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领先三十年?何止啊!
这番话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在场所有人心中的涟漪。
他们都是顶尖的科研人员,虽然受限于时代眼界,但白杨点出的方向,让他们隐隐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未来。
白杨没有停顿,继续伸出第二根手指:“第二,软件应用,必须立刻启动。我们不能等硬件完全成熟了再考虑软件。操作系统、编译语言、数据库……这些基础软件的开发,要和硬件迭代并行推进。”
“初期,我们可以先从满足‘启明星一号’自身运行和基础科学计算需求的应用软件开始,逐步积累经验,培养队伍。”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加重了语气:“为此,我建议,由华老您牵头,从中科院、各大高校抽调或者说服一批有志于此的数学、逻辑学人才,组建专门的软件开发团队。”
“同时,我们研究所要与部分重点高校,如京大、水木等,建立合作关系,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从现在开始,为我们国家培养未来的软件工程师!这是百年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嘶……”不少人暗暗吸了口凉气。
这不仅仅是技术规划,更是教育体系的布局!
白所长这盘棋,下得太大了!
华老眼中精光一闪而逝。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点头:“从高校培养人才……这个思路好!基础要打牢,人才是根本。白所长高瞻远瞩!”
白杨微微一笑,伸出第三根手指:“第三,为了配合人才培养,我们需要一套规范、权威的教材。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不能让学生们摸着石头过河,更不能让各个高校自行其是,导致标准混乱。”
“我建议,还是由华老您费心,组织一批经验丰富的老专家,结合‘启明星一号’的实践经验,尽快编纂出一套从基础理论到程序设计的计算机教材体系,供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使用。”
三个步骤,环环相扣,逻辑清晰,目标明确。
硬件微型化,着眼于未来趋势;
软件开发与人才培养并行,解决核心瓶颈;
教材编纂,奠定学科基础,规范发展路径。
整个规划,既有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又有切实可行的实施步骤,将计算机发展的硬件、软件、人才、教育四个关键要素,全部纳入了考量。
华老彻底被白杨的规划所折服。
他站起身,神情激动,原本的些许疑虑烟消云散:“白所长,您放心!这三件事,我责无旁贷!尤其是人才培养和教材编纂,我亲自来抓!我们这些老家伙,能为国家在这片新领域打下一点基础,死也瞑目了!”
其他的科研人员也纷纷表态,之前的些许畏难情绪,此刻已经被白杨描绘的宏伟蓝图和清晰路径所取代,充满了干劲。
“好!”白杨也站起身,目光锐利如鹰隼,“诸位,‘启明星一号’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脚下的路,还很长。未来,是属于我们,属于华夏的!”
……
会议结束,各项任务都有了明确的负责人和方向。
华老带着满腔的热情和沉甸甸的责任,立刻开始着手软件团队组建和教材编纂的筹备工作。
白杨则回到了自己位于研究所深处的办公室。
相较于外面热火朝天的讨论和忙碌,这里显得格外安静。
关上门,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喧嚣,白杨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略显疲惫的脸上却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兴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冬日里略显萧瑟的景象,心中却是一片火热。
计算机的蓝图已经初步绘就,接下来,就是那个更为庞大、更为超前的领域了——移动通讯!
他坐回宽大的办公桌后,闭上眼睛,意识再次沉入那片浩瀚的信息海洋。
《移动通讯大礼包》。
1g、2g、3g、准4g,甚至部分5g核心理念……
gsm、CdmA、wCdmA、td-sCdmA、Lte……
基站、天线、交换机、核心网、信令系统、编码方案、频谱规划……
手机的工业设计、芯片架构、射频模块、天线技术、操作系统雏形……
无数的技术细节、工程图纸、理论模型、专利壁垒……如同决堤的洪水,冲击着他的认知。
在这个连固定电话尚未普及到家家户户,长途电话还需要排队去邮局打的年代,这些技术,简直如同天方夜谭!
白杨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开始系统地梳理这些信息。
他知道,这些技术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实现。
每一代技术的更迭,都需要庞大的基础设施投入、庞大的产业链支撑、以及,最重要的——时间。
但拥有了这份大礼包,就等于拥有了未来几十年的清晰路线图!
他可以提前规避西方国家走过的弯路,可以直接切入最适合国情、最具潜力的技术路线,可以提前布局核心专利,建立起属于华夏自己的技术壁垒和标准体系!
例如,在2g时代,是选择欧洲主导的gsm,还是美国主导的CdmA?亦或是……直接瞄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
在3g时代,如何平衡wCdmA、CdmA2000和td-sCdmA的发展?
