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两极分化
最高规格的会议室内,气氛庄重而热烈。
巨大的椭圆形会议桌光可鉴人,
两侧分别坐着以刘光天为首的华兴代表团和以小野寺弘及数位三菱重工核心董事为首的日方团队。
经过前一晚的“联谊”,双方似乎都卸下了一些拘谨,
但此刻,空气中弥漫的是纯粹的商业博弈气息。
厚厚的合同文本堆放在桌上,如同沉默的巨兽,等待着最终的驯服。
谈判过程异常高效。
刘光天展现了惊人的决断力,对三菱方面提出的技术规格和交付时间表几乎没有异议,唯独在违约金条款上,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持。
“小野寺常务,各位董事,”
刘光天的声音平稳:
“100亿美元,200艘顶级船舶,这是足以影响我华兴全球战略布局的投入。”
“我方的诚意,体现在预付款和绝不还价的订单总额上。”
他稍作停顿,目光锐利地扫过对面每一位决策者。
“因此,为了确保我方的战略安全,我必须要求最高级别的保障。”
“任何交付上的延误,都将对我方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所以,违约金必须定为订单总额的五倍——500亿美元。这是我们的底线,没有商量余地。”
此言一出,日方团队中几人下意识地倒吸了一口冷气。
500亿美元的违约金!这简直是天文数字,堪称商业史上最严苛的条款之一。
小野寺弘与身旁的几位董事迅速交换了眼色。
震惊之后,一种被巨大馅饼砸中的狂喜和对自己产能的绝对自信迅速占据了上风。
他们紧急召来生产部门的负责人,进行了短暂的内部磋商。
“社长,常务,我们已经初步核对了产能。”
他语速快而清晰,
“目前横滨和神户两大造船所的船坞和生产线虽然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
但通过进一步优化生产排期、实施三班倒全力生产,
我们完全有能力在三年内完成200艘的订单,这方面并没有太大压力。”
他稍作停顿,翻过一页数据,继续精准汇报:
“关于现有库存和近期产能,横滨造船厂目前存有已完成船体合拢、可随时进行舾装的同型货轮15艘;
神户方面也有3艘已达下水状态。
加上本月内按原计划即将下水的2艘,凑齐刘先生要求的首批20艘交付船只,在一个月内完全可以实现!”
他最后补充了一个关键情况:
“唯一的调整在于,横滨船厂目前有部分船坞正在为帝国海军建造军舰。
但我们可以通过工序微调和临时设备增补,确保军船项目不受影响,同时保障这批民用订单的按期交付。”
风险控制官虽然面露忧色,但在巨额利润和“不可能失败”的乐观情绪面前,他的声音显得微弱:
“违约金数额确实过于巨大,是否…”
“没有什么是否!”一位资深董事打断了他,眼中闪烁着黄金般的光芒。
“这是天上掉下来的订单!足以让我们未来三年的财报辉煌到极致!”
“对手根本不可能跟上我们的效率!”
“只要我们自身不出错,这笔违约金条款就只是一纸空文,反而能彰显我们的信心!”
自信,以及对华兴这笔“横财”的极度渴望,最终压倒了最后一丝谨慎。
小野寺弘转过身,脸上堆满笑容,对刘光天伸出手:
“刘桑,您的条件虽然苛刻,但这正说明了您对此次合作的重视。”
“我们三菱集团,拥有世界第一的造船技术和效率,我们对自己的承诺有绝对信心!”
“这个条款,我们接受了!”
双方律师迅速完成了最终文本的确认。
在无数闪光灯的见证下(这是三菱特意安排的发布会)
刘光天与小野寺弘代表双方,在那份足以震动全球航运和造船业的巨额合同上,签下了各自的名字。
刘光天当场签署了首笔10亿美元的定金支票,动作干脆利落。
握手,合影。
三菱方面人人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喜悦和自豪,仿佛已经将巨额利润收入囊中。
他们看到了未来几年满载的订单、飙升的股价和无上的荣耀。
刘光天脸上也带着淡淡的、商业式的微笑。
但他眼神深处,却是一片冰冷的平静。
他知道,这份合同不是合作的开始,而是他精心布置的、第一张倒下的多米诺骨牌。那高达500亿的违约金条款,并非为了保障,而是他精心准备的、未来将悬在三菱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一个月后交付首批20艘?
