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完全有可能实现出来的!

会议室里的气氛在郑部长和石振宏做出决定后达到了顶点。

那份厚厚的报告,此刻仿佛承载了千钧之重,不再仅仅是一份技术构想,而是未来海军能否挺直腰杆、走向大洋的希望所在。

郑部长合上报告,眼中仍带着未散去的震撼:“老周,这份东西的意义,不用我多说了。这件事,必须争分夺秒!立刻向上汇报,同时……人才!我们需要最顶尖的人才来评估、来理解这份报告。”

“你那边,尽快把相关专业的专家召集起来,让他们先期研究这份报告的可行性。我立刻联系科学院和相关部委,协调人手!”

石振宏也在一旁用力地点着头:“没错!这是我们海军盼了几十年的东西!别说可行性,就是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用尽百分之百的力气去争取!老周,需要海军这边怎么配合,尽管开口!”

他看向那份报告的眼神充满了复杂的情感,那是老兵对强大海疆的渴望,是过去无数艰难岁月的沉积,在这一刻被白杨笔下的蓝图彻底点燃。

周部长深吸一口气:“好!我这就安排。报告的正式汇报材料,让秘书科连夜起草,务必精炼准确,突出重点和意义。”

“专家组方面,我马上联系机械院、船舶工业口,还有电子口,特别是雷达和火控系统方面的专家,让他们尽快赶到京城。”

“还有航发!这份报告里的动力系统也很关键,虽然白杨之前搞过‘截-3’的发动机,但这毕竟是船用燃气轮机,区别很大,需要请相关的专家来论证。”

他拿起内线电话,语气严肃而急促地向下属布置任务。

宽敞的办公室里,瞬间充满了紧张而高效的氛围。

郑部长和石振宏也各自忙碌起来,他们知道,这份报告的出现,必将引发一场震动。

而他们的任务,就是为这场即将到来的技术革命,铺平道路。

在布置完初步任务后,周部长的目光落在了周培明身上。

周培明一直坐在一旁,虽然没有参与激烈的讨论,但他的眼神却异常明亮,对白杨的能力,他有着比在场任何人都要深刻的认识。

“老周,”周部长开口道:“计算机这块儿,白杨的报告里提到了非常先进的作战指挥系统和火控系统,对计算机的算力和可靠性要求极高。”

“特别是相控阵雷达的数据处理,更是个庞大的工程。你的研究所,是主力中的主力,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周培明点了点头:“放心吧,老周。白杨那小子的本事,我再清楚不过了。他的报告里提到的计算需求,虽然现在看来是天文数字,但有了他提出的新的核心架构,我们正在进行突破性的研究。”

“我相信,只要国家有需求,我们一定能跟上!等专家组过来,我也会把我们在高性能计算领域最新的进展向他们介绍。”

他停顿了一下:“这份报告,不仅仅是海军的未来,它涉及的技术,将会带动国内整个工业体系和科研体系的全面升级。材料、电子、机械、动力、控制……几乎无所不包。这是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工程,但也是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郑部长和石振宏听着周培明的话,心中更加笃定。

是啊,这不只是造一艘船,这是在搭建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一个足以支撑走向深蓝的技术底座。

周部长的秘书匆匆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拟好的文件。

“部长,汇报材料已经拟好了,请您审阅。”

“送进来。”周部长接过文件,快速浏览。

郑部长和石振宏也凑过来看。

文件言简意赅,开篇便点明了白杨的身份和这份报告的核心内容——关于研制六七千吨级、具备区域防空和远洋作战能力的导弹驱逐舰的初步构想与立项建议。

随后列举了报告中的关键技术指标,并强调了这些技术一旦实现对海军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意义。

最后,建议立即启动项目的论证和预研工作,并由国家层面统筹协调相关部委和科研单位的力量。

三人一致认为这份汇报材料准确有力,足以引起最高层的足够重视。

“好,这份材料立刻用最快的速度送上去!”郑部长斩钉截铁地说道。

“是!”秘书领命而去。

紧接着,周部长又布置了召集专家组的工作,以及通知白杨研究所的事宜。

他让秘书直接给白杨打了电话,简单说明了情况,告知他明天会有各部委和科学院的专家,前往他的研究所进行技术论证和交流。

……

研究所办公室。

白杨坐在办公室里,他手中正拿着一份技术资料,关于一种新型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数据。

电话铃响了。

助理小李接起电话,听了几句后,脸色变得严肃起来,随后又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兴奋。

“所长,是第一机部周部长办公室打来的!”小李放下电话,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他们说,您的那份关于新驱逐舰的报告,引起了高层的高度重视!郑部长和石副部长看了报告后,非常重视,已经决定立刻向上汇报。”

“而且,周部长那边正召集各个领域的专家,明天要来我们研究所,专门听取您的汇报,进行技术论证!”

