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震惊万分的诸多成果在半年内,爆发出来!

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剩下徐科长和余厂长粗重了几分的呼吸声。

四千,五千……

这两个数字如同两座沉甸甸的大山,猝不及防地压在了他们的心头。

这不是大白菜,不是螺丝钉,而是代表着当今世界最顶尖科技结晶的先进战斗机!

每一架都意味着惊人的造价,需要无数高精尖的零部件,需要庞大而熟练的技术工人群体,更需要国家层面在资源、财政、政策上的全力倾斜。

徐科长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发出细微的“笃笃”声,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

他抬起头,眼神复杂地看着白杨。

这个年轻人,总是能用最平静的语气,抛出最石破天惊的言论。

从最初的“龙腾”方案,到“领先三十年”的论断,再到如今这个骇人听闻的生产规模建议……

“白所长,”徐科长艰难地开口,嗓音略显干涩,“这个数字……实在是……太庞大了。您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他不是在质疑白杨的技术判断,而是在陈述一个残酷的现实。

以国家目前的工业基础和财政状况,支撑如此庞大的项目,难度可想而知。

这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技术论证范畴,上升到了国家战略资源的调配层面。

“我知道。”白杨的回答依旧平静:这意味着决心,意味着取舍,意味着未来三十年,我们将拥有一支足以让任何潜在对手望而生畏的空中力量。”

他顿了顿,补充道:“徐科长,余厂长,我们不能只算眼前的经济账。国防安全是‘1’,其他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是后面的‘0’。没有这个‘1’,后面的‘0’再多,也没有意义。”

这话,掷地有声。

余厂长黝黑的脸膛上,激动和忧虑交织着。

作为奉天厂的一把手,他比谁都清楚生产一架先进发动机的难度。

如果说之前两三千架的目标已经让他感到了沉重的压力,那四五千架……他几乎不敢想象那将是怎样一番景象。

厂区要扩建多少?

需要增加多少高精尖设备?

需要培养多少合格的技术工人?

还有配套的原材料供应、质量管控……每一个环节都是巨大的挑战。

但同时,他的心头又像揣了一团火。

如果……如果真的能实现呢?

奉天厂,不,是整个国家的航空发动机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

那种自豪感和使命感,让他的血液都有些沸腾。

“技术上……持续改进的空间,真的有那么大吗?”余厂长忍不住问道,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他需要更多的信心,来支撑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

“第三代战斗机的潜力,能支撑起这么大规模的生产和升级换代吗?”

这是他作为发动机厂厂长,最关心的问题。

再好的机身设计,没有强大的“心脏”也是白搭。

白杨微微一笑,这次的笑容里,多了几分技术人员特有的自信。

“余厂长,请放心。第三代战斗机的核心设计,本身就为未来的性能提升预留了充足的冗余度。我们目前看到的,只是它的‘少年期’。通过新材料的应用、燃烧室的优化、控制系统的升级,它的推力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甚至……”

白杨稍微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用词:“我们还在预研下一代变循环技术,未来或许可以在现有核心机的基础上,衍生出更适应不同飞行包线需求的改进型号。”

“至于生产……我相信,只要国家下定决心,以我们工人的智慧和汗水,办法总比困难多。”

他没有给出具体的技术细节,但话语中蕴含的信心,以及对未来技术路径的清晰规划,再次给了徐科长和余厂长巨大的冲击。

变循环发动机?

那可是更遥远,更尖端的技术!

这个白所长,脑子里到底还装着多少“未来”的东西?

徐科长深吸了一口气,缓缓站起身。

他走到白杨身边,同样望向窗外。

外面,几片枯黄的叶子打着旋儿落下,带着几分萧瑟。

但这萧瑟之中,却又似乎孕育着新的生机。

“白所长,您的判断和建议,我们……记下了。”徐科长的语气异常郑重,“这个事情,太过重大,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能够决定的范畴。我们需要立刻向上面汇报。”

他转过头,看着白杨年轻却异常沉稳的脸:“您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一整套关于未来三十年国家空防战略的构想。这需要最高层进行战略决断。”

白杨点点头:“我明白。我的任务,是提供专业的技术评估和建议。最终的决策,自然要由国家来定。”

他表现得不卑不亢,既坚持了自己的专业判断,也清晰地摆正了自己的位置。这种分寸感,让徐科长暗暗赞许。

“那么,”徐科长伸出手,“白所长,今天……真是辛苦您了。您的这番话,对我们启发很大,也……压力很大。”

白杨与他握了握手,能感受到对方手心传来的力度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汗意。

“职责所在,不敢言苦。”

余厂长也站起身,用力地握了握白杨的手,脸上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白所长,听君一席话,胜造十年车啊!我们奉天厂……一定全力以赴,绝不辜负期望!”

