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办比赛

刘建国那一番极具前瞻性的宏伟蓝图,彻底点燃了高亚萍心中的火焰。

她看着眼前这个总能化腐朽为神奇的男人,眼神里充满了近乎狂热的崇拜。她知道,自己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一个决定,就是选择与他合作。

“刘哥,你……你简直就是个天才!我算是服了你了!行,这事儿,交给我了!”高亚萍重重地点了点头,她那张美艳的脸上,也浮现出了与刘建国如出一辙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笑容。

有了明确的目标,高亚萍的行动力再次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几乎是动用了自己所有的关系和人脉,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就再次上演了当初开录像厅时的“高氏速度”。

五家崭新的“建国-亚萍英语学习班”,如雨后春笋般,同时在四九城的各个角落里,挂牌开业!

这些学习班的选址,也是经过刘建国深思熟虑、精心布局的。

其中两家,直接开在了四九城高校最集中的学院路和中学生最多的西单附近。这里的目标客户,就是那些急需提高英语成绩,为高考、为前途奋斗的学生们。

另外两家,则分别选在了首钢和燕山石化这两个大型工厂的生活区旁边。这里的目标,是那些不甘于现状,渴望通过学习一门外语来改变命运、寻求进步的工人群体。

而最后一家,也是装修得最为气派、师资力量最雄厚的一家,则被高亚萍直接开在了王府井,紧邻着北京饭店和友谊商店。

这里的目标客户,不言而喻,正是那些家境殷实,心里早就种下了“出国梦”的富裕阶层。

刘建国的算盘打得极精。他知道,这群人平日里就喜欢在这些繁华之地闲逛消费,当他们看到一家装修气派、看起来无比正规的英语补习班时,那种“出国前得好好补一补”的念头,自然会油然而生。

事实再一次证明,刘建国那来自后世的超前眼光,总能精准地命中这个时代市场的每一个需求痛点。

在他的补习班开启之后,五家分校,家家爆满!

那场面,比当初录像厅开业时还要火爆!

前来报名的队伍,从教室门口一直排到了大街上,乌泱泱的一大片,一眼望不到头。里面有穿着校服、一脸稚气的学生,有穿着工装、满脸风霜的工人,甚至还有不少穿着考究、气质不凡的干部子弟。

这番盛况,让整个四九城的教育界都为之震动。

其实,这股英语学习热潮的出现,并非偶然。

这个年代的孩子,不像后世,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接触英语。由于历史原因,英语这门学科才刚刚在全国范围内恢复没几年,很多学生都是上了初中,才第一次见到那二十六个弯弯绕绕的字母。

底子薄,基础差,是这一代人普遍的痛。

别说普通老百姓了,就算是那些出身优越、从小就能接触到一些外部资讯的高干子弟,英语水平,也同样是差得不行。

如今,刘建国和高亚萍的补习班横空出世,聘请的又都是北外、师大这些名校里教学经验最丰富的顶尖教师,对于那些渴望改变,又不差钱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霖!

然而,就在高亚萍为这火爆的生意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刘建国却觉得,这火,烧得还不够旺。

“亚萍,光是让他们来学还不够。”刘建国看着那一张张排队交钱的兴奋面孔,眼神里却闪烁着更深邃的光芒,“咱们得让全四九城的人,都为学英语这件事,彻底疯狂起来!”

“还不够?”高亚萍有些不解,“现在这都已经快忙不过来了。”

“咱们要做的,不是一个简单的补习班,而是一个品牌,一个标杆!”刘建国一挥手,一个更加大胆的计划,在他的脑海中成形,“你现在,立刻从公司的账上,拿出一部分钱来。”

“咱们,要办一场全四九城规模最大、奖金最丰厚的英语大赛!”

“英语大赛?”

“对!”刘建国重重地点了点头,“咱们就以公司的名义,举办第一届‘建国-亚萍杯’英语大赛!只要是学生,都可以来参加!”

“至于奖金,”刘建国伸出了一根手指,“第一名,一千块!”

“一千?!”高亚萍倒吸一口凉气。一千块,这在当时,足以买下一间小小的平房了!

“没错!”刘建国笑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咱们就是要用这笔巨额奖金,把所有潜在的客户,都给炸出来!”

“而且,咱们还要把口号打出去!”刘建国走到窗边,看着外面那片充满希望与变革的天空,一字一句地说道,“咱们的口号就是——学好英语,掌握外国高级技术,为四化建设做贡献!”

高亚萍看着刘建国那挺拔的背影,听着他那掷地有声的话语,只觉得浑身的血液,都随之沸腾了起来。

她终于明白了。

刘建国要做的,早已不是简简单单的生意。

他要做的,是借助这个时代变革的东风,亲手掀起一场席卷全城的英语狂潮!

刘建国那句极具煽动性的口号,如同一点火星,瞬间点燃了整个四九城积蓄已久的、对知识和未来的渴望。

在高亚萍强大的人脉运作下,第二天,四九城几乎所有的主流报社,都在最显眼的位置,刊登了关于第一届“建国-亚萍杯”英语大赛的消息。

那“千元大奖”四个大字,被油墨印得又黑又大,充满了无穷的诱惑力,狠狠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眼球!

