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四合院的变化

四九城,西山,一处静谧而寻常的小院。

槐树筛下细碎的光斑,石桌上清茶氤氲着热气。

几位老人闲坐其间,收音机里正播报着关于那笔惊天订单引发的种种舆论风波。

一位身着旧式中山装、精神矍铄的老人听完报道,

轻轻用杯盖拂去茶沫,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历经风雨后的笃定:

“外面的声音,有些喧哗了。”

“我们的舆论,要好好引导,不要被情绪带了方向。”

他稍作停顿,目光扫过其他几位,见众人皆微微颔首,才继续道:

“刘光天同志,不是一般人。他走的棋,看的不是一步两步。”

“这是正常的商业行为,我们要相信他的判断,给他多一点信任,多一点时间。”

他端起茶杯,语气愈发沉稳:

“我相信他这个同志,不会做无用之功。他这么做,背后必然有他的深意。我们,拭目以待就好。”

话音落下,小院内重回宁静,只余树梢鸟鸣与清茶的余香。

寥寥数语,却仿佛为那场远在东海之滨的商业巨浪,定下了一个沉稳的基调。

——————————

傍晚的南锣鼓巷95号院,飘荡着肉香和欢声笑语。

自打家家户户都有人进了那“金饽饽”似的制衣厂,这小半年下来,

日子真真是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变化最大的,当属前院闫家。

闫解成、于莉、闫解放、闫解旷,连带着大儿媳,闫家一口气去了五个人!

一个月下来,工资零零总总加起来,竟有一千多块!

发第一个月工资那天,堪称闫家历史性的一刻。

几个孩子把厚厚一沓钞票交到三大爷闫富贵手里时,这位平日里精于算计、一分钱恨不能掰成两半花的老教师,手指抖得几乎捏不住那钱。

他戴着那副破旧的老花镜,看看钱,又看看眼前出息了的儿女,眼眶一热,竟“呜”地一声,像个孩子似的哭了出来!

多少年的紧巴、多少年的算计,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

他破天荒地给每个孩子都留了二十块零花钱,剩下的,攥在手心里琢磨了整整三天,然后干了一件让全院都瞠目结舌的大事——他径直去买了两间新房!

然后闫解成和于莉就欢天喜地地搬出了拥挤的老屋,有了自己的小窝。

等到第二个月工资一发,闫富贵二话不说,又给闫解放和闫解旷也各自置办了一间。

这下,闫家几个儿子,个个都有了婚房!

三大爷如今走路都带风,腰板挺得笔直,见人就笑。

他现在愁的不再是钱,而是两个儿子的婚事。

不过这愁里头,可是带着十足的甜味儿和底气。

“愁?有啥可愁的!”三大妈现在逢人便说,

“你是不知道,在制衣厂上班的小伙子有多吃香!说媒的媒婆都快把我家门槛踏平了!”

“咱们现在,可得好好挑挑!”

中院的贾家,倒是没全员出动。

秦淮茹还留在轧钢厂保卫科,干着那份打扫卫生、端茶送水的活儿。

她心里明镜似的:儿子棒梗、儿媳林晓燕,还有两个女儿小当和槐花都进了厂,已经是天大的恩惠和造化了。

人,不能贪得无厌。

更何况,她自个儿也有一份正式工作,心里踏实。

许大茂家,变化更是惊人。

许大茂竟然果断从轧钢厂辞了职,带着儿子许卫东,和妻子陈秀英,一家三口一起投奔了制衣厂!

用他的话说:“哪儿钱多爷去哪儿!轧钢厂那点工资,够干啥的?”

一大爷易中海背着手,站在自家门口,静静地看着这熟悉又陌生的院落。

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气,不再是往日清汤寡水的味道;

邻居们见面打招呼,脸上是藏不住的满足和希望;

前院闫家更是人声鼎沸,张罗着给儿子相亲的大事……

这一切的热闹和生机,都源于那个他曾经并不看好的年轻人——刘光天。

易中海的心中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他想起了自己过去几十年,总是操心着怎么接济东家、帮扶西家,想着怎么用院里微薄的互助金维系着一种脆弱的平衡,让大家都能勉强糊口。

他以为那就是“管事大爷”的责任,是维持这个大院体面的方式。

可现在他才恍然明白,他那点接济,就像是用一只碗去舀一艘漏船里的水,辛苦,却永远无法阻止船在下沉。

而刘光天,他没有去舀水,他直接给这艘破船换上了新的发动机,指明了新的航道,

带着一船人乘风破浪,奔向了真正的新生活!

“呵……”易中海忽然轻轻地、自嘲地笑了一声,摇了摇头,喃喃自语道:

“错了…原来我过去那套,全都错了。”

“光给条鱼,哪比得上教人怎么捕鱼,再给人一片能尽情捕鱼的汪洋大海啊…”

“这光天…他是真厉害啊…不声不响,就改变了整个院子,改变了这么多人的命啊。”

如今的95号院,家家户户餐桌上见了荤腥,孩子们穿上了新衣,大人们脸上多了笑容。

那日子,就像泡在蜜罐里,越过越有奔头,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叫“希望”的甜味儿。

然而今天宁静与烟火气被一阵狂暴的怒吼彻底撕碎。

“打倒汉奸刘光天!”

“卖国贼滚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