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我们是……接了一道天旨

赵世祥那句“它的成败,将直接决定我们赵家,未来二十年的兴衰荣辱”,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每一个赵家人的心头。

会议室里,先前那股子准备大干一场的兴奋劲儿,瞬间被一种庄严、肃穆甚至带着几分敬畏的气氛所取代。

所有人都明白,家主不是在开玩笑。

“爸,我……我马上去办!”二儿子赵卫东第一个反应过来,他猛地站起身,脸上的表情是从未有过的凝重。

他是个天生的商人,逐利是本能,但他更清楚,有些机会,是利润无法衡量的。

当机遇和某种无法言说的巨大力量捆绑在一起时,它就不再是生意,而是命运的门票。

“好。”赵世祥赞许地看了他一眼,声音恢复了往日的沉稳,开始有条不紊地发号施令。

“卫东,你牵头。从现在开始,建筑公司的所有项目,除了必须履约的,其余全部暂停或者延后。”

“你亲自带队,从我们最好的几个工程队里,抽调最顶尖的老师傅,最有经验的工程师。”

“设备,也要用我们最好的,甚至是刚从国外进口、还没开封的那批。资金方面,你不用担心,家族全力支持。”

“大哥,”赵世祥转向大儿子赵卫国,“你在部委,消息灵通。但这件事,我不要你去打听。你什么都不要问,什么都不要说。”

“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如果卫东他们在流程上遇到了什么小麻烦,能帮着递句话的,就递句话。记住,要不着痕痕迹。”

“我明白,爸。”赵卫国郑重地点头。

他比弟弟更能体会这通电话背后所蕴含的能量。

那种毫无阻碍、直达天听的权力,是他穷尽一生都可能无法企及的高度。

“卫民,”他又看向还在读书的小儿子,“你书读得多,脑子活。帮着你二哥整理资料,做做后勤规划。”

“尤其是关于三亚那个地方的气候、水文、地质资料,能找到多少就找多少。我们要建的,不是普通的楼,是一个要矗立几十年的标杆。”

“是,爸!”

“其余各位,”赵世祥的目光扫过在座的兄弟和族人,“从今天起,赵家所有产业,进入战时状态。一切,为疗养院项目让路。”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谁在这个节骨眼上掉链子,拖后腿,别怪我赵世祥不念旧情,直接逐出家族!”

一番话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整个赵家,这台在商海中运转了几十年的精密机器,瞬间完成了转向,将所有齿轮都对准了那个远在天涯海角,在地图上都毫不起眼的小地方——三亚。

赵卫东的动作快得惊人。

家主令下,他当天晚上就召集了建筑公司的所有核心高管,连夜开会。

第二天一早,一支由副总带队,囊括了预算、设计、勘探、采购等部门精锐的“先遣小组”就组建完毕。

按照赵卫东的经验,这种项目,最难的不是施工,而是前期的各种审批手续。

尤其是在一个他们毫无根基的陌生地方,要从零开始,跑土地、规划、建设、环保……等十几个部门的章,没个一年半载,想都别想。

他已经做好了打一场硬仗、持久战的准备。

他甚至私下里让财务准备了一笔数额不菲的“公关”资金,准备用来疏通关系。

他亲自带着先遣小组的负责人,第一站就奔向了国土资源部门。

这是所有环节的龙头,地拿不下来,一切都是白搭。

……

赵卫东站在门口,心里盘算着待会儿进去该怎么说。

是先递上家里的名片,还是先聊聊情怀,亦或是直接谈条件。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他们刚在传达室报上单位和来意,说要咨询关于三亚一块地的政策。

里面立刻出来一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干部,热情地将他们迎了进去。

“是赵家建筑公司的同志吧?快请进,快请进,领导已经交代过了。”

赵卫东心里“咯噔”一下。

交代过了?

谁交代了?

他们可是昨天半夜才决定的事!

他不动声色地跟着干部走进一间办公室,一个看起来像是科长的中年男人立刻站了起来,满脸笑容地给他们倒水。

“赵经理,你们来得正好。关于三亚鹿回头半岛的那块地,上面的文件今天早上刚到我们这儿。”

说着,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份带着红头的文件,小心翼翼地推到赵卫东面前。

“您看,总计三百亩,土地性质已经由上面特批,直接划拨。这是批文的复印件,你们可以直接拿着这个,去办理后续的手续。”

赵卫东的眼睛瞬间瞪大了。

划拨?

特批?

他干了这么多年建筑,太清楚这两个词的分量了。

这意味着这块地他们不用花一分钱,国家直接给了!

