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苏联笑话永不过时
这婚礼请柬让沈瑜忙活了好几天才算完成,正在沈瑜百无聊赖接着画火器图之时,福伯便进来通报了。,q?i~s`h-e+n′p,a¢c!k^.-c¨o.m?
“公子,王通判来访,同行的还有两位官人。”
“啊?介甫兄来了?快请!” 沈瑜精神一振。王安石的请柬自然是有一份,只是没想到这么快就找上门来,还带了人。
片刻,王安石那瘦削身影便出现在书房门口,他身后跟着两位年纪相仿的文士。
“怀瑾,叨扰了。” 王安石拱手。
“介甫兄哪里话,快请进!” 沈瑜笑着迎上,目光看向他身后两人。
王安石侧身引荐:“这位是崇文院检讨,吕晦叔(吕公著,字晦叔)。”
一位面容方正的中年文士上前一步,拱手:“久仰沈状元大名,公著有礼。”
“这位是史馆检讨,韩持国(韩维,字持国)。” 另一位身材略高的文士也拱手道:“维幸会沈状元。”
吕公著?韩维?
加上王安石,还有没来的司马君实...
这不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嘉佑西友吗?
北宋中期改革派和保守派的中坚力量啊!
王安石这刺头把他们拉来见我?
这是要搞小团体思想碰撞会?看来介甫兄是真把我当同道中人了。
是来组队的?
“原来是吕检讨,韩检讨!久仰二位高才,瑜失敬,快请坐!”
沈瑜热情招呼,心中却警铃微作。`微?趣_小+税~ ?无`错?内+容?
这三位凑一起,话题绝对轻快不了。
分宾主落座,奉上清茶。
寒暄几句后,话题果然不出沈瑜所料,迅速滑向了国事。
王安石眉头紧锁,开门见山:“怀瑾,我此次进京,沿途所见,触目惊心!州县凋敝,民生多艰。然朝廷岁入,泰半耗于何处?兵!冗兵之弊,己如附骨之疽!”
吕公著颔首,语气沉凝:“介甫所言极是。禁军,厢军,乡兵,名目繁多,员额膨胀。朝廷岁费,十之七八养兵。然兵多而不精,将骄而卒惰,遇敌则溃,扰民则甚!此诚国家心腹大患。”
韩维也接口道:“更可虑者,兵籍混乱,空额,吃饷者不知凡几。层层盘剥,真正能战之兵几何?耗费巨万,养此无用之兵,无异于抱薪救火!”
书房内的气氛瞬间凝重起来。王安石目光灼灼地看向沈瑜:“怀瑾,你曾深入大理,亲历边事,更得官家信重。对此积弊,可有良策?”
来了来了!冗兵问题!大宋第一财政黑洞!
王安石你这哪是来叙旧,分明是来开改革研讨会的!还带着两位重量级评委...
上次在宫内自己敷衍了一下王安石,没想到这人这么记仇,追上门来要个说法。
宋朝讲究个防将不防兵,所以不在乎兵多不多。
因为毕竟是个没大一统的王朝,所以对兵力的需求很高。
要知道,唐时最多也就八十万的士兵,若是两朝都算鼎盛时期,唐的疆域面积是宋的西倍多。¢薪+完_夲!鉮?占+ ~首·发·
然而,庆历年间宋有一百多万的士兵...
为何如此呢,因为宋为了防将,用了一招兵无常帅,帅无常兵。
也就是更戍法,禁军每三年就要换一个地方驻扎,但是将领是不跟着士兵一起走的。
这是因为宋太祖赵匡胤经历了五代十国,深知将领为害之道,所以专门来用此法制约他们,让他们无法跟士兵产生太强的联系。
自然也就没有叛乱的风险。
但是宋历代君王又讲究一个秉持祖宗家法,根本没有变通一说。
如此一来,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如何打的了胜仗?
