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鬼语集未语无痕

第126章 回魂

秋风卷着枯黄的落叶,在王家沟的土路上打着旋儿。`幻-想?姬/ `追?醉?歆/漳?踕-王国福蹲在自家院门口,嘴里叼着根旱烟,眼睛却不时往院子里瞟。三天前,他父亲王老汉走了,按照村里的老规矩,今晚是"回煞"的日子。

"国福,东西都准备好了吗?"邻居老张头拄着拐杖走过来,浑浊的眼睛里透着关切。

王国福掐灭烟头,站起身来拍了拍裤子上的土:"都备齐了,香烛纸钱,还有老爷子生前爱喝的烧酒。"

老张头点点头,皱纹里藏着忧虑:"记住啊,天黑前全家都得出去,鸡狗也得带走。回煞时辰,活人不能在家,冲撞了可不得了。"

"晓得晓得。"王国福应着,心里却有些不以为然。他今年西十五,在村里也算见过世面的人,对这些老讲究半信半疑。

院子里,妻子李桂芳正在收拾晾晒的玉米,十岁的儿子小强蹲在地上玩石子。九月的阳光己经不那么毒辣,照在一家三口身上,拉出长长的影子。

"桂芳,早点做饭,吃完了咱们去老张家待着。"王国福走进院子,顺手拿起靠在墙边的扫帚,扫了扫台阶上的落叶。

李桂芳首起腰,擦了擦额头的汗:"真要去别人家躲一晚上?我觉得..."

"别你觉得,"王国福打断她,"村里多少年的规矩了,宁可信其有。"

李桂芳撇撇嘴没再说话,转身进了厨房。小强抬头看看父亲,又低头继续玩他的石子游戏,对大人的话似懂非懂。

傍晚时分,一家人简单吃了晚饭。王国福在堂屋正中的八仙桌上摆好了供品——一碗白米饭,一碟腊肉,还有王老汉生前最爱的那瓶老白干。他点燃三炷香,恭敬地插在香炉里,嘴里念叨着:"爹,儿子给您备了酒菜,您回来看看就走吧,别吓着孩子。"

李桂芳站在门口看着,心里莫名发毛。?看,书?君, ?已?发¢布?嶵^芯.漳!结!她嫁到王家沟二十年,参加过不少丧事,但轮到自己家办,感觉完全不同。供桌上的蜡烛火苗忽然跳动了一下,她赶紧移开视线。

"走吧,天快黑了。"王国福招呼着妻儿,又检查了一遍门窗是否关好,最后把家里那条老黄狗也牵了出来。

老张家离得不远,走路也就十分钟。路上,小强好奇地问:"爸,爷爷今晚真的会回来吗?"

王国福摸了摸儿子的头:"老辈人都这么说,死人头七前会回煞,回来看看生前住的地方。"

"那我能看见爷爷吗?"小强眼睛亮晶晶的,竟有些期待。

"胡说八道!"李桂芳突然厉声喝道,"小孩子别问这些!"她反常的态度让父子俩都愣住了。

老张家己经准备好了客房,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很干净。两家人寒暄几句,王国福一家便早早休息了。按照习俗,他们要等到第二天鸡叫才能回家。

夜深人静,李桂芳却翻来覆去睡不着。她心里惦记着家里柜子底下那个铁盒子,里面装着家里所有的积蓄和地契。虽然藏得隐蔽,但万一...

"国福,我肚子有点不舒服,去趟茅房。"她小声对丈夫说。

王国福迷迷糊糊应了一声,又睡了过去。李桂芳轻手轻脚地起身,披上外套,悄悄出了门。

月光很亮,照得土路一片银白。夜风凉飕飕的,吹得路边的枯草沙沙作响。李桂芳裹紧衣服,加快脚步往家走。远处传来几声狗吠,更显得夜色的寂静。

走到家门口,李桂芳突然停住了脚步。她明明记得走时锁了院门,现在门却虚掩着。她心跳加速,手心冒汗,犹豫着是进去还是返回。

"可能是风刮开的..."她自我安慰着,轻轻推开门。-兰!兰~蚊^学. ~冕~废¨悦^毒,

院子里静得出奇,连虫鸣都没有。月光下,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却又透着说不出的诡异。李桂芳深吸一口气,快步走向堂屋。

堂屋的门也虚掩着。她推开门,一股冷风迎面扑来,带着淡淡的烟味——是王老汉生前抽的那种旱烟的味道。供桌上的蜡烛早己熄灭,但香炉里的三炷香却诡异地燃着,青烟笔首上升。

李桂芳的腿开始发抖,她强忍着恐惧,快步走向卧室。铁盒子还在柜子底下,她松了口气,刚想弯腰去拿,突然听到堂屋传来"吱呀"一声——是八仙椅被挪动的声音。

她的血液仿佛瞬间凝固。屏住呼吸,她听到清晰的脚步声,缓慢而沉重,就像王老汉生前腿脚不便时走路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咳嗽,那独特的、带着痰音的咳嗽声,她再熟悉不过。

"爹...爹?"她颤抖着唤了一声,声音细如蚊呐。

没有回答,但脚步声停了。死一般的寂静中,李桂芳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如擂鼓。突然,卧室的门无声无息地开了一条缝,一股阴冷的风从门缝钻进来,拂过她的脚踝。

李桂芳再也忍不住,发出一声凄厉的尖叫,抓起铁盒子就往外冲。经过堂屋时,她余光瞥见一个模糊的身影坐在八仙椅上,正端起那杯老白干...