果然,如同刘建国所预料的那般,这篇报道一出,整个四九城都彻底炸了锅!

无数人拿着报纸,反复地确认着上面的每一个字,眼神里充满了不敢置信和狂热。

“一……一千块?!我没看错吧?说几句洋文,就能拿一千块?!”一个正在工厂食堂里吃饭的年轻工人,激动得手里的馒头都掉在了地上。一千块,那可是他不吃不喝,辛辛苦苦干上好几年才能攒下来的天文数字!

“这可是个扬名立万的好机会!”一个正在大学图书馆里看书的学子,也同样攥紧了拳头,眼神里闪烁着野心的光芒,“要是我能在这场大赛里拿个冠军,不光有奖金,这名声也打出去了!以后毕业分配,肯定是去外交部、经贸委那种最好的单位!”

一时间,无论是为了那笔足以改变命运的巨额奖金,还是为了那个能够一举成名、前途无量的宝贵机会,整个四九城的年轻人都为之疯狂了!

报名点设在了五家英语学习班的门口,从消息公布的那一刻起,那里就成了全城最热闹的地方。

前来报名的人,如同过江之鲫,将本就不宽敞的街道堵得是水泄不通。那场面,比当初抢购录像机时还要火爆十倍不止!

高亚萍一开始还想着不设门槛,全民参与。可看着那黑压压的人头,她也有些害怕了。为了控制场面,也为了让比赛显得更“正规”,她只能紧急增加了一条限制——报名者,必须持有有效的学生证件。

然而,即便是加上了这条限制,也丝毫没有浇灭人们的热情。

短短几天功夫,报名的人数,就突破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足足上万人!

那厚厚一沓报名表,堆在桌子上,比砖头还厚。负责登记的员工,每天都忙得焦头烂额,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如此巨大的规模,如此火爆的场面,终于也引起了官方的注意。

四九城的教育局,第一时间就注意到了这场由个体户掀起的、史无前例的民间教育活动。

局里的领导们对此是又惊又喜。喜的是,这种活动,无疑能极大地推动英语学习的普及,是好事。惊的是,这么大的规模,万一组织不好,出了什么乱子,那他们也得跟着担责任。

经过一番紧急商讨,教育局最终决定,派一名干部,专门负责督导此事。

这天下午,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穿着一身得体中山装的中年男人,便来到了高亚萍的服装店,也就是“建国-亚萍”公司的临时总部。

“你好,我是市教育局的,我姓钱。是你们这次英语大赛的负责人吗?”

钱科长说话的语气不卑不亢,但那双镜片后面的眼睛里,却透着一股审视的味道。

高亚萍心里一紧,知道这是官方来人了。她刚想开口,刘建国却从后院走了出来,他脸上挂着无比热情和谦卑的笑容,快步上前,伸出双手,紧紧地握住了钱科长的手。

“哎哟!钱科长!您可算是来了!我们可是盼星星盼月亮,就盼着您来给我们指导工作啊!”

刘建国这番话说得是情真意切,姿态也放得极低,让原本还端着几分架子的钱科长,心里也舒坦了不少。

“刘老板客气了。”

“不客气!不客气!”刘建国不由分说地拉着钱科长就往外走,“钱科长,您这第一次来,可不能就这么走了。我在北京饭店开了个包间,里面的菜做得地道,您赏个脸,咱们边吃边聊,您也好好给我们提提意见!”

盛情难却之下,钱科长最终还是跟着刘建国,坐上了那辆长江750。

北京饭店的豪华包间里,山珍海味摆了满满一桌。

刘建国频频举杯,将钱科长奉为上宾。他没有谈任何关于比赛的具体事宜,只是一个劲儿地表达着自己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崇敬,以及对钱科长这种辛勤园丁的敬佩。

他将这场比赛,完全定性为了一场“为四化建设培养人才”的公益活动,说得是天花乱坠,大义凛然。

一顿饭下来,钱科长被捧得是通体舒泰,喝得是面红耳赤,看刘建国的眼神,也从最初的审视,变成了欣赏。

饭局结束,刘建国又将一个沉甸甸的信封,悄悄地塞到了钱科长的公文包里。

“钱科长,这是我们公司,赞助给咱们教育局的一点‘助学基金’,不成敬意。您回去之后,看看局里哪个学校有困难,或者哪个孩子上不起学,就拿去帮衬一下。”

“面子”给足了,“里子”也塞得满满当当。

钱科长捏了捏那信封厚度,心里跟明镜似的。他看着眼前这个办事如此周到、如此“懂事”的刘建国,终于彻底放下了心。

他拍了拍刘建国的肩膀,脸上露出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笑容。

“刘老板,你这个活动,出发点是好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嘛。我们教育局,原则上是支持的。”

“你们呢,就放手去做,只要……别闹得太难看,注意一下社会影响,就行了。”

这句“别闹得太难看”,便是最大的尚方宝剑。

刘建国知道,这场英语大赛,最重要的一道关卡,他已经顺利通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