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战争动员

当江建国与刘师傅的身影重新出现在三号车间的入口时,他们带回的不是胜利的喜悦,而是一场风暴的中心。

那间小小的办公室,仿佛一个高压气旋的源头,将一种无形的、冰冷的意志,灌注进了他们疲惫的躯壳。

他们不再是两个被掏空了的老匠人,而是两面被插上战场的、浸透了血与火的军旗。

他们的身后,工人们自发地聚拢过来,一张张熬得蜡黄的脸上,写满了迷茫与期待。

他们看见了两位老师傅眼中那死灰复燃的火焰,却无法理解那火焰背后燃烧着的,究竟是希望,还是更加深沉的绝望。

没有人发问。

死寂,是此刻唯一通用的语言。

江建国走入铸造车间,那股熟悉的、混杂着焦炭与铁锈的气息扑面而来,却再也引不起他心中丝毫的波澜。

他径直走到那尊巨大的熔炉前,在所有人的注视下,将那本厚重的、墨迹未干的《大型铸件(缸体)快速砂型成型工艺标准》,“啪”的一声,拍在了冰冷的操作台上。

这个动作,就是动员令。

“一组!”

他的声音不再沙哑,而是一种被磨砺到极致的、不带任何感情的锋利,“清理场地,准备混砂!把你们脑子里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配方全都给我扔进炉子里烧了,翻开手册第三页,表21,呋喃树脂自硬砂,所有配比,给我用天平称!精确到克!谁的秤盘上多出一粒砂,就自己给我滚出去!”

命令如刀,斩断了所有迟疑。

工人们浑身一震,仿佛被电流穿过,下意识地行动起来。

他们眼中闪烁着恐惧,动作却不再有丝毫拖沓。

“二组!制模!”

江建国的目光转向另一批老师傅,语气愈发冷酷,“旧的木模,现在就给我劈了当柴烧!我们要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手册第七页开始,是新模具的图纸和工艺,每一个支撑,每一个冒口,每一条浇道的位置与尺寸,都必须与图纸完全一致!这里没有‘差不多’,只有‘是’与‘不是’!”

他举起那块作为基准的刻度盘,让它在炉火的映照下,闪烁着冰冷的、神圣的光芒。

“谁再敢凭感觉办事,就先看看它!这就是我们用耻辱换来的教条!这就是我们的神!”

整个铸造车间,像一台被瞬间激活的精密机器,轰然运转。

曾经那种依赖默契与经验的、松散而混乱的场面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以手册为核心的、冷酷而高效的秩序。

人们不再交头接耳,不再争论商议,唯一的交流,就是对手册上那些冰冷数字的复述与执行。

江建国就站在这台机器的中央,如同一位冷血的监军。

他不再动手,只是用那双鹰隼般的眼睛,巡视着每一个环节,将任何偏离手册的苗头,扼杀在萌芽之中。

一墙之隔的机加工车间,另一场更为严苛的战争,也已拉开序幕。

刘师傅将那张巨大的曲轴总成图,用四块磁铁牢牢地吸附在车间中央最显眼的工艺看板上。

它的旁边,是被他翻开的《机加工工艺流程卡》。

那复杂的线条与密密麻麻的数字,组成了一道凡人无法逾越的天堑。

车工、铣工、钳工、磨工,各个工种的组长与技术骨干,围成一个沉默的半圆。

“都看清楚了。”

刘师傅用一根钢制卡尺,重重地敲击着图纸的标题栏,“从现在起,这张图纸,这本手册,就是我们的宪法。谁敢违背,就是整个项目的叛徒!”

他的声音不大,却让在场每一个人的心脏都为之一缩。

“从今天起,没有车工组,也没有铣工组!我们只有一个名字,曲轴攻关队!”

刘师傅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任务已经打散,多工位并行作业!听清楚我的命令!”

