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奠定万世基业

丁修并没有首先关注贤者会议的过往动态,而是直接掀开了报纸的后续版面。

目光随之落在了纸上。

【晋国那边,由丞相带头的一众儒家臣子,接连上书请求册立钱绍峰为储君。】

【晋国境内掀起了读书人的示威行动。】

【晋国各地的王子们正相继奔赴京师,似乎预示着有更重大的变故即将发生。】

【晋国的诸位皇子各行其是,令国内的局势变得摇摇欲坠。】

【天下医阁率先宣告将迁往太乾城,此举大概是为了避开晋国国内的纷扰。】

谢独行几人默不作声地阅览着报纸上的消息,彼此面面相觑,都未曾言语。

要说眼下的天齐乱不乱?确实是乱了。

真行,仅仅一场贤者会议,就搅得天下各方势力都不得安宁。

令人叹服。

丁修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心里不禁感慨,东部地区果然是个一触即发的火药桶,稍有风吹草动,便处处烽烟。

他没有投入太多的心神,局势虽说混乱,可并未触及根本的险境,起码天女那边始终是捷报频传。

可天女麾下已无得力干将,她又是怎样做到这般迅速地取胜的呢?

即便大皇子继位名不正言不顺,可戎国倾全国之力集结起来的军队,也绝非易于之辈。

他一页一页地翻阅着报纸。

【农家公开宣称大皇子德行有亏,或将因此事而停止参与戎国的任何建设事务。】

“唔!”丁修看到这条消息,斜睨了谢独行一眼,心想这事十有八九是韩璇儿的手笔。

戎国乃是农家的根基所在,朝中众多官员都出身农家,农家一旦抽身,岂不意味着其内部的大批官员都会开始消极怠工?

谢独行神色复杂地望着,一言不发。

【杂家与商家也紧随农家之后,表露了相同的意向,戎国大皇子恐怕将要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

“杂家?”丁修的嘴角勾起一抹弧度,商贾本性趋利,失去了农家支撑的戎国前途渺茫,商人们自然会选择抛弃。

至于杂家,当然也是亦步亦趋。

接着他又翻回去看之前的报道,想弄明白贤者会议究竟是个什么状况。

【儒家内部产生动荡,在贤者会议期间,副阁主张孙博文公然违逆阁主的意图,提议重选阁主,响应者众多,阁主天元文的地位岌岌可危。】

【兵家新生代的代表铁湛霄已身在天齐,拥护者甚众,纷纷要求兵家现任阁主让贤,由铁湛霄接任。】

【名家阁主于贤者会议上同农家阁主韩璇儿的论辩中落败,导致其内部人心惶惶,或许会被迫辞去阁主之位。】

【会议决议要求诸国君主不得擅自离去,必须留守以稳定局势,避免七阁的内部纷争进一步恶化,需等新任阁主人选落定之后方可动身。】

【会上有人提议将太乾城设为中立区域,由各国共同出兵驻守,城中的东西南北四处行宫,则确定为四国的专属行宫。】

贤者会议上风云变幻,乱成一锅粥,四国的君主为了稳住局面,都没有选择离去。

然而戎国的人已经走了,因为他们的皇帝驾崩了。

理清了头绪之后,丁修的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

他察觉到一个反常的状况,那便是申国全然置身于这次风波之外。

这个申国,看来比预想的还要不简单,他们竟然丝毫没有被七阁内部的动乱所波及?

眼下四海纷争,恰是自己壮大势力的绝佳时机。

当前自己不能动身离开华阳城,并非是走不了,而是因为城对面有他所期盼的大才。

因此绝不能走。

他望向萧铁血吩咐道:“你立刻以八百里加急传讯,让帝城那边把天齐的行政区划图、物资分布图、军力部署图、还有经济状况图等等,全部送一份过来,我需要阅览。”

谢独行几人见此情形,便晓得丁修又要有什么大计划了,只是不知具体所为何事?

“是。”萧铁血颔首应下,随即转身便离去了。

时光慢慢流逝。

转眼二十余日过去了,天上的雨水仍未停歇,始终是那般淅淅沥沥。

对岸南蛮的军队已然全数后撤,做好了随时返回南蛮故地的准备。

县衙之内,丁修默然注视着墙壁上悬挂的舆图,不住地思索着,口中还低声自语。

谢独行等人则安静地在旁边候着,镇南王也现身了,他的伤已经好了大半,正满脸笑意地望着丁修的背影。

只要有丁修坐镇,天齐便安然无虞了。

司马烈风还是不见踪影,不知去忙活什么了,丁修对此也并未放在心上。

“西部多为山脉丘陵,不过矿产储量丰厚,只是由于靖西王的原故,一直未能得到开采。”

“西南地区的情况也类似,那里的山脉连绵环绕,仿佛一道天然的壁垒,其内部的矿藏已经着手开采,因而最为富庶。”