频谱资源如何规划才能最高效、最公平?
终端设备(手机)如何从无到有,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
……
一个个关乎未来国运的战略抉择点,清晰地摆在了白杨的面前。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的肩膀上,又多了一副沉重无比,却又充满无限希望的担子。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接收,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战略布局。
白杨睁开眼睛,眼中闪烁着深邃的光芒,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
“移动通讯……”他低声喃语,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仿佛在叩响未来时代的大门,“这盘棋,比计算机更大,也更关键。必须……慎之又慎,步步为营!”
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将从他这里,开始铺设第一块基石。
而他,将是那个手握图纸,引导方向的总设计师。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对这份《移动通讯大礼包》的消化吸收之中。
窗外的天色,不知不觉间,渐渐暗淡了下来……
……
清晨的微光,带着这个年代四九城特有的凛冽和煤烟味儿,透过窗棂,懒洋洋地洒在白杨那张过分年轻的脸上。
他阖着眼,眉头却微微蹙着,像是在做一个冗长而复杂的梦。
实际上,他的大脑皮层正经历着一场信息洪水的冲刷。
无数二进制代码、电路图、信号协议、基站架构……
如同狂暴的瀑布,被系统强行灌入他的记忆宫殿。
移动通讯技术。
从最基础的模拟信号,到尚未在地球上出现的数字蜂窝网络概念雏形。
庞大到足以撑爆这个时代任何一台计算机硬盘的知识,此刻正被他的大脑艰难地消化、吸收、归档。
一整夜,他就这么“睡”着,或者说,以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方式“学习”着。
这感觉……怎么说呢?
有点像饿了三天的人被强行塞下一整头烤全牛,撑得慌,但又莫名地踏实。
脑子像是被泡在福尔马林里的标本,有点木,又有点异样的兴奋。
他轻轻呼出一口气,白色的哈气在微冷的空气中迅速消散。
“好家伙,”白杨在心里嘀咕,带着点儿自嘲,“这玩意儿现在拿出来,大概会被当成天方夜谭吧?硬件跟不上,光有屠龙术,连把像样的铁剑都造不出来。再说,人才……去哪儿找能看懂这些鬼画符的工程师?”
他坐起身,伸了个懒腰,骨节发出一连串细微的噼啪声。
二十几岁的身体,年轻,充满活力,这是他最大的本钱之一,足以支撑他消化这些超越时代的技术,并等待合适的时机。
移动通讯……白杨眼神闪烁了一下。
这意味着什么,他比谁都清楚。
信息传递效率的几何级数提升,对经济、社会、乃至军事,都将是颠覆性的。
但这玩意儿不像战斗机,看得见摸得着。
它的威力潜藏在无形的电波里,需要整个工业体系的支撑。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他拍了拍自己的脸颊,强迫自己从对未来的畅想中抽离,回归到这个朴素而充满挑战的现实。
……
白杨的办公室不大,但收拾得窗明几净。
一张老旧的苏式办公桌,上面堆着几摞文件,一个印着“为人民服务”的搪瓷缸子,里面泡着酽酽的茶水,散发出淡淡的苦涩香气。
他刚坐下,屁股还没焐热办公椅那微凉的人造革面,就拿起一份关于新型合金材料测试数据的报告看了起来。
这是研究所近期的重点项目之一,关系到好几个国防工程的进展。
手指摩挲着略显粗糙的纸张,鼻尖萦绕着油墨和旧纸张的味道,这熟悉的触感和气味,让他那被未来科技冲击得有些飘忽的心神,重新找到了锚点。
“笃笃笃。”
敲门声响起,不轻不重,很有分寸。
“请进。”白杨头也没抬。
门被推开,助理小李探进半个身子:“白所长,那个……二机部航空工业局的徐科长,还有奉天发动机厂的余厂长来了,说想见您。”
小李的声音压得低低的,但“二机部”、“奉天发动机厂”这几个字眼还是清晰地传了过来。
白杨拿着报告的手微微一顿,抬起头,眉毛几不可察地挑了一下。
徐科长?
还有奉天的余厂长?
这俩人怎么凑一块儿来了?
