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该怎么样把这个藏宝图交出来?
短短三天的休整,对白杨来说,像是给高速运转的大脑齿轮上加了润滑油,又抹平了些许连轴转带来的疲惫毛刺。
当他重新踏入中科院研究所那熟悉的大门时,整个人都透着一股子“电量满格”的精气神。
空气里依旧弥漫着机油、焊锡和某种难以言喻的、属于知识和创造的特殊味道,这味道让他安心,也让他兴奋。
研究员们见到他,纷纷笑着打招呼。
“白所,回来了?”
“白所长,休息好了?”
“……”
白杨一一颔首回应,脚步不停,径直走向自己的办公室。
他心里已经排好了接下来几周的工作计划,从高温合金的下一阶段测试,到新型雷达信号处理算法的优化,再到……嗯,还得抽空关心一下岳父大人在新岗位上是否适应。
生活嘛,就是工作与家庭的交响曲,一头热乎了,另一头也得顾着。
然而,生活的乐章总有即兴变奏。
他这边刚在办公室坐下,泡上一杯酽酽的茉莉花茶,准备先批阅几份积压的文件,办公室的门就被敲响了。
“请进。”白杨头也没抬。
门开了,进来的却是助理小李。
小李压低声音道:“白所,部里来人了,周部长亲自带队,已经在小会议室等着您了。”
周部长?
白杨心里微微一动。
第一机械工业部的掌门人,主管着全国的工业命脉,等闲不会亲自跑到他这个研究所来。
就算有事,通常也是一个电话或者派个副手。
今天这阵仗……不一般。
“我知道了,老刘,我马上过去。”白杨放下笔,整理了一下略有些褶皱的衣领。
他快步走向小会议室,推开小会议室的门,果然看见周部长端坐在主位上。
而在他身边,还坐着一个面生的中年男人,穿着板正的干部服,国字脸,浓眉,嘴唇抿得紧紧的,眼神里透着一股子……焦虑和无奈?
“周部长。”白杨上前一步,打了个招呼。
目光自然地落在那位陌生中年人身上,带着一丝询问。
“白杨同志来了,坐。”周部长抬手示意了一下,然后指着身边的中年人介绍道,“这位是电网局的李副局长。”
电网局副局长?
白杨心里咯噔一下,瞬间明白了七八分。
主管电力的大佬亲自上门,还由周部长陪同,这事儿小不了,而且八成和他脱不了干系。
果然,没等白杨落座安稳,那位李副局长就忍不住开口了。
语气带着几分急切,又努力克制着,显得有些矛盾:“白所长,冒昧打扰了。实在是……情况紧急,我们是来向您求援的。”
求援?
白杨挑了挑眉,示意对方继续。
李副局长看了眼周部长,得到一个鼓励的眼神后,清了清嗓子,开始倒苦水:“白所长,您是知道的,咱们国家这几年的工业发展速度,那是坐了火箭一样往上蹿。”
“尤其是您这边负责的几个重点项目,那技术水平,国际领先,我们看着也高兴,也骄傲!可是……”
他话锋一转,脸上的苦色更浓了,“可是,这些项目,也都是耗电大户啊!您知道现在全国的电力缺口有多大吗?”
他伸出几根手指,比划了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这几年新增的发电量,几乎是刚投产,就被你们这些新项目给‘吃’掉了!现在是拆东墙补西墙,连居民用电都开始严格限制了。”
“很多地方工厂为了保重点项目,只能‘开三停四’,甚至‘开二停五’!再这么下去,别说继续发展,现有的工业生产都要受到严重影响了!”
