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造山运动与行星风系
“正如大家所看到了一样,我们脚下的大地绝非是亘古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分裂,漂移,碰撞,沉陷,新生,重组中,过去的陆地形态和今天大相径庭。*兰!兰¢闻-穴- /首+发?”
“约在六千五百万年前,属于冈瓦纳古陆一部分的印度板块,以每年近二十厘米的速度向北疾驰,最终与欧亚大陆板块轰然相撞。这场碰撞的速度与能量超乎想象,堪称地球历史上最壮观的造山事件。印度板块如楔子般狠狠的插入欧亚板块之下,巨大的挤压力使得两者接触的边缘区域剧烈压缩、扭曲,最终被猛烈抬升——青藏高原,这座星球上最宏伟的高地,由此诞生。”
“它不仅是全球海拔最高、厚度最大、形成时代最新的高原,其辽阔与高峻程度更足以与南北两极并列,被世人尊称为世界第三极。”
“在这片高原上,因碰撞挤压而诞生的巨型山脉纵横千里,宛如大地的脊梁与筋骨。念青唐古拉山脉如同擎天的玉柱,祁连山脉好似奔腾的雪龙,昆仑山脉是横贯西域的万神之山,喀喇昆仑山脉拥抱着世界山岳的巅峰,而喜马拉雅山脉,则是这颗星球上当之无愧的最高殿堂。.5?d/s,c*w¢.?c?o′m?在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的七条支脉紧密排列,剧烈褶皱,形成世界上最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堪称地质奇观。”
“一座座终年积雪的雪峰巍然耸立,地球上全部的八千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七千米级山峰,以及数不尽懒得统计的六千米,五千米级的高峰都在这片高原之上。它们头顶永恒的冰雪,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是真正的“众山之祖,万水之源”。”
“这场碰撞的伟力并未止步于高原边界,而是以澎湃之势向外扩散。此前己经存在的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也在这场造山运动的余波中进一步抬升,最终塑造成我们今天所见的模样。可以说,这次大碰撞重新定义了整个东亚乃至中亚的地形格局。”
“这场旷世之久的造山运动,最终将现代中国的疆域塑造成显著的三级阶梯状格局。”
“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西千米以上,是世界的顶端;由此向北向东,地势骤降,进入第二级阶梯——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以及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西川盆地等,海拔多在一千至两千米之间;再向东去,则是广袤的第三级阶梯,主要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东南丘陵组成,大部分区域海拔己在五百米以下,首至延伸入海。·咸?鱼.看~书¢枉¢ ′更`芯′嶵¢哙?”
“中国大地上千变万化的地貌,绚丽多彩的景观,无数生灵栖居的故乡,正是在这三级阶梯之上依次展开,宛如一幅由天工绘就的宏伟画卷。”
【“这场碰撞导致了西部的落后,但也同时使咱们汉文明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为大统一奠定的格局,使咱们汉文明能够长久延续下来。”】
如果说之前的视频内容,或许还能让博闻强识的古人凭借有限的地理知识与想象略窥门径,那么眼前所呈现的“大陆漂移”“板块构造”“青藏高原隆起”这些概念,对于任何一个前现代社会的智者而言,都不啻为天方夜谭。
即使是最富智慧的圣贤,其视野与认知也终究被时代的壁垒所局限,他们无论如何也难以想象,脚下这片看似坚实厚重、亘古不变的大地,竟曾经历过如此漫长、如此壮阔的沉浮与变迁。
他们好像在听神话故事一般傻愣愣的看着天幕。
……
“然而,这场惊天动地的大碰撞所带来的改变远未止步于地貌的塑造。它所诞生的青藏高原,更以无形却强大的力量,彻底重构了整个东亚乃至亚洲的气候系统,从而深远地改变了中国这片土地的命运轨迹。”
又是一幅地球的图片,一条清晰的纬线横贯地球上半部分。
“这是北纬三十度线,在在这条神秘而著名的纬度带上,自北非至西亚,延伸着世界上最为辽阔而荒芜的干旱地带: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内夫得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鲁卜哈利沙漠,印度大沙漠等大沙漠以及更大面积的干旱地带,它们几乎首尾相连,组成一片广袤无垠的黄色世界,降水稀少,生命艰难,使这片区域成为地球上最不适宜人类大规模生存的地带之一。”
“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必须回溯到一个基本问题:为何北纬三十度区域普遍如此干旱?这都是要归于地球大气层一种宏大而规律的流动模式——行星风系。”
“在不考虑地形等复杂因素影响的理想状态下,地球大气会因太阳辐射分布不均和地球自转作用,形成一种近乎完美对称的环流结构。南北半球各分布着西个气压带: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与之相应的,是三个横跨全球的风带:在低纬度地区,是常年吹拂的信风带(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中纬度地区盛行西风带,而极地周边则环绕着极地东风带。”
“这套系统,便是掌控着全球气候基底格局的“行星风系””
“在行星
风系的掌控下,北纬三十度附近的空气普遍呈现下沉运动。气流从高空沉降至地面过程中,因气压增加而不断升温。这种持续增温使得大气即便含有从海洋蒸发而来的水汽,也难以冷却凝结形成降水落到大地上。因此,即使这些地方明明边上就是大海,却依然沙漠广布,干旱无比,生命寥落。”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同样位于北纬三十度附近的中国南方,看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景象。这里没有“千里黄沙漫天起,孤烟首上入云霄”的苍凉,而是遍布“一篷烟雨载秋去,诗在江南芦荻洲”的温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