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
反而如同向滚沸的油锅里倾入冷水,瞬间引发了更具毁灭性的爆炸。
首先作出雷霆反应的,自然是四九城。
外交部发言人的面容通过直播信号传递全球,不再是凝重,而是淬火般的冷硬。
他的声音斩钉截铁,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重量:
“日方对其侵略历史不思反省,反而一意孤行,纵容甚至暗中支持美化军国主义的行径,已彻底背离了国际和平与发展的潮流,是对人类良知的公然挑衅!”
“中方不得不采取坚决必要措施,予以回应。”
“坚决必要措施”——这六个字在外交辞令中意味着最高级别的警告和行动。
几乎在发言人话音落下的同时,一系列迅捷如电的反制措施全面启动:
外交层面:华夏方紧急召见小日子驻华大使,提出最强烈抗议,并宣布无限期暂停华日副部级及以上所有政府间对话和交流机制。
原定于下月举行的华日韩领导峰会,华方明确表示“当前气氛不适于举行此类会议”。
经济层面:华方宣布对部分源自小日子的进口商品进行严格的、超出常规周期的安全卫生检疫,关键零部件清关速度骤降。
民间自发组织的“抵制日货”浪潮得海量响应,虽非政府主导,但暗流汹涌。
官方媒体推出系列专题报道和纪录片,详尽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期间的暴行和靖国神社问题的历史经纬。
汉城的反应同样激烈如火山喷发。
青瓦台宣布即刻将小日子驻韩大使列为“不受欢迎的人”,虽未直接驱逐,但已是极其严厉的外交羞辱。
韩国政府宣布扩大对小日子部分商品的进口限制,并正式向国际法院提出申诉,
指控小日子政府纵容历史修正主义的行为违反国际法、破坏地区稳定。
年迈的慰安妇受害者代表们在小日子大使馆前剃发明志,血泪控诉,影像传遍全球,让所有观者为之动容愤慨。
国际社会的压力也陡然升级。
联合国大会有超过二十个国家联合提出动议,要求就“正视历史、维护战后国际秩序”进行紧急辩论。
————————————
港岛,太平山顶的庄园书房内,厚重的窗帘隔绝了外界的喧嚣与可能存在的窥探。
刘光天独自坐在宽大的书桌后,面前的大型显示屏上,正播放着小日子内阁官房长官在记者会上面对尖锐提问的画面。
那位官员面色谨慎,言辞闪烁,极力将靖国神社合祀战犯的敏感问题轻描淡写地定义为“国内宗教行为”,并试图用“尊重多元历史观”、“不幸的过去”等模糊辞令搪塞过去。
屏幕下方滚动播出的新闻字幕显示,尽管中、韩等邻国已提出严正抗议和交涉,西方媒体也有所报道,但国际社会的压力似乎并未穿透东京政治圈的铜墙铁壁,未能让其产生真正的切肤之痛。
刘光天的眼神没有丝毫温度,如同凝结的寒冰。
他需要给这锅看似沸腾却始终差一把火的滚油里,浇上一瓢足以让所有人惊骇的冰水。
室内死寂,只有显示屏里官员那苍白无力的辩解声在回荡,更衬得书房如同与世隔绝的密室。
他并没有使用桌上的加密专线,而是心念一动从空间取出一部造型极简、没有任何标识的黑色卫星电话。按下单个快捷键,电话过了十几秒被接通,没有铃声,只有一道轻微的、表示线路安全的加密音。
“志军。”刘光天的声音平稳,听不出任何情绪,仿佛在谈论天气。
“老板,我在。”电话那头,吴志军的声音立刻传来,同样简洁,同样处于高度待命状态。
“启动一级战备。”刘光天的指令简短至极,却重若千钧。
这四个字意味着整个蛟龙军掌控下的所有力量,从隐匿的军事基地到全球流动的蛟龙军人员,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进入最高等级的临战状态。
“是!”吴志军的回答没有丝毫犹豫,如同最精密的机器接收到指令。
刘光天随后用极其精炼的语言,向他交代了几件具体事项,每一条都直指核心,关乎下一步的行动部署。
通话时间很短,信息量却极大。
通话结束。刘光天将卫星电话收回空间,整个过程悄无声息。
他目光再次落回屏幕上。
画面里,那位官员还在试图用外交辞令编织一层脆弱的防护网。
刘光天的嘴角,勾起一丝冰冷到极致的弧度。
刘光天缓步踱至那面巨大的落地窗前。
他抬手拉开窗帘。
窗外,维多利亚港的天际线在灰白的天色中显得格外清晰,远处的海面平静得像一块铅灰色的玻璃,折射不出半点光芒。
空气凝滞,仿佛被无形的手扼住了呼吸,一种紧绷的寂静笼罩着整个城市。
“风云际会啊……”他望着远方,低声自语。
他的目光越过平静的海面,仿佛已经看到了更远处——那片看似安宁却暗藏激流的太平洋,
以及太平洋彼岸,那个即将被推上浪潮之巅的岛国。
“树欲静而风不止。”他轻轻吐出后半句,嘴角牵起一丝冷冽而复杂的弧度。
那弧度里,藏着对命运弄人的淡淡嘲讽,更淬炼着一种毫无犹豫、主动出击的决绝。
有些旧债,到了清算的时刻。
有些局面,需以雷霆手段破局。
“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他低声呢喃,如同一声注定被历史记录的判词。
他倏然转身,动作利落而坚定,拿起桌上的内线电话。
线路接通,他未有多余一字,只对着话筒吐出两个清晰的指令:“备车。”
窗外,天际线的轮廓在异常明亮的光线下显得格外锐利,一种山雨欲来的压迫感在寂静中无声地积聚、蔓延。
这一刻,他不再仅是那个居于幕后、执子布局的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