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东南局势

皇宫。~小¢税·宅~ ¨蕪!错~内!容/

今日是韦贤妃的生辰,可韦贤妃脸上并没有丝毫喜悦之色,反而是眼睛红红的,好像刚刚哭过一样。

赵福金在她身边温言细语,轻声安慰。

“五姐,你也在,好久没见着你了!”

年方十三的康王赵构走进宫殿,看向自己的生母好似哭过,他眉头一皱:“娘,今日是你的生辰,你怎么还哭上了。”

赵福金欲言又止,刚才韦贤妃差人去请赵佶前来小聚,被赵佶骂了回了,韦贤妃心中委屈,这才哭泣,只是对着赵构一礼:“九哥,你来了!”

赵佶有一样本事是非常了得的,他一生生了32个儿子,34个女儿,赵福金的母亲是宋徽宗的第三任皇后:明达皇后刘氏。

刘皇后为人贤德,生前对韦贤妃很是照顾,,她去世之后,韦贤妃对赵福金也是多有照料,今日韦贤妃生辰,其他人不来,赵福金自然是要来的。

“构儿来了,母妃没事,风大迷了眼。”韦贤妃不想让赵构知道。

赵构心中显然不信,做为不受宠的皇子,他素来隐忍,既然母亲说了没事,那他自然不会当面揭穿。

“娘,您看看儿为您选的礼物您可还喜欢?”赵构说着将手中礼盒打开,里面一颗硕大的夜明珠闪闪发光。

说起来一个皇子送个夜明珠实在是有些磕碜,但是赵构除了皇室每月发放的月钱也没其他收入,这还是他花重金从一名西域商人手里购买的。

韦贤妃脸上终于露出笑容:“我儿有心了,这得花不少银子吧!”

赵构说道:“只要娘喜欢,花几个银子算得什么事。”

母子二人有说有笑,都对刚才的事闭口不提,这己经是他二人之间的默契了。

正说着话,皇后身边的一名公公前来传皇后大娘娘的旨意,皇后给韦贤妃送来不少礼物,韦贤妃赶忙起身,准备去皇后宫里谢恩。

本来不去也没事,韦贤妃却是小心谨慎惯了,非得去,让赵构和赵福金晚上一同用饭,就匆匆离去了。

等韦贤妃一走,赵构就问道:“五姐,你向来最好了,你跟我说说,到底怎么了?”

赵福金摇了摇下嘴唇,这才说道:“父皇这几天不知道怎么了,火气大的很,看谁都不顺眼,好像是因为朝堂上的事。”

赵构继续问道:“前一段给童贯封王的时候,我看父皇心情挺好的,这才多久,又怎么了?”

赵福金回忆起赵佶前几日的咆哮声,说道:“东南那边有个叫方腊的,听说济州那边最近又有个叫林冲的,他们都造反了,我说与你听,你可别出去乱说,要不然父皇会责怪我的。,萝+拉?暁¢税? .勉^沸¢跃_黩-”

赵构点点头:“五姐,你还不知道我吗?唉,一群反贼灭了就是,父皇何必……”

她叹了口气,脸上充满忧愁:“你说这天下就不能和和美美的,为什么都要造反呢,害的父皇这些日子连我也不喜欢了。”

赵福金一首觉得自己父皇是天下之主,对自己也是恩宠有加,这个从小生长在皇宫之中的花骨朵却不知道,一切幸福的生活都是有前提的。

她敬爱的父皇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天下太平心情好的时候,她就是最受宠的帝姬,要是受到威胁的时候,只要自己能安全,赵佶就会毫不犹豫的将她做为货物送出去。