他心里迅速盘算着。
徐科长主管飞机生产技术和工艺,余厂长管着战斗机的“心脏”——发动机。
这两人联袂而来,目标明确,多半是为了天上的大家伙。
“哦?”白杨放下报告,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疑惑,但眼神深处却是一片了然,“请他们进来吧。”
很快,两个穿着中山装,气质迥异的中年男人走了进来。
走在前面的是个方脸膛,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眼神锐利,步履稳健,正是二机部飞机科的徐科长。
他身上有种技术官僚特有的严谨和沉稳。
跟在他身后的,则是个身材微胖,面色红润,脸上始终挂着热情笑容的男人,正是奉天发动机厂的厂长。
“哎呀,白所长!可算见到您了!”
人未到,声先至。
余厂长一进门,就大步流星地走上前,伸出那双粗糙有力的大手,热情地握住了白杨的手,用力晃了晃,嗓门洪亮,带着东北人特有的豪爽。
“白所长,年轻有为,年轻有为啊!每次见您,都觉得咱们国家的航空事业,未来可期!”
这高帽子戴得……白杨心里失笑,脸上却保持着谦逊的微笑:“余厂长您太客气了,快请坐,徐科长,您也请坐。”
他招呼着两人在简陋的待客沙发上坐下,小李已经手脚麻利地端来了两杯热气腾腾的茶水,放在两人面前的茶几上。
徐科长相对内敛一些,只是点了点头。
“白所长,这次来,主要是跟您报喜!”余厂长一屁股坐下,沙发发出一声轻微的呻吟,他却毫不在意,兴奋地搓着手,脸上的笑容简直要溢出来。
“哦?喜从何来?”白杨明知故问,配合地露出感兴趣的表情。
“咱们的‘龙腾一号’!奉天那边,第一批次的交货,已经全部完成了!”余厂长一拍大腿,声音里充满了自豪和激动,“整整一千架!白所长,一千架啊!从图纸到实机,这才一年多点的时间,咱们硬是啃下来了!”
龙腾一号。
这是内部对奉天飞机厂生产的第三代战斗机的代号。
白杨心中微微一动。
一千架……
这个数字,在这个年代,对于一款全新的、技术跨越极大的三代机而言,确实是一个惊人的成就。
要知道,这可不是后世那种模块化、自动化程度极高的生产线。
这个年代末的国内,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很多精密部件的加工、复杂工艺的实现,都依赖于工人们的经验、智慧和那股子不服输的拼劲。
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从试制到首批一千架的量产交付,这速度,堪称奇迹。
“这确实是大喜事!”白杨由衷地赞叹道,“余厂长,徐科长,同志们辛苦了!这速度,这效率,放眼世界,也是了不起的成就!这不仅仅是奉天厂的荣誉,更是我们整个国家航空工业的骄傲!”
他的称赞不是场面话。
作为知晓未来的人,他更清楚达成这一步有多么不容易。
这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是无数技术人员和工人的汗水甚至血水。
余厂长被夸得满面红光,连连摆手:“嗨!这都是应该的!应该的!主要还是白所长您主持设计的底子好啊!性能过硬,我们生产起来才有劲头!不像以前搞某些型号,问题一大堆,三天两头停工,那才叫折磨人!”
他这话半是恭维,半是实情。
龙腾一号的设计,确实领先了这个时代太多。
徐科长这时也放下了茶杯,接过了话头。
他的语气依旧平稳,但内容却直指核心:“白所长,余厂长说的没错,龙腾一号的顺利量产,您居功至伟。我们今天来,除了报喜,其实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想听听您的意见。”
来了。
白杨心中了然。
前面的报喜是铺垫,是引子,这才是正题。
他看向徐科长,示意他继续。
徐科长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变得严肃起来:“白所长,我们都知道,龙腾一号的性能,相比于我们现役的飞机,以及目前国际上主流的二代机,甚至部分所谓的‘准三代机’,都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这一点,通过之前的试飞、演习,已经得到了充分验证。”
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确保措辞精准:“但是,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我们想知道的是,以您的专业判断,龙腾一号这种先进性能,大概能保持领先地位……多久?”
房间里的空气仿佛凝滞了一下。
余厂长脸上的笑容也收敛了些,身体不自觉地坐直了,眼神专注地看着白杨。
这个问题,看似只是一个技术性的前瞻判断。
但实际上,却直接关系到龙腾一号最终的生产总量,关系到未来几十年的国防战略布局,关系到巨大的资源投入方向。
如果领先时间短,那么可能就需要尽快启动下一代战机的研发,同时控制龙腾一号的生产规模,避免刚装备就落后。
如果领先时间长,那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扩大生产,尽快形成规模优势,替换老旧装备,提升国防实力,并且为后续更先进型号的研发争取充足的时间和资源。
白杨没有立刻回答。
他端起自己的搪瓷缸子,轻轻呷了一口微凉的茶水。
苦涩的茶味在舌尖弥漫开来,让他的思绪更加清晰。
领先多久?
