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3 章 各怀心思
他指着门口,声音里满是火气,“你知道随意带人冲击居民住宅的影响有多坏?街坊邻居怎么看?上面要是追查下来,我这厂长还干不干了?”
许大茂缩着脖子不敢吭声,心里却暗自松了口气——李怀德骂得越凶,反倒说明这事还有转圜的余地。
果然,李怀德喘了口气,冷冷道:“下一次再这么毛躁,你就给我滚出工人纠察队!”
“哎!谢谢厂长!谢谢厂长!”许大茂连忙点头哈腰,抄起桌上的热水壶给李怀德续满水,“您放心,下次我绝对调查清楚了再动手,保证不给您添麻烦!”
李怀德摆了摆手,不耐烦地驱赶:“去吧去吧。”
许大茂如蒙大赦,退出办公室时脚步都轻快了几分。
走到楼下,他脸上的谄媚瞬间褪去,换上一副阴狠的表情。
娄家没搜出东西算他们运气好,但四九城的资本家多的是,不差这一家。
他招手叫过两个最近刚投靠过来的亲信,这两人以前是街头混混,最擅长盯梢打探。
“你们去给我查个人,做布料,姓陈的那个。”
许大茂压低声音,“查清楚他有几个住址,以前的店铺在哪,家里有几口人。记住,别打草惊蛇,盯紧了就行。”
两人连忙应下,揣着任务匆匆离开。
许大茂望着他们的背影,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下一次,他必须捞点实在的,既能在李怀德面前邀功,又能趁机发笔财。
与此同时,红星轧钢厂的大门外,几辆绿色卡车正缓缓驶入。
杨卫国站在办公楼前的空地上,身后跟着赵建设和几个车间主任,神情严肃又带着几分期待。
李怀德自始至终没露面。他心里清楚,这些工程师是杨卫国力主接来的,自己此刻出现反倒尴尬,不如让杨卫国全权处理,成了功劳有他一份,败了也能推出去。
卡车停稳,车厢门被拉开,下来的除了七个穿着旧工装、面色憔悴的中年男人,还有几个妇女和孩子,一个个怯生生地攥着包袱,眼神里满是不安。
带队的战士走到杨卫国面前,立正敬礼:“杨副厂长,奉命将改造人员及家属安全送达。这是人员名单和档案,请您过目。”
杨卫国接过文件夹,指尖触到纸张时微微一顿。
名单上的名字他大多有印象——沈敬言,前机械部的总工程师;
周明远,留洋回来的材料专家;还有几个是当年鼎鼎有名的机床设计师。
这些人,哪一个不是能顶起半个工厂的技术骨干?
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和:“辛苦同志们了。家属按规定需参与辅助劳动改造,先和同志们一起去宿舍安置,稍后会有人安排具体分工。”
赵建设立刻上前一步:“宿舍在三楼,被褥都是现成的,按人头领。食堂那边正常开饭,到点去领就行,不用客气。”
家属们听到“参与劳动改造”,脸上并无意外,只是默默点头,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轻声道:“谢谢同志,我们懂规矩,该做的活儿绝不会偷懒。”
七个工程师更是神色平静,显然早已做好了准备。沈敬言往前站了站,声音沙哑:“杨副厂长,我们是来接受改造的,有什么任务尽管安排,绝不推脱。”
“改造期间,主要任务是配合厂里的技术攻关。”
杨卫国翻开档案,指着其中一页,“沈工,您当年主持设计的C620车床,我们厂现在还有三台,精度跟不上了;周工,您研究的高强度合金材料,正好能用上……”
他如数家珍地说着,七个工程师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握着拳头的手也慢慢松开。
尽管知道是来劳动改造,但能接触到熟悉的技术领域,终究是件让人心安的事。
杨卫国合上档案:“宿舍里备了绘图工具,晚上要是有想法,可以简单记录。有什么需要,直接找赵建设,按厂里规定流程走就行。”
沈敬言看着杨卫国,迟疑着点了点头:“我们……我们尽力。”
就在这时,赵建设突然凑过来,低声道:“卫国,刚接到电话,区革委会的人说要过来看看,已经在路上了。”
杨卫国心里咯噔一下——这时候来,是巧合,还是有人走漏了风声?
他看了眼身后的工程师和家属,沉声对赵建设说:“先安排他们去宿舍,我去门口等。”
赵建设点头应下,招呼着一行人往宿舍楼走去。
杨卫国站在厂门口,没等多久,区革委会的吉普车就碾着尘土停在了路边。下来三个穿着中山装的干部,为首的是区革委会的王主任,脸上没什么表情,一见面就直奔主题:“杨副主任,那些改造人员安置得怎么样了?”