“东部濒临大洋,民众依海为生,表面上好像没什么矿产,实际上物产最为丰饶。”丁修仔细地分析着。

“中原则是沃野千里,是发展农耕最理想的区域。”

“至于北境,多是广袤的草场,牛、羊、马匹同样是重要的资源。”

丁修一边缓缓讲述,一边转过身来凝望着众人,引得谢独行他们都神情严肃地看了过去。

只听丁修接着说道:“想让一个古老的国度兴盛起来,关键无外乎在于…”

“稳固的政体、繁荣的经济、昌明的文教、强大的武备、合宜的外交,以及统治者自身的才能。”

“论及政治的稳固,有了靖海王与靖西王的前例为戒,如今已基本安定下来,内阁制的推行,眼下看来也未出现大的纰漏。”

“经济方面,有幼薇、萧无双以及西南王这三方的支撑,也还算平稳,只是尚未普及至全国,而经济的成长又至关重要。”

“文教事业,势必要加强,但此事急不得,需一步步来,毕竟要等民众们丰衣足食了,才会有心思顾及这些。”

“军队方面就不提了,想必天下间没人敢来招惹。”

“至于外交,戎国有天女,晋国有钱绍峰,况且这两个国家都正陷入内乱,构不成威胁,而申国暂且不作考虑。”

“统治者的能力,也不缺。”

“因此,当下的核心在于经济,毕竟经济根基决定了其上的所有建构。”丁修浅浅地笑了。

他转头看着几人,说道:“你们记录下来,稍后传达到帝城。”

“首先是农业变革,农事是当前经济的根本。”

没等丁修接着说,谢独行等人闻言,立刻用一种不可思议的目光望向丁修。

此类的变革可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牵扯到整个国家。

看来他们先前的猜测没有错,主上真的要着手惊世之举了。

众人皆不敢作声,凝神细听,唯恐漏掉了任何一个字。

“推行均田之法。”丁修说道。

“均田之法?”镇南王听到这话,嘴巴张得老大,满脸不敢相信地看着丁修。

均田制,单从字面来解释,并不复杂,意思就是将田地统一进行划分。

这可是历朝历代,无数人想做却又不敢去做的事情啊。

“没错!”丁修朝镇南王点了点头,又转头望向谢独行等人!

每个人都呆若木鸡,谁都没想到丁修一上来就抛出了如此震撼的举措。

丁修没有在意他们的反应,接着讲道:“天下的田地归国家所有,民众享有使用的资格,依照家中人口来分派田亩,此资格永久有效。”

“除非是朝廷征用,但朝廷也会给出相应的弥补。”

“并且,田地不许私下交易,有胆敢违令者,斩立决。”丁修目光一厉,话语中透出杀气。

这是一条不容触碰的红线。

“这…”众人感受到他话中的分量,无不心头一紧,他们还是头一回见到帝主流露出这般浓重的杀机。

“不过…”丁修话锋一转,继续说:“民众之间可以私下置换,可前提是必须在官府的见证下进行。”

“为激励民众耕种的积极性,朝廷将设立农事合作社,向民众供给优良的种子、传授耕作的技巧等等。”

“鼓励民众扩大种植,并试着栽种不同的作物,朝廷会给予对应的银钱奖励。”

“呃…”几人听了,都忍不住咽了下口水,这显然是要倾尽全力扶持农事的国策。

“头三年,免去所有与农耕相关的赋税。”丁修的话语斩钉截铁。

“这…”大家一听,心想那前三年天下的百姓岂不是要乐翻天了,不但不用上缴税款,反而还能领到钱。

天哪,世上哪个国家能有这等好事?

别的国家都还在战火连天,帝主这分明是准备把他们的人都吸引过来啊。

“谨遵帝主之命。”镇南王第一个表态,他知道此策一旦推行,天齐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过…”谢独行皱起眉头,提出了一个问题:“那那些占据大量田地的官吏、宗室王公以及豪绅们,又该如何处置?”

“…”镇南王闻言一怔,反应过来,确实如此,他自己手上不就掌握着大片的土地吗?

“别去跟王爷们谈,直接去找他们的子嗣。”丁修眉毛一扬。

接着说道:“去跟他们讲,献出土地便可以置换中央商会的份子,以此确保他们子孙后代的荣华,只要天齐国祚永存,他们的富贵便绵延不绝。”

黄薪点点头,推恩令使得世子们能够分得王爷的田产,可实际的收益却减少了许多。

王爷们或许不乐意,但那些世子们绝对会同意。

“遵命。”镇南王面露喜色,他也想通了其中的关窍,高兴地应承下来。

“其二…”丁修再次开口,众人心头又是一凛,原来还有后续的办法。

这一刻,谢独行他们也终于领会了丁修的意图。

那便是酒先生曾经提及过的那个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