白杨听完,只是轻轻点了点头,脸上没有任何意外的表情。

“嗯,我知道了。”他平淡地应了一句。

小李瞪大了眼睛,看着白杨这副波澜不惊的样子,感觉自家所长的心脏绝对是合金做的。

这可是石破天惊的大事啊!

能让郑部长和石副部长看了都眼眶发红,能让第一机部连夜召集全国顶尖专家,这得是多大的认可和重视?

换了别人,怕是早激动得跳起来了。

“所长……您真的一点都不激动吗?”小李忍不住问道,“那可是……如果项目通过了,那咱们可是为海军造最先进的军舰啊!”

“如果能实现,那咱们海军就能拥有区域防空能力,能走向远洋!这是所有海军人的梦想啊!”

白杨放下了手中的资料,走到窗边,目光投向远方。

“激动?”他轻声说,“当然激动。”

他转过身,看向小李,眼神温和:“但这还只是一个开始,小李。报告被认可,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是漫长而艰苦的论证、立项、预研、攻关、建造、试验……。”

“这份报告里描绘的东西,对我们国家目前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水平来说,很多都是全新的领域,甚至是我们过去想都不敢想的。”

他的笑容带着一丝深意:“所以,现在激动还太早。我们需要做的,是脚踏实地,把报告里的每一行字,都变成现实。”

小李听着白杨的话,慢慢平复了激动的心情。

是啊,所长总是这样,看似年轻,却比谁都看得远,想得深。

他从不空谈理想,只专注于如何把理想变成现实。

“可是所长,”小李犹豫了一下,还是问出了心中最大的疑问:“报告里的那些技术……相控阵雷达、大型燃气轮机、区域防空体系……这些东西,咱们真的能自己搞出来吗?别说现在,就是全世界,能完全掌握这些技术的国家也屈指可数啊!”

白杨看着小李,没有直接回答“能”或“不能”。

他没有说话。

但这个笑容本身,就是最好的回答。

小李看着白杨的笑容,心里那些忐忑和怀疑竟然奇迹般地消失了。

是啊,眼前这位,是搞出了超高频雷达,是主持研制了比肩世界先进水平的“截-3”飞机和发动机,是提出了让国家计算机事业跨越式发展核心架构的男人。

在他这里,似乎就没有“不可能”这三个字。

他深吸一口气,眼神变得坚定:“所长,我明白了!我这就去准备明天会议室的布置,把咱们研究所最新的技术资料都整理出来,随时供专家们查阅!”

“去吧。”白杨赞许地点了点头。

小李转身出去,脚步匆匆,带着一股干劲。

白杨又转回窗边,再次望向远方。

052d,这不仅仅是一个型号,这是一个时代的开端,一个国家崛起的象征。

这条路,注定艰辛,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

第二天,京城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下,给这座城市镀上了一层温柔的光晕。

白杨研究所的门口,三辆墨绿色的中巴车缓缓停稳。

车门打开,下来了一批又一批衣着朴素,但气质不凡的人。

他们是来自各个部委、科学院、工业部门的顶尖专家,是共和国最宝贵的智力财富。

人数足足有五六十号,比上次去计算机研究所论证第四代计算机的人员规模还要庞大。

这足以显示出这份《关于研制“052d型导弹驱逐舰”的初步构想与项目立项建议书》所涉及领域的广泛性和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性。

船舶设计领域的泰斗、动力系统领域的权威、电子信息领域的院士、材料科学的领军人物、自动化控制的专家……

他们有的头发花白,目光锐利;