而且是手续齐全,直接给!

他准备好的一肚子说辞,什么支持特区建设、什么解决科研人员后顾之忧,一个字都用不上了。

人家根本不问你来干嘛,直接把地契拍你脸上了。

“这……这太感谢领导了。”赵卫东有些结巴地说道,他感觉自己的脑子有点不够用。

“千万别这么说,为国家重点项目服务,是我们的分内工作。”科长笑得格外真诚,“后续有什么需要我们协调的,您随时开口。”

从国土部门出来,赵卫东和他的手下站在寒风里,半天没说出话来。

“东……东总,”先遣小组的负责人张工,一个四十多岁的老江湖,结结巴巴地问,“这……这就办完了?”

“好像……是吧。”赵卫东自己都觉得不真实。

他从业十几年,第一次见到这么办事儿的。

这不叫办手续,这叫领圣旨。

“走!下一站,市规划委!”赵卫东一咬牙,他倒要看看,这绿灯能开到什么地步。

到了规划委,同样的情景再次上演。

他们甚至都没见到主要领导,一个办公室主任就接待了他们。

对方拿出了一张已经用红线标好的规划图。

“赵经理,这是我们根据上面的精神,连夜组织专家做的初步规划建议。疗养院主体建筑位置、绿化面积配比、道路接入方案……我们都考虑进去了。”

“当然,这只是建议,具体的设计还要看你们。我们的要求只有一个:标准要高,视野要好,要建成全国独一无二的园林式疗养院。”

对方的态度,比甲方还像甲方,不,比甲方的爸爸还像甲方。

赵卫东看着那张详细到连排污管道走向都标注出来的规划图,手心开始冒汗。

这哪里是他们来报备项目,分明是人家把饭都喂到嘴边了,就怕你吃不好。

接下来的两天,赵卫东和他的人,经历了一场梦幻般的“审批之旅”。

去建委,建筑许可当场发放,并且附赠了一句“施工过程中有任何技术难题,可以直接向建科院的专家求助”。

去环保局,对方表示“该项目为特批,环评流程从简,但排污标准必须是最高等级,设备我们可以协助从国外采购”。

去劳动局报备用工计划,对方主动提出“可以协助解决部分技术工种的调配问题”。

……

一路绿灯,畅通无阻。

所有人都像是提前收到了命令,不仅不设任何障碍,反而争先恐后地提供各种便利,仿佛能为这个项目出一份力,是什么天大的荣耀。

赵卫东准备的那笔“公关费”,分文未动。

他带来的那些好烟好酒,连包装都没拆。

两天时间,在正常情况下需要一年甚至更久才能走完的流程,全部走完。

所有必需的公文、许可、批复,像雪片一样飞到了他的办公桌上。

当赵卫东拿着厚厚一摞盖满了红色印章的文件,回到赵家大宅时,他整个人都还是懵的。

他将文件重重地拍在桌上,对着满脸期待的父亲和兄弟们,只说了一句话:“爸,我们赵家这次,可能不是接了个项目。”

他深吸一口气,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我们是……接了一道天旨。”

---

手续的顺利程度已经超出了赵家所有人的想象,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则彻底颠覆了他们对“生意”和“项目”的认知。

文件齐备,下一步自然就是签订正式的承建合同,以及等待第一笔启动资金的拨付。

根据赵卫东和财务总管的经验,就算是这种特批项目,合同的拟定、审核、会签,没个十天半个月也下不来。

至于资金,那更是个漫长的过程。从财政部门层层下拨,再到银行入账,快则一月,慢则三五个月,都属正常。

他们已经做好了派专人去催款、盯款的准备。

毕竟,赵家虽然家大业大,但要提前垫付如此庞大一个工程的启动费用,压力也是巨大的。

然而,就在他们跑完所有手续的第三天上午,家里的那台红色保密电话,又响了。

还是那个没有任何情绪波动的声音,通知赵世祥,于下午三点,前往西长安街的一个地址,签署合同。

赵世祥不敢怠慢,立刻叫上赵卫东和家族的法律顾问,提前一个小时就赶到了指定地点。

那是一个毫不起眼的灰色小楼,没有任何挂牌,门口站着两个表情严肃的警卫。

经过严格的身份核对,他们被带到了二楼的一间小会议室。

会议室里陈设简单,只有一张长条桌和几把椅子。

一个穿着中山装,面容普通的中年男人已经在等他们了。

没有客套,没有寒暄。

中年男人将一份已经拟好的合同推了过来。

“赵先生,请过目。如果没有问题,就在这里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