“都安排好了,集中住在三楼宿舍,男女分间,刚让赵建设带他们过去。”
杨卫国侧身引路,语气平稳,“车间也分好了,按他们的专长分到了机修、锻造和绘图组,明早开始上工。”
王主任点点头,脚步没停:“家属呢?文件里说随迁的有老有小,总不能白吃闲饭。”
12岁以下的孩子统一安排在厂办托儿所,跟着其他工人子女一起。”
杨卫国跟在旁边,条理清晰地汇报,“12岁以上的青少年和妇女,按体力分配到后勤、缝纫组和车间辅助岗,跟工人一样记工分,月底按工分发口粮和工资。”
“工资?”王主任猛地停下脚步,眉头拧成个疙瘩,语气带着明显的不悦,“杨副主任,他们是来接受改造的,不是来当正式工的,发什么工资?给口饭吃就不错了。”
杨卫国早有准备,连忙解释:“主任,这不是我个人决定,是按厂里的规章制度来的。您看,咱们厂每个月的用工数量、工资总额、原料消耗、产出指标,都得往上报,差一分一厘都得写说明。”
他指了指办公楼方向:“财务科的报表都是按人头算的,要是他们干了活不记工资,报表上人数和工资对不上,上面查下来,轻则说我们克扣,重则怀疑我们虚报冒领,到时候说不清楚啊。”
这话戳中了要害——这年头,谁都怕沾上“贪污”的边。
王主任旁边的两个干事对视一眼,都没吭声。
王主任脸色缓和了些,却还是硬邦邦地丢下一句:“按规矩来也得把握分寸,别搞特殊化。”
“您放心,绝对按规矩,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杨卫国连忙应下,顺势抬手,“要不我带您去宿舍看看?”
宿舍楼下,两个保卫科的队员正笔直地站在岗亭旁,见到一行人过来,立刻立正敬礼。
王主任扫了眼岗哨,嘴角微不可查地翘了下,显然对这安排很满意。
进了宿舍楼,走廊干净整洁,每个房间门口都贴着名单。推开其中一间,四个工程师正坐在床沿整理行李,见有人进来,都下意识地站起来,神情局促。
王主任没说话,只是绕着房间转了一圈,看到墙角堆着的绘图板和工具包,眉头又皱了皱。
出来时,他拍了拍杨卫国的肩膀,语气放缓了些:“杨副主任,这批人是第一批下放到咱们区的技术改造人员,区里很重视。你不用有顾虑,该严格就得严格,让他们去最苦最累的地方磨磨性子。”
杨卫国却没接话,反而斟酌着开口:“主任,最苦最累的车间当然需要人,但也得看情况。他们大多是搞技术的,身子骨不比一线工人,硬让他们去抡大锤,怕是干不了几天就垮了。”
他指了指身后的宿舍楼:“您看,沈敬言是搞车床设计的,周明远懂材料,让他们在改造的同时,琢磨琢磨怎么把老机床精度提上去,把废料利用率搞起来,这不也是为厂里做贡献吗?说到底,改造的目的不就是让他们发挥作用,重新做人嘛。”
王主任愣了愣,他是搞行政的,对技术一窍不通。
杨卫国这话听起来有理有据,他一时竟找不到反驳的话。旁边的干事低声提醒:“主任,时候不早了,还要去下一个点。”
王主任“嗯”了一声,没再纠结技术的事,只是叮嘱:“行,具体安排你看着办,但纪律必须抓严,出了岔子,我唯你是问。”
“您放心,保证没问题。”杨卫国目送他们上了吉普车,直到车影消失在路尽头,才缓缓松了口气。
阳光穿过厂房的烟囱,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他抬头望了眼宿舍楼的方向,眼神复杂——这一步棋,到底走对了没有?
杨卫国整理了一下衣襟,朝着厂门口的方向走去,阳光落在他身上,却没带来多少暖意。
送走区革委会的人,杨卫国刚在门口站定,李怀德就从办公楼后绕了出来,脸上堆着笑:“老弟,辛苦你了。”
杨卫国没好气地瞥他一眼:“李哥,刚才怎么躲着不露面?这可不地道。”
李怀德哈哈笑起来,拍了拍他的胳膊:“我知道你能耐大,肯定应付得过来。这不,果然顺顺当当的?”
他凑近了些,语气认真了些,“再说,这种场面我出面不合适,你是管生产的,说的话比我实在,他们信。”
杨卫国哼了一声,脸色却缓和下来:“人都安排好了,刚看了名单,全是硬茬子——留过洋的博士,以前部里的总工程师,好几个是搞机床设计和材料研究的,正好能用上。”
他眼里闪着光,语速也快了些:“我打算让他们先去新车间看看,材料专家指导炼钢工艺,机床师傅去钳工、锻工车间琢磨设备改进。长远看,咱们能不能自己造机床?甚至……造拖拉机、汽车?”
李怀德眼睛一亮,重重一拍他的肩膀:“好小子,有魄力!我果然没看错你!”
他收起笑,沉声道,“你放心大胆搞,要人给人,要钱……我去跟上面磨!出了岔子,我顶着!”
杨卫国心里一暖,点了点头,转身往车间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