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试探
垂拱殿里,即使西角摆了冰鉴,也压不住那份燥意。′天^禧_晓?税*王+ ·已*发?布/最_欣,彰?結¨
沈瑜和王安石将那份几经删改的《方田均税条陈细则》呈到了御前。
条陈很厚,压在御案上。
赵祯看得极慢,手指在字句间缓缓移动,眉头时舒时紧。
过了许久,他才放下最后一页,长长吁了口气。
“条陈缜密,用心良苦。”赵祯开口道。
“朕准了。着三司,户部,会同你二人,选调干员,先在京东路(今山东一带)择一二县试行。切记,务求稳妥,勿使惊扰地方,徒生事端。”
特意强调了稳妥和勿惊扰。
沈瑜和王安石躬身领旨:“臣等遵旨。”
任务算是正式落定。
沈瑜决定试一次,试试这位官家的底线到底在哪里。
“官家,”沈瑜上前一步说道。
“方田均税,事关重大,牵涉甚广。仅靠臣与介甫,恐力有不逮,且易遭非议,谓臣等专权。臣斗胆,恳请官家再委派一二重臣,共担此责。”
赵祯抬了抬眼:“哦?沈卿属意何人?”
沈瑜吐出两个名字。
“臣以为,张山甫张大人,处事公允,威望素著,曹佾曹国舅,勋贵表率,深明大义。\二+捌`墈*书_蛧. ,埂!鑫/罪\全!若得此二位重臣襄助,一则彰显官家革新之决心,二则亦可平衡朝野视听,减少推行阻力。”
王安石侧头看向沈瑜,眼神惊疑不定。
张山甫?张家家族田产遍布!曹佾?那是皇后的亲弟弟,当朝国舅,曹家更是大宋顶尖的勋贵豪门,田庄无数,荫户成百上千!
让这两位去主持方田均税,清查隐田,重新定等?
这无异于让狼去守羊圈,让贼去抓小偷!怀瑾这是疯了?还是意有所指?
赵祯脸上的随和也终于维持不住了。
他抬起眼看向沈瑜。
那眼神里,有惊愕,有愠怒,更有被戳穿了心思的愤怒。
“沈卿!”
“此议不妥!张卿忙于你们的天香之事,岂能分身?曹国舅乃勋戚,重在表率,岂可轻涉这等繁琐庶务?新政伊始,千头万绪,用人贵精不贵多!你与介甫,皆朕信重之臣,放手去做便是!何须他人掣肘!”
一番话,义正辞严,滴水不漏。
理由冠冕堂皇,张山甫忙天香,曹佾身份尊贵不宜涉俗务。
核心意思却只有一个:不行!绝对不行!
沈瑜心中最后一点侥幸也熄灭了。?h′u?l,i*a?n¢w^x,.\c?o_m+
他低下头,掩去眼底那的了然。
果然如此。
赵祯根本不敢,也绝不愿意让真正掌握着庞大田产,代表着最强大既得利益集团的核心人物,参与到这场刮骨疗毒的行动中来。
所谓的革新决心,不过是层遮羞布。
官家要的,只是他和王安石这把还算锋利的刀,去割掉一些无关紧要的腐肉,或者去碰一碰那些相对边缘的势力。
这确实是这位以仁厚著称,实则深谙制衡之道的官家能做出来的事。
历史上那些试图在宋朝搞点改革的,哪个不是被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小聪明给坑死的?
他需要试探。
试探赵祯的决心到底有几分真?
试探这底线在哪里?
更重要的,试探当真正触及那些盘根错节的利益时,这位官家,肯不肯,敢不敢下狠手!
主意己定。
沈瑜立刻起身,拱手道:“官家,条陈所议,乃推行之骨架。然此二事,牵涉极广,非臣与介甫二人之力可竟全功。臣斗胆,举荐二人,襄助此务。”
“哦?何人?”赵祯抬眼问道。
“其一,乃张山甫。”
“张兄于汴京人情地理谙熟。由其主持近畿诸县丈量定等之事,定能事半功倍,且震慑宵小。”
“其二,臣举荐国舅爷,曹佾曹大人。”
“曹国舅?”沈瑜能察觉到赵祯的不悦。
“他乃勋戚,身份贵重,岂可轻涉此等繁琐庶务?况其于田亩赋税,并非专长。沈卿此荐,不妥。”
拒绝得干脆利落,毫无转圜余地。
沈瑜心中了然,面上却故作不解:“官家,正因曹国舅身份贵重,若其能率先垂范,支持丈量,厘清自家田产等则,则天下勋贵豪强,谁敢不从?此乃以点破面之良策啊!且国舅爷深明大义,为太子殿下计,为社稷长远计,必当....”
“够了!”赵祯打断沈瑜。
“沈瑜!朕让你与王安石主持新政,是看中你们的才具与担当!不是让你们去拉拢勋贵,搞什么平衡妥协!曹国舅自有其位份,不宜轻动!此事,休要再提!”
他似乎觉得自己语气过重,又放缓了些道。
“至于张山甫...他不是忙着天香吗?,暂不宜调动。丈量人选,你与王安石自行斟酌,从三司,户部及地
方干吏中遴选可靠,精干之人即可!记住,此乃为太子立基之业,务求稳妥!莫要...节外生枝!”
稳妥二字,他咬得格外重。
沈瑜心中最后的侥幸也熄灭了。
他躬身道:“臣...遵旨。是臣思虑不周,官家恕罪。”
赵祯看着沈瑜低下去的头,心中才舒服了一些:“罢了。条陈朕准了。你们放手去做吧。但有大事,随时禀报。退下吧。”
“臣告退。”沈瑜再拜,缓缓退出垂拱殿。
试探的结果,再清楚不过。
这位官家,是想要变,想要给太子铺路,但他更想要稳妥,更怕真正触怒那些根深蒂固的庞然大物。
他骨子里还是投鼠忌器,还是想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政治收益。
把曹佾这样的顶级勋贵排除在外,就是明明白白地画下了一条红线。
你们去动那些中小地主,地方豪强可以,但最顶层的那批人,碰不得。
赵祯的小聪明,在帝王术上或许算是翘楚,但在这种积重难返,需要刮骨疗毒的变革面前,这点小聪明,无异于杯水车薪,甚至可能成为掣肘的枷锁。
那这一下沈瑜心中便有了数,那就是偷偷改呗,这事儿朝堂上论肯定要被群起而攻之。
沈瑜丝毫不觉得赵祯会替他抗住朝堂上诸公的压力。
那就找几个县作为试点,慢慢来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