李副局长的声音不高,但每一个字都透着沉甸甸的压力。
他不是在抱怨白杨,而是在陈述一个残酷的现实。
周部长适时接过话头,语气沉稳:“白杨同志,李副局长说的情况属实。我们工业口这边,感受尤其明显。”
“很多新设备、新产线,因为电力供应不足,迟迟无法满负荷运转,甚至无法按计划投产。今天请李副局长过来,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他顿了顿,看着白杨:“我们原来的想法是,能不能请你这边评估一下,你负责的这些项目,哪些是核心中的核心,科技含量最高,战略意义最大,我们优先保障这些项目的电力供应。”
“至于其他的……可能就要暂时放一放,或者降低运行负荷了。”
周部长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弃车保帅”。
在有限的电力资源下,确保最关键的项目不受影响。
这无疑是一个痛苦的决定,但似乎也是唯一的选择。
白杨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将两位领导带来的信息与自己掌握的情况进行整合。
缺电。
这两个字像警钟一样在他脑海里敲响。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电力是现代工业的血液。
没有充足、稳定的电力供应,他搞出来的那些先进技术、尖端设备,就是一堆昂贵的废铁。
计算机需要电,精密机床需要电,特种冶炼需要电,甚至连实验室里的基础研究,也离不开电。
这些年,他就像一个贪婪的引擎,不断催生出更先进、更强大的工业“怪兽”,而这些“怪兽”无一例外都是嗷嗷待哺的“电老虎”。
国家电网的同志们估计早就被他折腾得焦头烂额了。
他甚至能想象到,调度中心里,那些为了平衡电网负荷而绞尽脑汁、彻夜不眠的工作人员。
李副局长的焦虑,周部长的无奈,他完全理解。
可是,周部长提出的“弃车保帅”方案,白杨却本能地排斥。
他负责的这些项目,看似独立,实则环环相扣,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高温合金是为了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新型雷达是为了国防预警,先进计算机是为了支撑这一切的运算和模拟……
砍掉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对整个链条产生不可预估的影响。
这不是简单的1+1=2,而是乘数效应。
甚至那些民生项目,更是不能砍。
要知道,那些可都是创汇的产品。
而且,更重要的是,一旦开了这个口子,开了“放一放”、“降一降”的先例,很可能会打击整个科研和工业战线的士气。
大家憋着一股劲往前冲,突然被告知因为“口粮”不足,得勒紧裤腰带,甚至停下来。
这……不行!绝对不行!
白杨的目光扫过两位领导,他们的脸上都写满了“不得已”。
显然,走到这一步,他们也是经过了艰难的权衡。
怎么办?
白杨思索着。
解决电力短缺的根本途径是增加发电量。
目前国内的主力发电方式是什么?
火力发电。
依靠烧煤。
水力发电?
周期太长,远水解不了近渴。
几个大型水电站还在规划和建设初期,等它们发力,黄花菜都凉了。
太阳能?
风能?
在这个年代,还处于实验室和小规模试验阶段,效率低,成本高,指望它们挑大梁,更是天方夜谭。
核电?
理论上可行,技术储备也有一些,但建设周期同样漫长。
而且相关的配套工业,比如核燃料处理、反应堆关键部件制造等等,都还需要时间突破。
他这边虽然有些想法,但也需要时间去实现和验证,短期内指望不上。
算来算去,最快、最直接、也是目前技术条件下最现实的办法,还是……加大火力发电的规模和效率!
而火力发电的关键是什么?
煤!
充足的、优质的煤炭!
白杨的呼吸微微急促了一些。
他脑子里装着一整个时代的知识和信息。
他清楚地知道,在这个年代的广袤大地上,还沉睡着多少尚未被发现和有效利用的巨大煤田!
那些高热值、低硫分的优质煤矿,一旦被开采出来,足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飞速发展的中国工业提供强劲的能源心脏!
比如……内蒙古的准格尔、东胜,山西的平朔、河东,陕西的神府……
这些在后世如雷贯耳的大型、特大型煤田。
在这个年代,很多还只是地质勘探报告上一些模糊的线条和数字,甚至有的还完全不为人知。
如果能把这些煤矿的位置“点”出来,引导国家进行重点勘探和开发。
那么,困扰眼前的电力危机,至少能得到极大的缓解!
有了充足的煤炭,就可以建设更多的坑口电站,升级现有的火电机组,电力供应自然就能跟上工业发展的脚步。
想到这里,白杨的心头豁然开朗。
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什么“弃车保帅”,那是没办法的办法,是下策!
自己手里明明握着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怎么能眼睁睁看着工业发展因为缺电而“憋屈”地放慢脚步?
然而,新的问题来了,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他该如何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将这些煤矿资源的具体位置信息,“告诉”给上面?
他总不能直接拍着桌子说:“周部长,李副局长,我知道在内蒙古的某个地方、山西的某个地方,埋着几百亿吨的好煤,你们赶紧派人去挖吧!”
这不符合逻辑,更不符合他现在的身份和人设。
一个搞尖端机械和电子工程的研究所所长,怎么会对全国的煤炭资源分布了如指掌,甚至比地质部的专家还清楚?
这太惊世骇俗了,解释不通!