他的话语有些语无伦次,但那份真挚和激动,却是实实在在的。对这位一辈子和机器、和工厂打交道的老厂长来说,白杨描绘的未来,无疑是他毕生追求的梦想。

送走了心事重重,但脚步却似乎又坚定了几分的徐科长和余厂长,白杨重新坐回自己的椅子上。

办公室里恢复了安静。

阳光透过窗户,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刚才激昂讨论的气息,以及那两个沉甸甸数字带来的无形压力。

白杨端起桌上已经有些凉了的茶水,轻轻抿了一口。

茶水的苦涩在舌尖蔓延开来。

他知道,自己今天投下的这颗“石子”,将会在平静的水面上激起怎样的涟漪。

四千到五千架的规模,不仅仅是对航空工业的考验,更是对国家整体战略决心和资源调配能力的终极拷问。

这必然会引发无数的讨论、争辩,甚至质疑。

会有保守派认为这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会有务实派担心资源投入过大,影响其他领域的发展;

也会有支持者认为这是高瞻远瞩,奠定未来强国之基。

而他,白杨,作为这个建议的提出者,无疑会被推到风口浪尖。

但他并不后悔。

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先说出来。有些责任,总要有人去承担。

他脑海里闪过的,是后世那些关于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新闻,是那些面对强敌时底气不足的憋屈,是先辈们勒紧裤腰带也要搞出“两弹一星”的悲壮。

领先三十年,不是一句空话。

它需要实实在在的投入,需要规模化的装备,才能真正转化为国家安全的坚实保障。

至于由此可能带来的个人荣辱……白杨自嘲地笑了笑。

和国家的天空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他站起身,走到书柜前,抽出了一份关于半导体材料的基础研究报告。

飞机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

他已经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接下来,就看决策层的智慧和魄力了。

而他,还有更广阔的星辰大海要去探索。

移动通讯……互联网……芯片……

这些看似与眼下“保家卫国”不太相关的技术,却同样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

白杨的目光深邃而悠远。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先把“龙腾”这根定海神针立稳了,再去搅动另一片风云。

他拿起笔,开始在报告的空白处写写画画,勾勒着一些初步的构想。阳光洒在他的侧脸上,映照出一种超越年龄的专注和笃定。

都市的喧嚣,时代的洪流,似乎都与这间安静的办公室隔绝开来。

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一个重生者心中,那足以改变世界的宏伟蓝图,在悄然生长。

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挑战也还很多。但今天,他已经为这条路,奠定了一块沉重而坚实的基石。

至于更高层面的风暴……

白杨抬起头,嘴角再次勾起那抹熟悉的,略带调侃的微笑。

让他们先消化消化吧。

或许,下次钱老找他谈话的时候,可以稍微透露一点点……关于通讯技术的“小想法”?

……

时间缓缓的流逝。

“白所长。”小李手里拿着一份文件走了进来:“院办刚送来的通知。”

白杨接过通知,眼神扫过那熟悉的红色抬头和印刷体。

“关于召开‘上半年科研工作总结暨重点项目进展汇报会’的通知……”落款是院办,召集人那一栏,赫然写着“钱学森”三个字。

钱老召集开会,这是院里的例行公事,半年一次,雷打不动。

主要是各个研究所、各个重点项目组汇报一下阶段性成果,也让院领导和其他兄弟单位了解下整体进度,方便协调资源,查漏补缺。

白杨心里门儿清,对他来说,这种会更像是个“成果展示会”。

别人是汇报“进展”,他这边,往往是汇报“完成”或者“接近完成”。

“知道了,谢了。”白杨把通知放到桌上。

小李嘿嘿一笑,眼神里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崇拜:“白所长您太客气了。那……我先去忙了?”

