试了国内外所有主流的调度算法,不管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都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就好像……就好像一条宽阔的八车道高速公路,车一多,就莫名其妙地堵死了,所有的车都动弹不得。我们找不到这个‘堵点’到底在哪。”
白杨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
他拿起那份架构图,又翻看了后面十几页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失败的测试日志。
周培明团队的工作做得非常扎实,每一种尝试,每一次失败,都记录得清清楚楚。
然而,他们的思路,确实如他所料,陷入了一个时代的局限。
大概五分钟后,白杨放下了报告。
周培明紧张地看着他,办公室里安静得只剩下风扇声音。
“周老,你们的思路,是不是一直围绕着如何优化‘主从式’的中心化调度模型?”白杨忽然开口问道。
周培明愣了一下,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对。我们一直以来的研究方向,都是设置一个或几个主节点,负责任务的分解和分发,其他从节点负责计算。我们认为问题出在主节点的处理能力或者分发算法上。”
白杨笑了笑,从笔筒里抽出一支铅笔,又拿过一张空白的草稿纸。
“方向错了。”
他一边说,一边在纸上迅速地勾勒起来。
他的笔速很快,线条却清晰而稳定。
“在万亿次这个级别,传统的中心化调度,本身就是那个最大的‘堵点’。无论主节点多强,它都会成为整个系统的性能瓶颈和单点故障源。”
“你们看,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个思路?”白杨在纸上画了许多个小圈,代表计算节点,但并没有画一个中心的大圈。
“我们不要‘主从’,我们要‘去中心化’。我们可以设计一种‘任务洪泛协议’和‘计算资源拍卖机制’。”
“当一个大的计算任务进来,我们不通过主节点去分解,而是把它打碎成无数个标准化的‘微任务包’,然后像洪水一样,广播到整个集群网络里。”
周培明和跟在他身后一直没敢出声的两个年轻研究员,立刻凑了过来,死死地盯着白杨笔下的草图。
“每一个计算节点,根据自己当前的负载情况,去‘认领’或者说‘拍卖’这些任务包。”
“算力空闲的,就多认领一些;算力紧张的,就少认领或者不认领。”
“这样一来,任务的分配就从一个‘中央集权’的过程,变成了一个所有节点共同参与的‘自由市场’行为。”
“这样……这样怎么保证任务的协同和最终结果的汇总?”一个年轻研究员忍不住小声问道。
“问得好。”白杨赞许地看了他一眼,“所以,我们需要在‘微任务包’里嵌入‘依赖关系标签’和‘完成信标’。”
“一个任务包的计算,可能会依赖另一个任务包的结果。节点在完成计算后,会把结果连同‘完成信标’一起,再次广播到网络里。”
“其他正在等待这个结果的节点,接收到信标后,就可以开始自己的下一步计算。”
“这……这不就是把调度的压力,分散到每一个节点上去了吗?这……这太……太天才了!”周培明院士的呼吸陡然急促起来,他一把抢过白杨手中的铅笔和草图,像是捧着什么绝世珍宝。
他那双因为长期伏案而显得有些浑浊的眼睛里,此刻爆发出惊人的光亮。
堵点!
他们苦苦追寻却找不到的堵点,原来不是某一个具体的环节,而是他们整个设计的底层逻辑!
他们一直想着怎么去疏通那条八车道高速公路上的交通,而白杨却直接告诉他们,别修高速了,我们来建一个覆盖全城的、四通八达的城市路网!
这种“去中心化”、“分布式协同”的思想,在这个时代,简直是颠覆性的!
它完全跳出了现有计算机体系结构设计的框架,仿佛是从未来空降而来。
“茅塞顿开!茅塞顿开啊!”周培明激动得满脸通红,他拿着那张草图,手都在微微发抖,“白所长,你……你真是……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了!我……我代表计算机研究所,代表整个项目组,谢谢你!”
说着,他竟要站起来给白杨鞠躬。
“周老,使不得!”白杨赶紧扶住他,“这都是我们分内的工作。我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路,具体的实现,还要靠您和所里的同志们去攻关。”
“不不不,这不是思路,这是指路明灯!”周培明用力地摇着头,眼神里充满了敬佩和感慨,“有了这个方向,剩下的就是技术细节问题了。我敢保证,我们一定能把它实现!”