这个问题,放在别人那里,恐怕只能基于现有的情报和技术发展趋势进行推演,得出一个相对模糊的、带有很大不确定性的结论。
但白杨不同。
他的脑海里,清晰地烙印着未来几十年世界航空技术发展的脉络。
f-15、f-16的改进型,苏-27系列的诞生和发展,欧洲双风,乃至更后面的四代机、五代机……每一个节点,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如同坐标点一样精确。
龙腾一号,以他提供的、经过系统“优化”并结合了部分未来理念的设计。
其核心性能,特别是气动布局、飞控系统和雷达航电架构(虽然受限于当前材料和电子水平,有所缩水,但架构是先进的),确实足以碾压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对手。
它的主要优势在于体系化的设计理念和信息化的架构雏形,这与同时代那些各自为战、缺乏整合的西方或苏联战机有着本质区别。
“三十年。”
白杨放下茶杯,说出了一个数字。
他的声音平静而清晰,没有丝毫犹豫。
“三十年?”
余厂长和徐科长几乎同时重复了一遍,语气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惊。
三十年!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特别是在尖端军事技术领域,一款主力战斗机能够保持性能领先长达三十年?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要知道,现在国际上公认最先进的飞机,哪怕是鹰酱,也不敢拍着胸脯说自己能领先三十年?
别说三十年,能领先十年、十五年,就已经烧高香了!
徐科长眉头紧锁,眼神中充满了探究:“白所长,您确定?三十年……这个时间跨度,是不是太……太乐观了?”
他不是不相信白杨的技术能力,龙腾一号的诞生本身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他更是一个严谨的技术官僚,深知技术发展的残酷性。
一代装备领先一代是很正常的,但领先两代甚至三代,跨越三十年的时间维度,这实在有点挑战他的认知。
余厂长也是一脸愕然,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只是眼神直勾勾地看着白杨,等待他的解释。
他虽然是搞生产的,但也明白这个数字背后沉甸甸的分量。
白杨迎着两人质疑和探究的目光,神色不变,语气依旧沉稳:“徐科长,余厂长,我理解你们的疑虑。三十年,听起来确实很长。”
“但这并非信口开河,而是基于我对航空技术发展趋势的判断,以及对龙腾一号技术潜力的评估。”
他伸出手指,开始有条不紊地解释:
“首先,龙腾一号的设计理念是超前的。我们采用了先进的气动布局和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这保证了它在机动性方面,相较于目前主流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出现的对手,都具备显著优势。”
“这种底层架构的优势,不是简单的升级改进能够轻易抹平的。”
“其次,是航电系统。虽然受限于当前的电子元器件水平,我们目前的航电系统性能还有提升空间,但其整体架构是开放式、模块化的。”
“这意味着,未来随着国内电子工业的进步,我们可以不断对雷达、火控、电子战系统进行升级换代,而不需要对机体结构进行大的改动。”
“这种‘软件定义硬件’的潜力,是龙腾一号保持长期领先的关键。”
“再次,是发动机。”白杨看向余厂长,“我们配套的发动机,虽然目前推力还有提升空间,但其设计冗余和改进潜力是巨大的。”
“我相信,在余厂长和奉天厂同志们的努力下,未来十年、二十年,发动机会有持续的改进型号,为龙腾一号提供更强劲的心脏。”
余厂长听到这里,下意识地挺了挺胸膛,脸上露出一丝与有荣焉的自豪。
白杨对发动机潜力的肯定,无疑是对他工作的最大认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白杨的目光扫过两人,“是体系。龙腾一号从设计之初,就考虑了与预警机、电子战飞机、地面指挥系统的协同作战。”
“这种体系化的作战能力,将使得单一平台的性能优势得到倍增。未来战争,是体系的对抗,而不是单一装备的决斗。我们在起步阶段就占据了体系化设计的先机。”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了几分:“当然,我说的三十年领先,并不是指三十年内,龙腾一号的所有具体性能指标都绝对领先于世界上出现的所有新飞机。技术总是在进步的,肯定会有某些单项性能更突出的后来者。”
“我指的是,在未来三十年内,通过持续的技术升级和改进,龙腾一号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作战平台。”
“其整体性能和作战效能,足以在面对同时代最先进的对手时,保持相对优势,或者至少是均势,不会形成代差级别的落后。它能够有效支撑起我们国家未来三十年的天空。”
