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来自外国人的称赞

在钱科长这把“尚方宝剑”的保驾护航之下,“建国-亚萍杯”英语口语大赛的筹备工作,进行得异常顺利。

刘建国深知,一场成功的活动,除了要有足够吸引人的噱头,更需要一个正规、权威的平台。

为了宣传,也为了方便管理,他并没有将摊子铺得太大,而是在四九城的东西南北中,精心挑选了五个交通最便利、人流量最大的中学和大学,作为本次大赛的初赛考点。

他这一手,玩得极其漂亮。

一方面,借用学校的教室作为考场,无疑给这场民间举办的比赛,增添了几分官方的色彩和学术的严谨性,显得格外正规。

另一方面,上万名参赛选手和闻讯而来的家长、朋友,在比赛期间涌入校园,也等于是在为这几所学校,做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免费宣传。

这“双赢”的买卖,让那几所学校的领导乐得合不拢嘴,纷纷表示全力配合,要教室给教室,要桌椅给桌椅,甚至还主动安排了学校的老师,来帮忙维持秩序。

平台搭好了,接下来,就是宣传。

高亚萍再次动用了她强大的人脉关系,将四九城各大报社和电视台的记者,都请到了比赛的开幕式现场。

当记者们得知,这场比赛的全过程,都将对媒体开放,甚至欢迎电视台全程录像时,他们都兴奋了。在这个娱乐生活还相对匮乏的年代,这样一场全民参与、充满了未知与趣味的民间赛事,简直就是新闻的富矿!

一时间,长枪短炮,全都对准了这场史无前例的英语大赛。四九城电视台更是当场拍板,专门为这场比赛开辟了一个晚间黄金时间段,用来播放比赛的精彩集锦。

在万众瞩目之下,第一届“建国-亚萍杯”英语口语大赛,正式拉开了帷幕。

而比赛的过程,也果然没有让任何人失望,尤其是电视机前的广大观众。

结果就是,比赛时笑料频出,精彩纷呈。

很多年轻人,其实连二十六个字母都认不全,纯粹是冲着那份虚荣和热闹来的。他们不懂装懂,走上台去,面对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和摄像机镜头,先是清了清嗓子,摆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架势,然后开口便是一长串谁也听不懂的“叽里咕噜”。

什么“哈喽哇塞”、“三克油喂你妈吃”之类的词汇,被他们用一种极其夸张的舞台腔调胡乱地组合在一起,再配上他们那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自我感觉良好的表情,引得赛场旁和电视旁围观的观众们是笑得前仰后合,眼泪都快出来了。

还有一些参赛者,口音实在是太重,一张嘴,就是一股子大碴子味儿或是山东煎饼味儿。一句简单的“mynameisLiLei”,从他们嘴里说出来,愣是让台上的监考老师听出了“卖梨”和“买雷”等好几个版本。

老师们不得不一次次地探着身子,把耳朵凑过去,请求他们再说一遍。那副尴尬模样,通过电视镜头传遍了千家万户,成了无数人茶余饭后的笑谈。

当然,比赛中也不乏真正的“高手”。

一个来自北外的女大学生,一上台,便用一口流利、标准的伦敦腔,震惊了全场。她引经据典,侃侃而谈,那份从容与自信,那份对英语的熟练驾驭,让所有人都为之惊叹和佩服。当她演讲结束时,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这场比赛,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个时代英语教育的真实面貌——既有令人捧腹的乱象,也有令人惊艳的希望。

而刘建国,要做的就是将这份“希望”,无限地放大。

为了进一步引起大家对英语的重视,在决赛阶段,刘建国又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他特地让高亚萍,通过关系,从大使馆和一些外资企业里,高薪请来了几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

在决赛的舞台上,这几个外国人,便以“国际教育专家”的身份,坐在了评委席上。

当那个表现出色的北外女大学生,再次以完美的表现征服全场后。其中一个高鼻深目的“专家”,便在刘建国的示意下,站了起来。

他先是用几句生硬的中文,向大家问好,然后便通过身旁的翻译,用一种极其夸张和震惊的语气,对那位女学生,表达了自己“滔滔不绝”的赞美。

“ohmygod!thisisincredible!”(哦我的天!这太不可思议了!)

“inmycountry,auniversitystudentofthisagecannotspeakChinesesowell!yourcountry"seducationistrulyamazing!”(在我的国家,这个年纪的大学生,中文绝对说不了这么好!你们国家的教育,真是太了不起了!)

这番话,通过翻译的嘴,清晰地传到了在场每一个人的耳朵里。

整个赛场,在经历了短暂的寂静之后,瞬间爆发出了一阵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民族自豪感!

在那个刚刚打开国门,面对着西方世界既好奇又自卑的年代,没有什么,比得到一个“外国人”的肯定,更能激发人们内心的自豪感了!

第二天,四九城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都被同一条新闻所占据——“外国教育专家盛赞我市英语水平,‘建国-亚萍杯’引发全民学习热潮!”

报纸上,那几个金发碧眼的“专家”,对着获奖学生竖起大拇指的照片,被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刘建国知道,自己这把火,算是彻底烧起来了。

果然,从那天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英语学习狂潮,席卷了整个四九城。

无数的家长,拉着自己家的孩子,涌向了“建国-亚萍”的各个学习班。他们不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那份骄傲,那份希望。

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朝一日,也能站在世界的舞台上,让那些“外国人”,为之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