他目光投向窗外东京湾的方向,嘴角那丝笑意变得难以捉摸。
时间,刚刚好。
几天后,当刘光天与三菱重工签署百亿美元天价订单的消息传回,
在华夏内地与港岛之间,划出了一道清晰的反应分界线。
在华夏内地,正值因靖国神社事件而群情汹涌之际,此消息无异于向沸腾的油锅里泼入冷水,瞬间炸开了锅。
澎湃的民意难以接受这位被视为民族企业骄傲的标杆人物,在此刻竟向日本抛出如此惊人的橄榄枝。
一些激进的声音开始在街头巷尾、乃至部分地方媒体上猛烈抨击:
“刘光天忘了本!”
“赚了钱就去讨好东瀛人!”
“百亿美元!这简直是资敌!在关键时刻背后捅刀!”
“抵制华兴!强烈要求政府制裁他!”
谩骂与质疑如同潮水般涌来,形成了一股巨大的舆论压力。
在内地民众看来,这一举动与全国上下同仇敌忾的氛围格格不入,难以理解。
然而,在港岛,反应却截然不同。
这里的民众同样关注事态,同样心怀家国,但对刘光天和华兴集团,他们却表现出更深厚的了解、信任与担忧。
没有刺耳的谩骂,取而代之的是无数通充满关切之意的电话,直接打往华兴集团总部或相熟的员工那里:
"阿明啊,公司系唔系遇到咩麻烦?刘生佢没事嘛?"
"系唔系日本仔耍咩手段?逼刘生签啲乜嘢?"
"需要嘅话我哋可以联署声援!华兴千万要顶住!"
"华兴系我哋港人嘅骄傲,有需要一定要出声!"
港岛民众的视角,浸染着这座国际都会特有的务实与开阔。
他们见证过风浪,更见证过刘光天如何一次次在风浪中擎起旗帜,带领着与这座城市血脉相连的华兴集团破浪前行。
在他们心中,刘光天早已超脱了商业领袖的范畴。
他是维多利亚港畔永不熄灭的灯塔,是香江儿女在风浪中最坚实的依靠,是港岛当之无愧的脊梁。
茶餐厅里的阿叔、写字楼里的白领、码头上的工人,提到他的名字时,
语气中总带着一份由衷的敬意——他不仅是成功的象征,更是港人拼搏精神活生生的注解,是他们最尊敬的人。
这份信任,并非盲目,而是源于无数次事实的淬炼:
是华兴慈善基金每年天文数字的医疗、教育投入
是遍布全港的保障性住房项目和基础设施改造
是业界顶尖的薪酬福利和员工保障体系
是产品出现问题时的全额召回和终身保修承诺
他们担忧的是华兴和刘光天本人的安危,而非急于批判。
这种来自大本营的、近乎家人般的信任与关怀,通过电话线汇聚成一股暖流,让面对外界狂风暴雨的华兴员工倍感温暖与力量。
华兴内部的员工则一如既往地稳定。
接线组的同事接到乡亲来电时总是耐心回应:
"多谢关心!刘生好好,公司一切正常。"
"老板咁做一定有深意,大家放心。"
"时间到就明啦,我哋对华兴有信心。"
东京,一个高档酒店。
刘光天站在窗前,俯瞰着脚下东京的夜景。
秘书轻声汇报着内地汹涌的舆情和港岛温暖的关切。
听到内地如预想中的骂声,批评声时他面无表情。
而当听到港岛民众那些焦急而真诚的询问时,他的嘴角微微牵动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柔和。
“知道了。”他依旧仅回了三个字,语气却似乎比之前多了一丝温度。
他理解内地的愤怒,那是朴素的爱国情感。
而他更珍惜港岛的信任,那是历经风雨后沉淀下的深知。
他不需要向谁解释。
现在的他也无需向任何人解释。
他的高度,已由他亲手重塑的规则与实力铸就,足以让他超脱于喧哗之外。
万千目光,或赞或谤,于他而言,皆如过耳之风。
他所求的,从来不是世人的理解或颂扬,唯求夜深人静之时,扪心自问,能得一片无愧无怍的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