一旦引来怀疑,后果不堪设想。
他身上的秘密太多,经不起这样的“刨根问底”。
白杨眉头微蹙,陷入了沉思。
他需要一个契机,一个“灵感”,一个能够顺理成章地将这些信息“引导”出来的机会和方式。
是利用现有的地质勘探资料,从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还是通过某些技术应用,比如遥感来“推断”?虽然这个年代的遥感技术还很初级。
或者,干脆就“设计”一个需要特定地区资源的“新项目”,逼着相关部门去进行更深入的地质勘探?
一个个念头在白杨脑海中闪过,又被他一一评估其可行性和风险。
会议室里一时间陷入了沉默。
周部长和李副局长看着陷入沉思的白杨,都没有打扰他。
他们知道,这位年轻的所长,虽然年纪不大,但思维之敏捷,眼光之长远,往往能提出一些出人意料却又直击要害的解决方案。
他们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他的身上。
白杨抬起头,迎上两位领导期盼的目光,脸上露出一丝歉意,但更多的是一种正在形成方案的专注。
“周部长,李副局长,”白杨缓缓开口,声音平静而有力,“‘弃车保帅’的方案,我个人不太赞同。”
“我负责的这些项目,相互关联,是一个整体。强行区分优先级,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听到这话,李副局长的眼神黯淡了一下,周部长的眉头也皱得更紧了。
白杨继续说道:“问题的根源在于电力供应不足。我认为,我们应该把重心放在如何尽快、有效地增加电力供应上,而不是在存量上做文章。”
李副局长苦笑了一下:“白所长,道理我们都懂。可增加电力供应,谈何容易啊?远水解不了近渴……”
“或许……”白杨的目光闪烁了一下,似乎在斟酌用词,“解渴的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远。”
他停顿了一下,才缓缓说道:“我们都知道,目前最现实的途径是火电。而火电的关键在于煤。”
“我在想,我们国家地大物博,目前已探明的煤炭资源,是否就是全部了?”
“有没有可能,在一些我们尚未充分勘探的区域,存在着尚未被发现的大型、优质煤田?”
这话一出,周部长和李副局长都是一愣。
这不是废话吗?
理论上当然有可能,地质勘探工作一直在进行,每年都有新的发现。
但关键是,这和解决眼前的危机有什么关系?
难道指望天上掉下来一个大煤矿?
白杨看着他们的表情,知道铺垫得差不多了。
接下来,就是如何巧妙地把“钩子”放下去,让他们自己“咬”上来。
他的大脑在飞速运转,一个初步的、听起来似乎有些“异想天开”但又并非完全没有逻辑支撑的计划,正在慢慢成型……
他需要一点时间来完善这个计划的细节,确保它听起来足够“合理”,足够“科学”,而不是凭空臆想。
“周部长,李副局长,”白杨再次开口,语气变得更加郑重,“请给我一点时间,让我仔细思考一下。”
“或许,我们可以从一些新的角度,比如结合一些……嗯,新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模型,来重新评估一下我们国家的能源潜力分布。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他没有把话说死,留足了余地。
但话语中透露出的那份自信和可能性,却让原本已经有些绝望的周部长和李副局长,眼中重新燃起了一丝希望的微光。
新的技术手段?
理论模型?
评估能源潜力分布?
虽然听起来有些模糊,但出自白杨之口,就让人不由自主地多了几分期待。
毕竟,眼前这位年轻人,已经创造了太多的奇迹。
周部长和李副局长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意思。
且不论白杨具体有什么想法,至少,他没有直接拒绝,也没有接受那个最坏的“弃车保帅”方案,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充满希望的可能性。
这就够了!
“好!”周部长当机立断,“白杨同志,需要多久?需要部里或者电网局提供什么支持?”
白杨沉吟片刻:“具体方案我还需要仔细推敲和计算。支持嘛……可能需要一些最新的、最详细的全国地质勘探资料。”
“包括一些可能尚未完全公开或者整理的原始数据。另外,可能还需要地质、能源方面专家的配合。”
“没问题!”李副局长立刻表态,“地质资料,只要我们电网局系统有的,全部对你开放!专家方面,你需要谁,我们协调!”
周部长也点了点头:“部里也会全力支持。白杨同志,这件事,关系重大,就拜托你了!”
白杨站起身,神情严肃:“周部长,李副局长,我一定尽力而为。”
送走两位领导,白杨独自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
解决能源瓶颈,这不仅是为了保住他自己的项目,更是为了这个国家能够更快、更稳地奔向工业化的未来。
如何把脑子里的“藏宝图”变成现实的地质报告,这,将是他接下来要攻克的又一个重大“技术难题”。
只不过,这一次,考验的不是他的知识,而是他的“导演”能力和对人情世故的拿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