然后又采用了质量不行,数量来凑的方法,打不过,那就再招兵。
从而兵力是没少,不过战力也没涨就是了。
这也就是冗兵。
沈瑜放下茶盏,沉吟片刻。
他知道王安石等人都是务实的改革派,空谈道理无用。
脑中灵光一闪,想起后世那个著名的苏联笑话,稍加改编,或许能更形象地点破要害。
“良策不敢当。” 沈瑜笑了笑,“倒是想起一个听来的海外轶事,或可解疑,亦能稍窥此弊之根由。”
王安石三人微微一愣,没想到沈瑜在这严肃话题上突然要讲故事,但都露出倾听的神色。
“话说海外有一大国,其兵亦冗,耗费无度。其主忧心忡忡,召集重臣商议裁军。”
沈瑜慢悠悠地说。
“一位老成持重的将军进言:陛下,万不可裁! 主问:为何? 将军答:若裁撤百万之军,百万壮丁流散民间,无所事事,岂非动摇社稷? 主深以为然。”
吕公著和韩维微微皱眉,这理由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
沈瑜继续道:“主又问另一位以智谋著称的文臣。文臣沉吟道:陛下,将军之言差矣!非但不能裁,还应增兵!
主大惊:何以增兵? 文臣道:陛下请想,若再增兵百万,则百万壮丁入营伍,有饷可食,有纪可束,岂非天下太平?”
“噗.....” 韩维刚喝进嘴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强忍着咽了下去,脸憋得有点红。
吕公著也愕然,随即摇头苦笑。
“主闻之,亦觉有理,然心中更加烦闷。” 沈瑜摊手。
“此时,一位刚首不阿的御史出列,朗声道:陛下!将军与文臣,皆误国之言! 主忙问:卿有何高见? 御史正色道:臣以为,当裁军!非裁百万,亦非增百万,当裁去一半!”
沈瑜模仿着御史的腔调,一本正经地说:“裁去一半兵额,剩下的一半军饷翻倍!如此,兵精粮足,士气高昂,可堪一战!且裁撤之兵,见留者饷厚,必争相苦练,以求再入行伍,何愁兵源不精?’”
几秒钟后。
“哈哈哈!” 韩维第一个忍不住,放声大笑起来,笑得前仰后合,指着沈瑜。
“妙!妙啊!沈状元!此喻绝妙!裁一半,饷翻倍!哈哈,那将军和文臣,一个怕乱不让裁,一个怕乱反要增,皆是抱薪救火,畏首畏尾!”
“唯有这御史,看似激进,实则首指核心,非兵多之患,乃兵不精,饷不足,制不立之患!以精兵厚饷,反可解冗兵之害!高!实在是高!”
吕公著也抚掌大笑,满是叹服:“精彩!精彩绝伦!此海外轶事,看似荒诞,却将朝中议兵之种种畏葸,短视,利益牵扯,揭露得淋漓尽致!”
“将军恐裁军生乱,文臣或为保位,皆不敢动根本!唯有跳出窠臼,以精兵厚饷破局,方是正途!怀瑾此喻,振聋发聩!”
“好!好一个裁一半,饷翻倍!”王安石猛地一拍大腿,
“怀瑾此喻,如醍醐灌顶!冗兵之弊,根子在制度糜烂,在利益盘根错节!畏首畏尾,修修补补,终是扬汤止沸!唯有以雷霆手段,汰弱留强,厚其粮饷,严其军纪,方可锻造真正可战之兵,亦能从根本上减轻朝廷负担!此乃治本之策!”
他站起身,在书房内踱了两步,越想越兴奋。
“精兵之费,固高于冗兵,然其效百倍!省下豢养冗兵之糜费,足以养精兵而有余!且精兵在手,外可御敌,内可安邦,国威自振!妙!实在是妙!怀瑾,你这海外轶事,价值何止万金!”
他谦虚地摆摆手。
“三位过誉了。不过是一则笑谈,博君一笑罢了。具体如何施行,如何平衡各方,如何避免动荡,其中千头万绪,非一喻可解。还需诸公深思熟虑,徐徐图之。”
沈瑜看着眼前三位被一个苏联笑话点得如同打了鸡血般的大佬,心中暗笑。
看来冷幽默在任何时代都是打破僵局的好工具。
勃列日涅夫同志,感谢您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