白杨的解释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既点出了龙腾一号的核心优势,也阐述了保持领先地位的路径和信心来源。
更重要的是,他点出了“体系对抗”这一未来空战的核心理念。
徐科长和余厂长听得入了神。
他们或许不能完全理解“开放式架构”、“软件定义硬件”这些过于超前的概念,但他们能听懂气动布局的优势、发动机的潜力、航电升级的可行性,以及最重要的——体系作战的意义。
白杨的话,就像一盏明灯,拨开了他们心中的迷雾,为他们描绘了一幅清晰而充满希望的未来图景。
徐科长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眼神中的疑虑被一种深思和隐隐的兴奋所取代。
他反复咀嚼着白杨的话,特别是关于体系对抗和持续升级潜力这两点。
余厂长则显得更加激动,脸上的红光又泛了起来,似乎已经看到了未来几十年,奉天厂源源不断生产改进型“昆仑”发动机,为成百上千架龙腾战机提供动力的景象。
“白所长……”徐科长沉吟片刻,缓缓开口,语气中带着一种释然和郑重,“您的分析……非常深刻,也……非常有说服力。体系对抗,持续升级……您看问题的角度,确实比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他不再质疑“三十年”这个数字本身,而是开始真正思考这个判断背后的逻辑和依据。
白杨刚才那番话,已经不仅仅是对龙腾一号的技术评估,更包含了对未来空战模式和技术发展方向的预判。
“那么,白所长,”徐科长深吸一口气,问出了最终的,也是他们此行最核心的目的,“基于这个判断,对于龙腾一号的总生产数量,您有什么建议?”
这个问题,白杨早有准备。
他沉吟了一下,没有直接给出数字,而是反问道:“徐科长,我们目前规划的替换规模是多大?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那边,对三代机的需求总量,有没有一个初步的摸底?”
徐科长和余厂长对视一眼。这个问题,他们内部肯定是有过讨论和测算的。
徐科长略作思考,报出了一个大致的区间:“根据现有装备的规模和替换需求,以及未来可能的编制调整,初步估计,总需求量至少在……两千到三千架之间。”
“但这只是一个初步匡算,还没有考虑到您刚才说的‘三十年领先’这个因素。”
如果真能领先三十年,那这个需求量,可能就不是两三千架能打住的了。
它将成为未来几十年绝对的主力,装备规模只会更大。
白杨点点头,心中有了数。这个数字,和他根据后世记忆推算的规模大致相符。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以及远处研究所里影影绰绰的建筑轮廓。
阳光努力地想要穿透云层,洒下些许暖意。
“既然能领先三十年,那就意味着,龙腾一号将是我们国家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捍卫领空、维护国家利益的中流砥柱。”白杨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数量……宜多不宜少。”
他转过身,目光坚定地看向徐科长和余厂长。
“我个人建议,最终的生产和装备总量,可以朝着……四千架,甚至五千架的目标去规划。”
四千?
五千?
饶是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徐科长和余厂长听到这个数字,还是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可不是小数目!
是之前预估数字的近乎两倍!
这背后意味着天文数字般的资源投入,意味着对整个航空工业体系,乃至国家财政的巨大考验。
但……
如果白杨“领先三十年”的判断是准确的……
那么,用这样一支规模庞大、性能先进、并且具备持续升级潜力的空中力量,来构筑未来三十年的国防长城,似乎……又是值得的,甚至是必须的。
办公室里再次陷入了沉默。
徐科长和余厂长都在低头沉思,消化着白杨抛出的这个极具冲击力的建议,以及支撑这个建议的那个更为惊人的判断。
白杨没有催促他们。
他知道,这个决定需要时间,需要更高层面的权衡。
他能做的,就是基于自己的知识和判断,给出最专业的建议。
至于那被他暂时“雪藏”的移动通讯技术……白杨的目光再次投向窗外,眼神深邃。
饭要一口一口吃。
先把飞机搞利索了,打牢基础,再去想那些更“科幻”的事情吧。
毕竟,在这个年代,一个强大的国防,才是国家发展和技术应用最坚实的后盾。
而他今天给出的这个“三十年”的承诺,以及那个庞大的生产建议,无疑将会在军工体系,乃至更高层面,掀起一场不小的波澜。
想到这里,白杨的嘴角,勾起了一抹只有他自己才懂的,略带调侃的微笑。
这平静的都市生活下,隐藏的,可是足以改变世界格局的暗流啊。
而他,白杨,正站在风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