“去吧。”

小李带上门走了。

办公室里又恢复了安静,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蝉鸣,昭示着夏日的脚步。

白杨端起搪瓷缸子,喝了一口已经有些凉了的茶水,目光落在通知上,心思却飘远了。

这次汇报,该说点什么呢?

摊子铺得有点大,成果也着实不少。

军事方面的,民用方面的,基础材料方面的……得捋一捋,挑重点的说,不然真能说到天黑去。

他可不想成为会议上那个“最能拖堂的人”。

开会的日子很快就到了。

中科院的大会议室里,气氛庄重而严肃。

长条形的会议桌铺着白色的桌布,上面摆放着一排排印着“中科院”字样的搪瓷杯。

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烟草味和茶水的热气。

白杨到得不算早也不算晚,刚一踏进会议室,立刻就成了焦点。

“哟,白所长来了!”说话的是负责航空发动机研究的刘所长,头发花白,精神矍铄。

“小白,这边坐!”主管材料科学的王副院长笑着招手。

“白总工,几天不见,又憋着什么大招呢?”这是负责雷达项目的张总工,性格爽朗,喜欢开玩笑。

一时间,会议室里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招呼声,几乎所有人都带着热情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探询看向他。

白杨如今在院里,是响当当的名字。

太年轻,太能干,成果出得太快,也太惊人。

白杨微笑着一一回应,态度谦和,既不过分热络,也不显得疏离。

很快,钱老在一众院领导的陪同下走进了会议室。

全场立刻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主位上。

钱老看上去精神很好,目光深邃,扫视全场,带着一种洞察一切的智慧。

会议按部就班地开始。

前面的几个研究所所长、项目负责人依次发言,汇报着各自领域的进展。

有喜有忧,有突破也有瓶颈。

比如核物理研究所的同志汇报了某个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引来一片赞叹;

某个材料研究项目遇到了难关,大家也纷纷皱眉,低声讨论着可能的解决方案。

气氛很热烈,也很务实。

这就是这个年代科研工作的常态,充满了激情,也面临着无数困难。

终于,轮到了白杨。

当主持人念到“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过来,包括主位上的钱老,也微微调整了一下坐姿,眼神中带着明显的关注。

白杨站起身,走到发言席。

他没有带厚厚的讲稿,只是手里拿着几张简单记录了提纲的纸片。

清了清嗓子,他平静地开口:“各位同志,大家好。我是白杨,就过去半年的主要工作进展,向大家做一个简要汇报。”

“首先,在军工技术领域,我们承担的几个重点型号项目,目前进展顺利。”白杨顿了顿,开始“报菜名”。

“uh-60通用直升机项目,所有技术图纸、制造工艺、材料标准已经全部完成消化吸收和国产化适配,首批两架原型机正在进行最后的总装和静力试验,首飞已经完成。”

话音刚落,会议室里响起一阵轻微的吸气声。

这才多久?

一年不到吧?

就已经完成了设计,完成首飞了?

这速度……简直是坐火箭!

白杨仿佛没看到大家的惊讶,继续说道:“东风系列某新型号中程弹道导弹,配套的固体燃料推进技术、复合材料壳体技术、高精度惯性制导系统均已完成技术攻关和样机试制,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目前已交付相关单位进行整合测试。”

又是一个重磅炸弹!

新型号的东风!

固体燃料!

高精度制导!

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意味着什么,在座的都是内行,心里跟明镜似的。

这不仅仅是射程和威力的提升,更是反应速度和生存能力的跨越式进步!

不少搞导弹和航天的专家,眼睛都瞪圆了,呼吸都有些急促了。

“第三代主战坦克项目,我们负责的新型复合装甲、大功率柴油发动机、125毫米滑膛炮及配套火控系统,关键技术均已突破,样炮和样机正在进行靶场测试和可靠性试验,反馈数据良好。”

“空军委托的第三代战斗机‘龙腾一号’项目,气动布局设计、电传飞控系统、高性能涡扇发动机核心机技术验证已经完成,材料和航电系统也在同步推进。目前,项目已经量产了一千架。”

“噗通!”有人手里的钢笔掉在了桌子上,发出清脆的响声。

会议室里彻底安静了下来,落针可闻。

如果说前面几个还是“快得惊人”,那这个“龙腾一号”简直就是“快得离谱”!