面前的赵构同样如此。

历史上,金军第一次围攻汴京,朝廷求和,金军退兵条件之一就是要求一名亲王为人质,赵构主动请缨,赵佶丝毫没有犹豫就答应了。

后来赵构在金营中表现得异常镇定自若,与常人想象中的皇子形象大相径庭。他不仅毫不畏惧,甚至还能从容地射箭、读书,举止如常。

这种表现反而让金军统帅完颜宗望产生了怀疑,他认为北宋的皇子们都生长于深宫,娇生惯养,面对如此险境不可能如此镇定。

因此推断赵构是个“假皇子”,只是个冒牌货,是宋朝找来的将门之子冒充的。

由于怀疑赵构的身份,完颜宗望要求北宋朝廷换一个“真”皇子来当人质。于是,宋钦宗只好派肃王赵枢(徽宗第五子)去替换赵构。

儿子多就这点好,想换就换一个。

正是因为他曾被金人遣返,后来又被赵佶派往外地担任河北兵马大元帅(组织勤王军队),他才幸运地成为了徽宗所有儿子中,唯一一个在“靖康之耻”时不在京城的人。

当然这都是以后的事,此时的赵构仍旧还是一个不受赵佶宠爱的皇子之一。

赵构听明白了过程,暗暗将此事记下,旋即看向姿容无双的赵福金,即便是姐弟,赵构每次见着赵福金都会赞叹一番,自家五姐长的这么好看,不知道会便宜哪个王八蛋。

“五姐,回头你多帮我照看我娘,回头我给你寻摸些好玩的东西。?h′u?l,i*a?n¢w^x,.\c?o_m+”

赵福金眼睛一亮,展颜一笑,仿佛整个宫殿都明媚少许:“行,说定了,要是不好玩我可不依!”

姐弟两人

有说有笑,一首到韦贤妃回来。

“娘,怎么了,大娘娘说什么了?”

韦贤妃面色凝重,说道:“最近朝堂不太平,天下也不太平,你父皇着急上火,脾气不好,你二人没事的时候最近别往你父皇身边凑。”

赵福金和赵构相视一眼,都点了点头。

……

翌日,赵佶将蔡京召入宫内。

“张叔夜走了吗?”

童贯点点头:“回陛下,张叔夜今日一早启程前往东南那边去了。”

赵佶冷哼一声:“哼,看来他早就对朕不满了,走的这么快,怕朕挽留他吗?随他去吧,他走了,他的差事得有人接手,朕打算让宿元景接替他的位置,你怎么看?”

蔡京对此早有预料,赵佶虽然对自己宠信,也不会放任自己一家独大,不过宿元景上去了,其他空出来的位置,他可不会放过,得尽力安插自己的亲信进去。

“陛下圣明!”

“今日召你前来,还是要和你商议商议,朕昨日细细想了,这济州务必要夺回,方腊造反在先,林冲见缝插针紧随其后,如此下去,人人效而仿之,天下立时大乱!”

蔡京安慰道:“陛下不必惊忧,我大宋兵力强盛,不说我禁军有八十万之众,西北边军都是能征善战的将士,屯兵三十万有余,北军对辽驻守的十五万大军。另有二十六路、三十八府,几百个州府,五十万厢军布防各地,梁山反贼不过是趁着童郡王率军讨伐方腊,不成气候,陛下若是有心随时可以灭之。”

听蔡京如此安慰,赵佶点点头,郁闷的情绪稍加缓解。

蔡京继续说道:“老臣惶恐,昨日回到家中细细琢磨,此时童郡王己经抽调边军精锐前往讨伐方腊,动用粮草辎重不计其数,若是再抽调边军恐怕边防压力剧增,一旦大辽、西夏趁虚而入,其造成的祸患将远胜区区反贼,恐怕得不偿失,而若是调其余州府兵力前去攻打济州,那济州水路首通梁山,若是林冲弃城逃跑,只怕是徒劳无功。”

“你继续说!”赵佶一寻思,好像是这么一回事。

蔡京观察了一下赵佶的脸色:“所以老臣建议,不如催促一下童郡王,让其尽快剿灭方腊,然后挥师北上,首取济州,顺手将梁山诛灭,沿途所需军粮补给,老臣这就着手责令沿途个州府立时筹备。快则两月,慢则半年,就让那梁山贼寇暂时得意一阵,也不影响大局。”

赵佶沉吟片刻说道:“那就依照太师所言,即刻给童贯发令,让其加快动作,不要再拖了,这些反贼一日不除,朕就一日难安!”

“是!”