他小心翼翼地将那张画着草图的A4纸,像圣旨一样卷好,紧紧攥在手里,仿佛生怕它飞了。
“白所长,这个程序问题一解决,我们后续的验证工作就没有大的障碍了。”周培明的情绪平复了一些,但语气中的兴奋依然难以掩饰:“我估计,最多三天!”
“三天后,我们就可以进行第一次全系统万亿次计算的先行验证!到时候,还请您务必莅临现场,给我们……指点工作!”
他用上了“指点工作”这个词,这已经不是平级之间的邀请,而是学生对老师的恳求。
白杨看着这位为国奉献了一辈子的老科学家,心中也涌起一股敬意。
“好。”白杨重重地点了点头,“三天后,我一定到。”
周培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又和白杨确认了几个技术细节,这才心满意足地带着两个已经把白杨奉若神明的年轻研究员,脚步生风地离开了。
……
转眼,三天的时间过去。
初秋的京城,天高云淡。
一辆黑色的红旗轿车,平稳地驶离了市区,朝着西郊的方向开去。
白杨坐在后座,闭目养神。
轿车最终在一个戒备森严的大院门口停下。
这里没有挂任何招牌,只有门口站得笔直的哨兵和高高的围墙,昭示着此处的非同寻常。
计算机研究所。
车子经过严格的检查后,缓缓驶入。
院内绿树成荫,一栋栋朴素的五六层高的灰色科研楼静静地矗立着,与外面世界的喧嚣隔绝开来。
周培明院士早已在主科研楼下等候,他身边还站着几位气度不凡的中年人,看他们的神情和站位,显然都是所里或部里的重要领导。
看到白杨下车,周培明立刻快步迎了上来,热情地握住他的手:“白所长,你可算来了!我们都等你好久了!”
“周老,各位领导,久等了。”白杨微笑着和众人一一握手。
简单的寒暄过后,周培明迫不及待地领着白杨往楼里走去。
“验证机房在地下三层,为了这次测试,我们把整个地下的供电和冷却系统都做了升级。”
周培明一边走一边介绍道:“您上次提出的那个‘去中心化分布式调度算法’,我们组织了最强的团队,奋战了三天两夜,终于写出了第一版的验证程序。虽然还很粗糙,但……理论上是可行的!”
穿过长长的走廊,走下几段台阶,一股混合着臭氧和冰冷空气的独特气味扑面而来。
一扇厚重的、带有电磁锁的金属大门缓缓滑开。
眼前的景象,足以让任何一个对科技有追求的人感到震撼。
这是一个足有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巨大空间,一排排高达两米的黑色机柜,如同沉默的钢铁士兵,整齐地排列着。
无数的线缆,像密集的神经网络,在机柜之间、在地板之下、在天花板之上交织穿梭,各种颜色的指示灯在机柜上不停地闪烁,汇成一片沉默而壮观的星海。
整个机房里,只有巨大的风冷系统发出的“嗡嗡”声,像是巨兽在沉睡中均匀的呼吸。
几十名穿着白大褂的研究人员,正紧张地在各自的控制台前忙碌着,敲击键盘的声音此起彼伏。
机房正中央,是一面巨大的显示墙,上面分割成几十个小屏幕,实时显示着各个子系统的工作状态、温度、电压和网络负载。
“所有单位注意,最后一次系统自检开始!”
“供电系统正常!”
“冷却系统正常!”
“网络通信正常!”
“四千零九十六个计算核心全部在线!”
总控制台前,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负责人,正通过麦克风,有条不紊地下达着指令。
周培明将白杨引到总控制台旁边的观察区,这里视野最好。
他指着大屏幕:“白所长,你看,一切准备就绪。我们今天要验证的,是一个模拟千万亿级别的流体力学计算模型,这是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的课题。”
白杨点了点头,目光平静地扫过那面巨大的屏幕。
“周老,”总负责人回过头:“所有准备工作完成,可以开始注入计算任务了。”
周培明深吸一口气,他没有立刻下令,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身旁的白杨。
这一刻,这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用行动表明了谁才是这个项目真正的灵魂。
整个机房所有人的目光,都下意识地,聚焦在了这个年轻得过分的总工程师身上。
白杨迎着众人的目光,没有丝毫的犹豫和推辞。
他看着那片闪烁的灯海,看着那些充满期盼的眼神,沉稳而清晰地吐出了两个字:“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