有的正值壮年,眼神中充满了探究和求知欲。

周部长作为第一机部部长,也是这次论证牵头部门的代表,走在前面,与研究所门口迎接的白杨握了握手。

“白杨同志,麻烦你了。”周部长语气温和,但眼神中带着一丝掩饰不住的激动。

“周部长客气,这是我的职责。”白杨神色如常,谦逊地回应。

“人都到齐了,我们先进去吧。”周部长说道。

一行人进入研究所大门,直接被引向了早已准备好的大会议室。

这间会议室是研究所里最大的一间,平时用于所内的大型技术交流和汇报。

今天,这里座无虚席。

会议室的黑板上,已经挂上了白杨那份报告的标题。

虽然只是标题,却像一块磁石,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

一进入会议室,白杨就被无数双眼睛聚焦。

这些眼睛里,有好奇,有审视,有怀疑,但更多的是一种迫不及待的探究。

“白杨同志,你那份报告,我们昨天连夜看了!”一位看上去是船舶领域的老专家,还没等周部长宣布会议开始,就按捺不住性子,提高了嗓门。

“构想很大胆!六七千吨的排水量,在我们国家目前来说,已经是巨舰了!还有柴燃联合动力?相控阵雷达?垂直发射?区域防空?这简直是……简直就是科幻小说里的东西啊!”

他这话说得有些激动,但更多的是疑问和不解。

这也代表了在场很多专家的心声。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是顶尖的,但当这些跨越式的技术被打包整合到一艘舰艇上时,带来的冲击力是无与伦比的。

很多昨晚看了报告的专家,都失眠了。

他们脑子里翻来覆去地思考报告中的技术细节,试图找到理论上的可行性,但总会遇到现有技术水平无法逾越的障碍。

另一位电子领域的专家也紧接着问道:“白杨同志,特别是你报告里提到的那个‘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这东西的原理我们知道,但要做到像你说的,能同时跟踪数百个目标,具备精确的火控能力,还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极其复杂的信号处理。”

“我们国内目前最先进的雷达,在性能上差距太大了!还有那个垂直发射系统,它涉及的弹药兼容性、发射控制、安全性等等问题,更是全新的课题!”

问题像潮水般涌来,会议室里一时间议论纷纷。

专家们你一言我一语,表达着自己的疑问、困惑,甚至还有一丝基于现有技术水平的质疑。

周部长没有阻止,他知道这些专家都是国之栋梁,他们的疑问是基于严谨的科学态度。

只有充分的质疑和解答,才能让这个项目真正站稳脚跟。

白杨静静地站在讲台前,听着他们的提问。

他没有打断,也没有辩解,只是等他们说完,才缓缓开口。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大家早上好。”他先向众人致意,然后目光扫过全场,“我知道,我的这份报告里,提出了很多目前看来非常超前,甚至有些匪夷所思的技术构想。这些技术,确实对我们国家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工业基础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认真:“但是,各位专家,请相信我,这些技术并非空中楼阁,并非我的凭空臆想。”

“我在撰写这份报告之前,对报告中提到的每一个关键技术,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初步的技术路径分析。”

“我之所以敢提出这份构想,是因为我认为,只要我们国家下定决心,集中力量进行攻关,这些技术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技术路径?”刚才那位船舶专家追问道,“具体怎么实现?相控阵雷达的收发单元,我们目前连高性能的半导体材料都很难批量生产!”

“垂直发射系统的弹药通用性问题,您在报告里只是寥寥几笔带过!”

白杨点了点头,表示理解他们的疑问:“是的,报告只是一个初步的构想和建议。具体的实现路径,需要我们集全国之力,共同攻关。但对于一些核心和关键技术,我的确有一些初步的思考。”

他开始详细地解答专家们的疑问。

关于相控阵雷达,他没有直接介绍具体的设计方案,而是从基础原理入手,结合国内在材料、微电子、信号处理领域的现有基础和未来的发展潜力,阐述了通过技术迭代和工艺改进,逐步实现高性能收发单元的可能性。

他提到了自己在超高频雷达项目中的一些经验和积累,指出虽然频率和应用场景不同,但在设计理念和某些关键技术上具有共通性。

他重点强调了计算能力对相控阵雷达的重要性,并借此引出了周培明院士领导的计算机研究所正在进行的高性能计算项目,说明未来舰载计算机的性能将能够满足相控阵雷达的需求。

关于垂直发射系统,白杨承认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但他指出了其相比传统倾斜发射系统的巨大优势——更高的发射效率、更快的反应速度、更好的弹药通用性以及更隐蔽的发射方式。

