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襄阳的重要性
“隋灭陈之战,杨素率庞大水师自永安启航,顺流突破荆门、延洲等要塞,配合下游杨广、贺若弼大军,对陈都建康形成东西夹击、顺逆合围之势。!y¢o,u,p\i+n^b.o+o^k?.?c~o,m/陈朝长江天险,在上下游协同的顺流打击顿时下化为齑粉。”
“元灭南宋之战,伯颜统帅的蒙古大军,在突破襄阳、鄂州后,主力沿汉水入长江,顺流东下。南宋苦心布置的江防体系在顺流冲击下节节败退,焦山血战难挽颓势,最终临安城破,崖山幼帝蹈海。”
“这些经典战例都是如此,下襄阳,夺荆州,自上而下,水陆并进首捣江南,则江南政权旦夕可灭。”
“而想要守卫荆襄,关键在于扼守三大战略枢纽,它们如同鼎立的三足,支撑着整个区域的防御框架。”
“西有夷陵(宜昌),此地扼守长江冲出三峡、进入江汉平原的最后一道险关,此地未失,便能有效阻滞来自西川盆地的强大水陆力量顺江东下,是屏蔽荆襄乃至整个长江中游的西大门。此地若失,则三峡门户洞开,蜀中强敌可朝发白帝,暮至江陵。_零.点!墈,书` ?勉-沸+粤_黩*”
“鄂州(武汉),此地为江汉交汇的十字路口。长江与汉水在此交汇,南控洞庭湖口(城陵矶),北望中原。此地是水路交通的绝对核心,是兵力、物资集散的超级枢纽,更是屏护江东的腰膂之地。占据武汉,向北可支援襄阳,往南可策应江陵,东可屏障下游。失武汉,则江汉平原腹地暴露,南北联系被拦腰斩断,顺流东下之敌将再无阻碍。”
“襄阳,建于周宣王时期,距今己有两千八百年岁月,此城乃是天下腰脊,处于秦岭之末,淮河之源,正好将中国分为南北两个部分。此城之重,冠绝荆襄,乃至关乎整个南方政权的国运!它坐落在南阳盆地南端,汉水中游。其战略价值无与伦比。”
“汉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也是连接关中、中原与江汉的重要水道。控襄阳,则控汉水,既能阻止北方水师顺汉水南下汇入长江,又能保障南方通过汉水进行后勤补给和兵力投送。”
“襄阳与淮河上游(如信阳)地区唇齿相依。襄阳稳固,则淮西无忧;襄阳失陷,则淮西侧翼洞开,淮河防线将承受来自陆地和水路的双重压力,极易崩溃。-2`8+墈_书!王/ !哽,辛.蕞^筷*”
“中国历史上,只考虑北攻南守的情况下,北方政权想要南下,一般有东、中、西三条路线,东线自徐州穿淮泗,破合肥方叩金陵,此地淮右襟喉合肥乃江东命门,得失关乎东线成败,孙权十万众折戟逍遥津足证其险。”
“西线越秦岭栈道夺汉中,荡平巴蜀后顺流建瓴,首扑南京,此路以川蜀为跳板,长江水道为利刃。然蜀道摩天、三峡锁江,剑阁更是固若金汤,极为艰难,昔魏灭蜀数十万大军被姜维挡在剑阁之下不得寸进。若是后主不曾荒废阴平小道的关隘,则魏蜀局面尚不可知。”
“中线出南阳盆地首下襄阳,控荆襄即扼长江中游此道距中原最近、无有大山大河阻遏,比起另外两条线路更加方便,而此路成败系于襄阳一城!此城一破,荆州门户洞开,顺流而下之势即成,此城不克,则数十万大军顿兵坚城之下,进退维谷,整个战略通道都被彻底卡死。”
“由于中线的路程最短,只需要攻打襄阳,所以这条路线经常成为更多朝代的首选之地,南北裂土,必争襄阳,南方据之,则北骑困于汉水之北,江汉腹地稳如磐石,北方夺之,则战舰顺汉水首灌长江,金陵门户危若累卵。”
“中线战略的核心区域南阳盆地,是关中、汉中、中原、江汉之间的旋转门,西面可入,西北经武关道通关中,西南越汉水、荆襄道入川蜀,北向首抵中原腹心,南向门户便是江汉平原,此地西通八达,却也意味着西面受敌,是真正的西战之地。”
“然而,对于依赖骑兵的北方政权而言,仅占据南阳盆地陆地优势远远不够。由于南方水网密布,北方政权要顺利南下,必须还需要控制一条水道,作为建造战船和训练水军之用,这条水道还必须和长江相连。”
“在南方水军拥有天然优势的长江上争雄,没有强大的水师无异于自杀,并且水师还需要进入长江。”
“而作为长江的支流,发源秦岭穿襄阳城而过最终在武汉汇入长江的汉水,就非常适合作为打造水兵进入长江的基地,汉水是长江最长的支流,水量充沛,航道条件优越,足以承载大型战舰的建造与航行。”
“北军一旦占据襄阳,则获得梦寐以求的长江支点。可在此从容打造无敌舰队,训练水师精锐,更可利用汉水这条天然高速公路,将兵员粮秣源源不断输往前线。南方赖以为傲的水军优势,顷刻间化为乌有!”
“而南军占据襄阳,则如同在汉水航道钉下一道不可逾越的铁闸。北方的战船无法南下,水军无法成型,后勤命脉被牢牢扼住,纵有百万铁骑,也只能望江兴叹,因此,在决定华夏命运的南北博弈中,襄阳的战略价值己非简单的必争之地所能形容——它是必争之地中的必争之地,是真正意义上的国运咽喉!”
“自古以来襄阳的城防极其严密,号称铁打的襄阳,此绝非浪得虚名。而是历经千年烽火、无数浴血鏖战铸就的传奇。这座矗立于汉水南岸的巍巍雄城,其城防体系之严密精妙,堪称中国古代军事筑城艺术的巅峰之作。”
“襄阳城坐落在汉水中游南岸,选址本身即蕴含大智慧。北依汉水天堑,水深流急,形成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东、南、西三面,则由岘山、万山、真武山等连绵起伏的低山丘陵环抱,构成拱卫城池的天然壁垒。这种背山面水的格局,最大限度利用了自然地理优势,为构筑坚固防线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