三代机啊!

那是什么概念?

那是能跟鹰酱和毛熊最先进战机掰手腕的国之重器!

多少人为了这个目标殚精竭虑,多少年都啃不下关键技术?

几个负责航空工业的老专家,张着嘴,半天合不拢。他们感觉自己的心脏在怦怦狂跳,有点供血不足。

白杨似乎对这种寂静习以为常,稍微停顿了一下,让大家消化消化,然后转向下一个领域。

“在计算机技术方面,我们研制的‘启明星’系列小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了每秒八十万次,内存容量提升到512k,配套的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也已完成初步开发。”

“另外,我们利用现有技术,开发了一款面向香江市场的‘小霸王’学习机,创收了外汇。”

“嘶……”这次倒吸冷气的声音更响了。

八十万次?

这个数字让在场的计算机专家们眼珠子都快掉出来了。

国内主流计算机还在几万次、十几万次的水平上挣扎,白杨这边直接飙到了八十万次?

这都快赶上国外中型机的水平了吧!

还有那个“小霸王”学习机是什么鬼?

还能创造外汇?

“基础材料领域,我们成功研发出三种新型特种钢材,分别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叶片、坦克装甲和高压容器,性能指标优于现有材料15%至30%。相关技术已提交专利申请,并与几个重点军工单位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

“民用技术转化方面,除了之前提到的嘉陵摩托车技术,我们还完成了一系列轻工业技术改进方案,比如高效节能的冰箱压缩机技术、自动化啤酒灌装生产线技术等等,部分技术已经开始在地方企业试点应用。”

白杨一口气汇报完,微微欠身:“以上就是我们研究室过去半年的主要工作成果。具体的详细报告,会后会提交给院办。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说完,他坐回了自己的位置,端起茶杯,从容地喝了一口水。

与其说是半年,倒不如说是这半年内,刚好这么多技术总结到了一起。

其实有很多项目,几年前就启动了。

只是一时间都在这个时候结束。

而整个会议室,已经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寂静。

所有人都像被施了定身法一样,呆呆地看着白杨,眼神里充满了难以置信。

黑鹰直升机、新型东风导弹、三代坦克、三代战斗机、八十万次计算机、特种钢材、摩托车、学习机……

这一连串的名字,每一个单独拎出来,都足以让一个研究所甚至一个行业兴奋好几年。

可现在,这些成果,竟然像下饺子一样,从白杨负责的那个成立没几年的研究室里,集中爆发了出来?

这……这合理吗?

这科学吗?!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能从对方眼中看到同样的震惊和茫然。

他们不是不相信白杨的能力,这几年白杨搞出来的动静大家有目共睹,都知道这是个妖孽级的天才。

可谁也没想到,他能妖孽到这种程度!

这已经不是“能干”了,这是“神迹”啊!

很多人心里都在疯狂地呐喊:这小子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他还是人吗?难道他晚上不用睡觉,一天有四十八小时?还是说他手底下那帮人个个都是三头六臂的神仙?

更让他们感到一丝荒谬的是,白杨汇报这一切的时候,语气平淡得就像是在说“今天天气不错”一样,仿佛这些惊天动地的成果,对他来说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日常工作。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在场的所有专家、领导,都感觉自己的世界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就连主位上的钱老,那双睿智的眼睛里,也闪过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惊愕。

他轻轻地摩挲着手中的钢笔,目光落在白杨身上,久久没有移开。

会议室里,只有白杨一个人气定神闲,仿佛刚才那番话不是出自他口。

他心里其实也在暗自嘀咕:是不是说得有点多了?看把这帮老专家们给吓得,一个个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唉,没办法,实力不允许他低调啊。

安静,持续了足足有半分钟。

直到一声轻轻的咳嗽打破了沉寂。

是钱老。

“咳,”钱老清了清嗓子,目光缓缓扫过全场,最后落在白杨身上,眼神复杂,带着惊叹,也带着一丝探究,“白杨同志……你们研究所的效率……很高嘛。”

这句“很高”,说得意味深长。

会议室里的气氛,终于开始重新流动,但那种弥漫在空气中的震惊和不可思议,却久久未能散去。

所有人都明白,今天的会议,因为白杨的这份报告,注定将载入院里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