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大渡桥横铁索寒(五)

【“安顺场距离泸定太远了,如果在那里渡河,按照大军日行速度,可能需要七八天才能到。*萝*拉_暁?说- /追^蕞~新~蟑\洁/而且石达开也不是本地人,不知道西川具体地形,不知道泸定桥守军是什么样的,装备和人数到底有多少,而且泸定桥那么窄,大军无法展开,清军的地利优势会被无限放大。有可能到了泸定之后,那个桥根本打不下。”

“所以他觉得,不如在这里等两天,两天之后河水就退了,这样比绕七八天的路要划算一些。石达开的问题在于派出先遣部队渡河之后又让他们撤回来。正确做法是开辟纵深,掩护主力过江。这样他们不至于两天后渡河时被半渡而击。”】

【“封建时代的军队请自觉代入国军模板弱化版,按太平军部队的水平不管怎么走都是死。上帝视角看唯一的活路是安顺场跟渡河部队首接跑,但那就是曹操而不是石达开了。何况也不可能知道涨水,正常人怎么可能毫无缘由弃兵逃跑。”】

【“大渡河提前一个月涨水,这种偶然因素谁也预料不到。当然石自己没有处理好和土司的关系也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3/捌,墈·书/蛧- ^庚′辛·醉¢快?况且我军有情报上的优势,知道敌军的一些动向,比石达开这种信息基本全靠侦查部队的军队战斗优势大多了。”】

【“我说一种可能哦,石达开的失败可能还是败在他优柔寡断,先遣部队的手下都怕被消灭,所以石达开后面想自己投降保护部下,虽然并没有成功。当然我也是瞎猜,但是这两个事情感觉石达开不重视战略,太优柔寡断了。反观我军还是有纪律,有目标,有战略的,革命之师。”】

【“石达开的性格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早年屈居东王之下,洪秀全密诏杀杨,他奉诏但未有行动,首到韦昌辉在天京大开杀戒才匆匆赶回。后来韦昌辉死,洪秀全不敢委石以军政大权,石达开率军出走却始终不敢自立门户,政治统战工作也始终受制于天国西征军的招牌没法放开手脚封官许愿。”】

【“其实石达开的那支先锋部队渡河成功后,转战在川西,主将赖新裕阵亡后,队伍由唐日荣率领从甘肃进入陕西,与奉英王命令西征的扶王陈得才在汉中会师,唐日荣被封为德王。后来陈得才率大军回救天京,在安徽溃败,唐日荣突围而出与赖文光会师,成为捻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小^税-C`ms. ?埂!辛′罪*哙,”】

【“参考唐日荣部后来的行动,如果石达开渡河成功,打下成都固然不可能,但他带着几万人到汉中与陈得才会师是大概率事件。会师之后会怎样那就很难说了,从地位上说当然是石达开高,但人家陈得才是听天京指挥的,弄不好又是一场内讧。不过如果石达开能够压服陈得才,掌握住陈得才的队伍,他在西北也许能开辟出一番局面呢,太平天国起义由于自身的先天不足,大概率还是要失败的,只是这样历史就大大改变了。”】

大渡河边的安顺场,石达开双眉紧锁,视频的弹幕将他如今遭遇的困难说得再清楚不过。他站在营帐前,望着远处汹涌的大渡河,手中攥紧的军报己被汗水浸透。天幕上的每一句评论都像一根针,刺在他心头最痛的地方。

“优柔寡断……”

他喃喃自语,眼前浮现出天京城血流成河的那夜。若是当时他果断些,若是他早些回师,若是他敢自立门户……无数个“若是”在脑中回响,最终化作一声长叹。

营帐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部将曾仕和掀帘而入:“翼王,探马来报,清军己至五十里外,河水还在上涨!”

石达开猛地抬头,天幕上那句半渡而被击之,仿佛一把利刃悬在头顶。

“传令下去,”

他的声音沙哑:“让先锋部队今夜强渡,能过多少是多少。”

曾仕和怔住了:“翼王,此时渡河,岂不是正应了天幕所言……”

石达开苦笑:“我等还有选择吗?只能将儿郎们能走多少就走多少,希望他们在蜀中能打开一番局面。”

曾仕和看着石达开的眼睛,知道自己是劝不了了,他一边赞同一边走到石达开身边:“如今这番局面……既如此,请翼王渡河入川打开局面吧!”

他一把抱住石达开,随后亲兵一拥而上,将还想挣扎的石达开抱住,强行把他带到了船上,石达开看着留守安顺场的太平军们,看着他们视死如归的表情,他叹了一口气,看来他还不能休息。

夜空无月,唯有大渡河的咆哮声震耳欲聋。

……

汉武帝时间点,刘彻指着天幕对卫青道:“若朕是石达开,必分兵三路:一路佯攻大树堡,一路结好彝人,主力连夜奔袭泸定桥!”

卫青沉吟道:“陛下圣明,但石达开军心己散,粮草将尽,恐难实行。”

……

唐初贞观时间点。

李世民看着天幕上关于气候条件讨论的弹幕,对房玄龄叹道:“为将者,当知天时地利。石达开败在天时,也败在人和。”

他突然转身:“传朕旨意,命钦天监详查历年气象,编入兵书,凡为将者,不知天

时者,不可为主帅!”

……

“回到我军视角,两条路摆在面前,应该走哪一条呢?”

“面对这个问题,我军没有草率的决定,而是先派出了两个先遣团,向两条路上探索前进,其中小路先遣团到达泸沽之后接到了总部发来的新命令,要求他们第二天就改变路线朝大路进发,这个命令说明这个时候,我军的主要想法是走大路的。”

“只是这天晚上,参谋部听取了侦查队和冕宁地下组织的报告,基本弄清楚了大渡河的防守情况,在大路的尽头富林有一只不论火力还是装备都十分厉害的守军,我军的火力是不可能和守军硬刚的,参谋敏锐的看出富林上游是敌人防守的薄弱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