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1 章 决定与查资料

袁军这时缓缓开口,语气平静却带着分量:“哥,我妈跟我说,厂里李厂长让他岳父去外交部那边找资料了。我妈还说,你想把设备卖到国外去——这其实就是个路子。真要是能大把挣外汇,到时候别说给叔叔阿姨换个舒适的地方,就算想让上面重新调查,都不是没可能。”

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上面动手查,跟咱们自己瞎折腾,那可是两码事。你说呢?”

杨卫国深深看了他们三人一眼,心里五味杂陈。

以前总听人说红二代如何如何,可此刻看来,人家的政治眼光和头脑,确实比自己清醒得多,这一点不得不服。

他叹了口气,脸上露出点释然的笑:“多谢哥几个点拨,我这脑子总算转过弯来了。行了,你们回去吧,我得去厂里了。”

“这就对了嘛。”叶红军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

“对了红军,”杨卫国忽然想起什么,“我媳妇那边,你给个地址呗?我想给她送点吃的用的,那边条件怕是不好,怕他们熬不住。”

“早给你准备好了。”

叶红军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递过来,“这是地址。村里书记姓李,叫李强,是我老战友,你直接找他就行,别单独去接触,免得惹麻烦,明白不?”

“明白。”杨卫国小心翼翼地把纸条揣进兜里,像揣着个滚烫的宝贝。

三人起身告辞,临出门时,袁军又道:“哥,要不把孩子送我那儿去?卫红现在没上班,让她帮忙带几天,你也能专心忙厂里的事。”

杨卫国想了想,摇了摇头:“再说吧,孩子们一时半刻也离不开家。”

送走三人,杨卫国坐在屋里,好好捋了捋思路。

叶红军他们说得对,沉溺于愤怒和报复没用,只有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才能掌握主动权。

“不行,得赶紧去厂里。”他站起身,心里那股劲又回来了,推着自行车就往外走。

其实张丽华早就收拾完碗筷,站在里屋门口看着他。见他要走,她快步迎上来,递过一个布包:“卫国哥,这是我刚烙的饼,你带厂里垫垫肚子。”

杨卫国接过布包,触手温热,心里微微一动,说了声“谢了”,便跨上自行车,迎着午后的阳光,往厂里赶去。

车轮碾过路面,发出规律的声响,像是在为他重新振作的脚步伴奏。

杨卫国捏着张丽华递来的布包,心里五味杂陈。

最难消受美人恩,他和张丽华这“婚姻”本就是形势所迫,若不是田丹以死相逼,他压根不会走这一步。

他使劲甩了甩头,把这些纷乱的念头抛到脑后——眼下最重要的是把厂里的事搞起来,让自己在上面能露个面,就像叶红军他们说的,只有自己立住了,才有可能帮到田丹一家人。

一进厂区,杨卫国没去车间找技术员。以前他总放手让老同志们折腾,自己乐得清闲,可现在心里有了方向,得主动琢磨琢磨。

他叫来了秘书小王——如今他是副厂长,配了个机灵的年轻人。

“小王,去帮我找一下这几年国内关于摩托车、汽车,还有农用机械的所有资料,越全越好。要是能找到国外的,那就更好了。”

“行,厂长,您稍等,我这就去档案室翻。”小王应声而去。

杨卫国坐在办公室里,给自己泡了杯浓茶,热气氤氲中,脑子渐渐清醒。

他仔细捋着思路:厂里的机械制造水平,在民用领域确实算得上全国数一数二,但跟国外比、跟顶尖的军工单位比,还是差着口气。尤其是车辆制造这块,他以前还真没深入了解过。

没多会儿,小王抱着两摞厚厚的资料进来,分门别类地放在桌上:“厂长,这摞是摩托车相关的,有上海的、济南的;那摞是汽车和农用机械的。国外的资料暂时没找到,档案室里几乎没有,我再去问问老技术员?”

“不用了,先看这些。”杨卫国摆摆手,拿起摩托车那摞资料翻了起来。

上海的幸福250,四冲程单缸发动机,从投产到现在快十年了,算是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型号,皮实耐用,但油耗不低。

济南的轻型15型,设计更轻便,可资料里提了句“消声器设计存在缺陷,噪音过大”,看来市场反馈不怎么样。

他一页页翻着,指尖划过那些密密麻麻的参数和图纸,心里渐渐有了数——国内的摩托车,大多还停留在单缸、小排量的阶段,技术上保守,创新不足。

“看来,咱们那台小汽油发动机,还真有搞头。”杨卫国喃喃自语。

张老他们研制的那台小巧汽油机,要是能解决震动和散热问题,未必不能在轻便摩托车领域闯出条路来。

他又拿起农用机械的资料,目光落在收割机那部分。

大型收割机的资料不少,可适合丘陵山地的小型机几乎是空白,偶尔有几篇报告,也都是“试验阶段”“性能不稳定”的字样。

杨卫国端起茶杯喝了口,茶味苦涩,却让他精神一振。

看来不管是摩托车还是小型农机,都有不小的突破空间。

只要能把这些技术啃下来,厂里的分量自然水涨船高。

他把资料往旁边一推,起身往车间走去——光看资料没用,还得跟老技术员们聊聊,把想法落到实处才行。

会议散后,杨卫国特意留住了沈老。

车间角落的工具箱上还堆着半盒零件,两人就着这点空隙站定,杨卫国递过去一支烟,笑着说:“沈老,您是厂里的老人,来得最早,有些掏心窝子的话,我还是习惯跟您说。”

沈老点上烟,抽了一口:“有话就说,别绕弯子,我这把老骨头经不起折腾。”

“还是为出口的事,”

杨卫国语气认真起来,“我琢磨着,咱们的东西要是能走出去,挣了外汇,就能买国外的先进设备回来。您想啊,有了好设备,加工精度能提一大截,研究起来也能少走弯路,这不就形成循环了?”

沈老捻着烟的手指顿了顿,眼里闪过一丝亮彩:“你这小子,倒是打得一手好算盘。”

他叹了口气,语气里带了点惭愧,“说起来,我确实得检讨。前阵子咱们新研制的车床试车成功,比国内同类产品精度高了两个丝,我就有点飘了,觉得够厉害了。经你这么一敲,才明白还差得远呢——跟国外的顶尖水平比,咱们这点进步,实在算不得什么。”

“您能这么想就太好了。”

杨卫国松了口气,“我不是说非要一下子赶超谁,可至少得比国内同类产品强出一截,才有底气往外走。咱们人工成本低,这是优势,要是质量再过硬点,打开市场未必没可能。”

沈老狠狠吸了口烟,把烟蒂摁在工具箱上碾灭:“行,你小子眼光比我长远。老头子我不跟你扯了,得赶紧回去改图纸,刚才被你这么一说,突然想到好几个能优化的地方。”

他挥挥手,“你滚蛋吧,别在这儿碍事。”

“哎,您忙着。”杨卫国笑着应道,看着沈老急匆匆往工作台走的背影,心里踏实了不少。

他摇了摇头,这老家伙,嘴上厉害,干活的劲头倒是一点没减。

转身也快步走向自己的办公室,还有一堆报表等着他处理——要让这“循环”转起来,光靠技术还不够,生产、销售、采购,哪一环都得跟上才行。

还得看李怀德怎么安排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