“车工班,你们的任务不是等一个完整的成品,而是毛坯一到,立刻上车床,按照手册第五页的流程,对主轴颈进行粗加工和半精加工!转速、进给量,上面写得一清二楚!谁敢再用手去摸光洁度,我就把他那只手废了!”

“铣工班,你们紧随其后!坐标系,将是我们唯一的语言!看不懂坐标的,现在就去给学徒打下手!我们要的不是你们的经验,是机器的绝对精度!”

“钳工班,划线、去毛刺、做基准,你们是所有工序的眼睛!”

“磨工班,你们是最后的防线,也是最终的审判官!图纸上的公差要求,你们比我清楚,那是魔鬼才能达成的标准!而我们,必须成为那个魔鬼!”

他的话,像一把把锋利的铣刀,切削着众人脑中那些根深蒂固的陈旧观念。

并行作业?

多工位协同?

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那意味着混乱与责任不清。

但此刻,在那本厚得令人绝望的手册面前,这套全新的作战方案,却展现出一种严丝合缝的、令人胆寒的逻辑性。

小王,那个被刘师傅骂得狗血淋头的年轻绘图员,此刻正坐在车间角落的一张独立工作台前。

他的面前,堆着小山般的草稿纸和一本对数表。

他的任务,是复核所有从图纸转化到机床的加工数据,成为人脑与机器之间的最后一道保险。

他感到的不再是屈辱,而是一种能决定战争走向的、沉重如山的责任。

夜色渐深。

三号车间,这头沉睡的钢铁巨兽,被彻底唤醒。

一边是熔炉咆哮,红光冲天,巨大的砂箱被迅速搭建,空气中弥漫着树脂固化剂刺鼻的气味。

另一边是机床轰鸣,铣刀飞旋,冷却液在灯光下泼洒出白色的水雾,金属切削的尖啸声谱写出一曲激昂而残酷的交响。

两座孤岛,此刻被一条无形的、名为“七十二小时”的锁链,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

它们不再是两个独立的部门,而是一具庞大战争机器的左右两臂,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疯狂姿态,开始协同运转。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路承舟,却并未出现在任何一个战场。

他独自一人,站在办公楼的天台上,夜风吹动着他单薄的衣角。

他的脚下,是那两个灯火通明的车间,像两只烧红的、巨大的眼睛,在黑夜中固执地凝视着天空。

他的神情平静,那双深邃的眼眸中,映照着下方沸腾的灯火,却不起一丝波澜。

“你真的认为他们能做到?”

雷振宇的声音从他身后传来,带着一丝无法掩饰的忧虑,“我刚刚去看过,那不是在生产,那是在拼命。每个人都像一根拉到极限的弦,再加一丁点力,就会彻底绷断。”

路承舟没有回头,只是淡淡地开口:“断了,才能重生。”

“可他们是人,不是你手册里的零件。”

雷振宇的声音沉重,“这种高压,会把人变成机器。”

“不。”

路承舟终于转过身,他的目光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清冷,“是让他们学会如何去驾驭机器。当他们能绝对信任数据、信任流程,而不是依赖自己那点脆弱的感官和情绪时,他们才能成为机器真正的主人。”

他顿了顿,补充道:“否则,他们和他们造出来的东西,都只是被机器奴役的产物。”

雷振宇沉默了,他发现自己永远无法用常规的逻辑去理解这个年轻人。

“七十二小时之后呢?”

他换了个问题,“就算他们奇迹般地完成了,那也只是两块零件。一台完整的发动机,还有无数的难关。”

路承舟的嘴角,终于勾起了一丝微不可察的、冰冷的弧度。

“当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被推倒时,你还需要去关心最后一块是怎么倒下的吗?”

他将目光重新投向那片沸腾的厂区,声音轻得仿佛在自言自语。

“我给他们的,不止是图纸和手册。”

“我给他们的,是一种全新的信仰。”

“而信仰,是会创造奇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