他提出,结合国内自身的特点,例如在弹药接口标准化、发射筒结构设计、燃气管理等核心问题上,通过集智攻关,是可以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的。

他甚至在黑板上简单画出了几种可能的发射筒结构示意图,以及弹药与发射筒接口的概念图,虽然简略,但思路清晰,让人耳目一新。

关于柴燃联合动力,白杨详细解释了这种动力方式的原理和优势——巡航时使用燃油效率高的柴油机,高速冲刺和作战时使用功率强大的燃气轮机,这样可以兼顾续航力和最高航速。

他承认大型舰用燃气轮机是我们国家的薄弱环节,但并非没有基础。

他提到了自己在“截-3”发动机研制中的一些心得,特别是高温合金材料、叶片设计、燃烧室技术等方面的经验,指出虽然航空发动机和舰用燃气轮机有差异,但很多核心技术是相通的。

他提出可以先从中小型舰用燃气轮机入手,逐步掌握技术,最终发展出满足万吨级舰艇需求的燃气轮机。

白杨的讲解深入浅出,条理清晰。

他没有回避技术上的困难,而是坦诚地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攻关方向。

他的讲解中,既有宏观的蓝图,也有微观的技术细节,显示出他对整个项目的全局把握和在各个领域的深厚功底。

最重要的是,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基于事实和技术分析的强大自信。

这种自信,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源于他对自身能力和对国家科研潜力的高度信任。

会议室里逐渐变得安静,只剩下白杨的声音,以及专家们快速记录的沙沙声。

他们一开始的疑问和质疑,在白杨的讲解下,一点点被消解。

他们发现,白杨提出的这些技术,虽然难度巨大,虽然前所未有,但并非完全的空中楼阁。

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沿着白杨指出的方向,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理论上,似乎真的存在实现的可能。

一位老院士听着听着,眼中露出了惊喜的光芒。

他发现白杨提出的很多思路,恰好能解决他们在各自领域遇到的瓶颈问题。

比如相控阵雷达对高性能计算的需求,正好对接上了周培明院士的团队正在进行的研究。

大型燃气轮机的材料和叶片技术,也与航空发动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白杨的构想,就像一个巨大的引擎,不仅仅是带动了海军装备的发展,更是将国内分散在各个领域的顶尖技术和人才,通过一个共同的宏伟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协同效应。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

白杨耐心解答了每一个问题,无论是技术细节,还是项目管理,甚至包括可能需要的资金和人才投入。

到了下午,所有的专家都听完了白杨的讲解,也进行了充分的内部讨论和交流。

他们的脸上,没有了早晨的困惑和质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凝重和兴奋。

最后,由几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代表专家组,向周部长等领导汇报了论证结果。

“周部长,各位领导,”一位资深院士起身,语气郑重:“我们专家组经过一天的听取汇报和深入讨论,对白杨同志的这份关于‘052d型导弹驱逐舰’的初步构想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停顿了一下:“我们一致认为,报告中提出的技术构想,虽然前瞻性极强,实现难度巨大,但并非遥不可及。”

“基于我们国家目前已有的工业基础和科研力量,通过集中优势兵力,组织全国范围内的技术攻关,报告中描绘的‘052d型导弹驱逐舰’,从理论上讲,是——完全有可能实现出来的!”

“当然,”他补充道,“这需要国家层面给予最大的支持,需要在人才、资金、设备等各方面进行巨大的投入。”

“这是一项关系到国家未来命运的伟大工程,也是一项充满挑战的艰巨任务。但我们相信,只要有白杨同志这样具备卓越才能的总工程师,有国家坚强的领导,有全国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奋斗,这个梦想,一定能够变成现实!”

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理论上是可能实现的!

这句话,像一声惊雷,又像一剂强心针,瞬间点燃了在场所有人的热情。

这不仅仅是对白杨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整个共和国科研实力和工业基础的肯定。

有了专家组的肯定,这份报告的份量就完全不同了。

它不再仅仅是白杨一个人的构想,而是汇聚了全国顶尖智慧,被认为具备可行性的国家级战略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