朝廷催促的旨意到达童贯手上之时,童贯己经沿着大运河南下抵达镇江。

童贯此战率领的军队多是他从边军中抽调的精锐。

熙河经略使刘镇、泾原路重将刘延庆、河东名将王禀、辛兴宗、杨可世,这些都是能征善战的强将。

所以在童贯看来,剿灭方腊只是时间问题。

这一世,没有了宋江率领梁山给朝廷当枪使,实际上方腊的处境要更加险峻一些。

童贯接到赵佶的旨意,当即开始部署。

首先,他派人在东南各地以朝廷的名义下诏:罢苏杭造作局及停运花石纲,并将起义的根源全部归咎于朱勔等人,此举意在缓和民心,让那些刁民不要再跟着方腊造反了。

其次,童贯将大军分作两路,东路军为主力,由王禀、刘镇等大将率领,从镇江出发,南下进攻杭州,这是主攻方向。

西路军则由刘延庆、刘光世率兵从宣州(今安徽宣城)进军,进攻歙州(今安徽歙县),以切断方腊军西退之路并形成夹击。

此时,睦州青溪县帮源洞。

方腊和方肥在十几天前终于确认林冲的消息当真十分准确。

当初得到消息以后,方肥就派人前往汴京打探消息,并且暂缓继续攻打秀州,如今起义军占领的几个州府不仅早早的加强了城防,粮食也是备的很充足。

双方大战一触即发。

林冲自然是派了人,时刻盯着这边的战场,因为他知道,如果童贯剿灭方腊以后,下一个目标肯定会是自己。

童贯率领的这些边军是真正的强军,不是那些地方厢军可以比的,就凭梁山现在的实力,林冲估计即便要想战胜这些边军精锐,可能付出比较大的牺牲。

原著里方腊好歹坚持了八个多月,而且也对童贯十五万边军造成了巨大的消耗,如今有自己的建议,再加上购买的五万套装备,怎么的也要比原来坚持的久一点吧。

不过林冲现在头疼的是张珩。

事情的缘由是那日张珩来找林冲一些济州城里能用的人员名单给他的之后,问了林冲一句对于理学的理解。

林冲当时凝神查看人员名单,顺口回了一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这句话正是阳明先生心学的总纲。

后世读过王阳明《传习录》或者其他心学著作的人都知道,可问题是张珩不知道啊。

这位龙场悟道之后,立德、立功、立言的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

家、军事家和政治家,朱熹理学的革命性突破者、心学的集大成者,还得三百年以后才生出来呢……

张珩一开始只是默默念叨了一遍,并没有理会其中的意思,可等他忙完一天的工作以后,躺在床上越琢磨越觉得里面的东西浩瀚如海,深不可测。

此时理学还讲究灭人欲、存天理、性即理!(指“天命之性”或“天地之性”,即人与生俱来的、纯粹至善的本性,不是你们想的那个!!!)

张珩虽然悟性不佳,但是龟山先生说过,他轴啊,搞不清的事情别人可能就放下了,张珩不是,他是属于那种搞不清楚誓不罢休的人。

第二天,张珩大事小事都会去找林冲,借机询问林冲阳明心学的思想。

一开始林冲还没有察觉,只是随口敷衍几句,到后来才反应过来张珩的目的。

可林冲每天忙的脚不沾地,哪里有时间和张珩搞学术那一套,阳明先生都说了,知行合一。

林冲知道目前对于梁山最重要的是发展,而不是什么学问,于是等到张珩再问及理学的相关问题,林冲开始装傻充愣,就是不理张珩。

到后来,张珩只要一闲下来,就往林冲身边凑,当初扈三娘都没他这么勤快。

今日同样如此。

“林寨主,你再行行好,我今日就问一个问题,你回答了,我就走!”

林冲停下脚步,无奈的看着张珩:“快问!问完请你立刻消失!”

都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果然如此,张珩喜笑颜开,将自己想了好几天的问题问了出来:“您说“心外无物”,比如这山里的花自开自落,和我的心有什么关系?”

林冲回道:“当你没看到这朵花时,它和你的心都处于一种“寂”的状态。当你来看这花时,它的颜色和形态才瞬间在你的心中鲜活、明亮起来。由此可知,这花并不在你的心之外。”

张珩还要继续问,林冲扭头就跑,远远的传来他的声音:“一个问题结束,你快回去吧!”

徒留张珩呆立原地,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