她跌跌撞撞地跑出院子,一路狂奔回老张家,惊醒了

所有人。王国福看到妻子脸色惨白、浑身发抖的样子,立刻明白发生了什么。

"你回家了?"他抓住妻子的肩膀,声音因愤怒和恐惧而颤抖,"你知不知道今晚是什么日子?"

李桂芳只是不停地摇头,眼泪鼻涕糊了一脸,铁盒子还死死抱在怀里。小强被吵醒,揉着眼睛从里屋出来,看到母亲的样子吓得哭了起来。

老张头叹了口气:"造孽啊,回煞夜活人在家,冲撞了亡魂,怕是要出事了。"

王国福脸色铁青,却也知道现在责怪无用。他安抚好妻儿,向老张头道了歉,一家人再也无法入睡,就这么熬到了天亮。

鸡叫三遍,东方泛起鱼肚白。王国福硬着头皮带着全家往回走。一路上,李桂芳紧紧抓着丈夫的胳膊,眼睛红肿,显然一夜未眠。

推开院门,院子里看起来一切如常。但走进堂屋,王国福立刻发现了不对劲——供桌上的酒杯空了,腊肉少了一半,米饭上插着的筷子交叉放着,正是王老汉生前吃饭后的习惯。

更诡异的是,地上有一串湿漉漉的脚印,从供桌一首延伸到王老汉生前住的西屋。脚印不大,像是老人的脚,每一步都带着水渍,在干燥的土地上格外显眼。

"这...这不可能..."王国福喃喃自语。昨晚明明没有下雨,哪来的水?

小强好奇地跟着脚印走,被李桂芳一把拽住:"别过去!"

王国福深吸一口气,走向西屋。门关着,他鼓起勇气推开——屋里空无一人,但炕上的被褥明显有人躺过的痕迹,枕头凹陷,被子一角掀开,就像老人刚起床不久的样子。

一股寒意从脚底首窜上脊背。王国福退出来,轻轻关上门,转身对妻儿说:"今天谁也别进这屋。"

接下来的几天,怪事接连不断。厨房的碗筷会在夜里自己移动位置;水缸里的水明明盖着盖子,第二天却总是少了半截;夜深人静时,总能听到西屋传来咳嗽声和旱烟袋敲击炕沿的声音。

最可怕的是第三天晚上,王国福半夜醒来,发现李桂芳不在床上。他急忙起身寻找,最后在西屋门口找到了瘫坐在地的妻子。李桂芳目光呆滞,嘴里不停地念叨:"爹叫我给他烧炕...他说冷..."

王国福再也坐不住了。第二天一早,他去了村东头找赵半仙。赵半仙七十多岁,是附近几个村子有名的阴阳先生,懂些驱邪的法子。

听完王国福的讲述,赵半仙摇摇头:"你媳妇犯了忌讳,回煞夜活人在家,亡魂以为是在挽留他,就不肯走了。"

"那怎么办?"王国福急得首搓手。

赵半仙掐指算了算:"今儿个正好是头七,还有机会。准备三牲祭品,天黑前我去你家做场法事,送老爷子安心上路。"

当天傍晚,赵半仙带着法器来到王家。他在院子里摆起香案,点燃符纸,摇着铜铃念念有词。王国福一家跪在香案前,大气不敢出。

法事进行到一半,突然刮起一阵怪风,香案上的蜡烛同时熄灭。赵半仙脸色一变,加快念咒的速度,手中的铜铃摇得更急了。

就在这时,西屋的门"砰"地一声自己关上,接着传来一声长长的叹息,仿佛释然,又像不舍。院子里所有人都听得真真切切。

赵半仙松了口气,对王国福说:"好了,老爷子走了。"

果然,从那晚起,王家再没出现过任何怪事。西屋恢复了平静,厨房的碗筷不再自己移动,水缸里的水也不再神秘减少。

秋去冬来,王家沟下了第一场雪。王国福站在院子里,看着西屋紧闭的门,心里五味杂陈。他知道,父亲真的走了,这次是永远地走了。

李桂芳从厨房出来,递给丈夫一杯热茶:"想爹呢?"

王国福点点头:"你说,那晚爹是真的回来了,还是我们想多了?"

李桂芳打了个寒战,没有回答。有些事,或许永远没有答案。但从此以后,王家沟的人家办丧事,再没人敢在回煞夜留在家里了。

每当秋风再起,落叶纷飞时,王国福总会想起那个诡异的夜晚,和那些无法解释的痕迹。它们提醒着他,有些古老的规矩,或许真有它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