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善意
自从余家夫妇从城西回来,整个青石巷似乎都察觉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息。
小小的杂货铺,久闭的木门终于重新打开,余忠夫妇俩像是被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气力,每日里里外外地忙碌着,脸上也挂着一种夹杂着疲惫与期盼的复杂笑容。
余雪儿姐姐的笑容也变了。
虽说依旧会像从前那样,在江旻路过时温柔地喊他一声“小旻”,也会在他帮着递东西时,伸手揉揉他的头发。
可那双清澈的眼睛深处,偶尔会掠过一抹挥之不去的忧色,像秋日里飘过湖面的一片薄云,转瞬即逝,却真实存在过。
江旻察觉到了。
少年人的直觉敏锐。
他觉得余家的气氛很怪,那不是雨过天晴的轻松,更像暴风雨来临前,被强行粉饰出来的平静。
这天午后,他端着一碗刚出锅的馄饨,借着给爷爷送饭的由头,绕到了正在清扫门前石阶的余雪儿身边。
“雪儿姐姐,你家最近是不是遇到什么难事了?”
江旻仰着头,黑白分明的眼睛里满是纯粹的关切,“我看余伯伯和伯母,好像很累的样子。”
余雪儿扫地的动作微微一顿,随即又恢复了自然。
蹲下身,替江旻理了理有些歪斜的衣领,脸上绽开一个温暖的笑容,努力让它看起来和平日里没什么两样:“傻弟弟,瞎想什么呢?伯伯和伯母是在筹备扩建铺子,想多挣些钱,以后好给你姐姐我置办嫁妆呢。人忙起来,自然就累了。”
余雪儿话语轻快,像是在说一件天大的喜事。
可江旻却分明看到,在她低头的那一瞬间,一缕愁绪从眉间闪过。
“哦。”
江旻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不再追问。
他知道,雪儿姐姐不想让他这个半大的孩子跟着操心。
可不问,不代表他什么都不做。
从那天起,江旻便像个小小的影子,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余家需要帮助的每一个角落。
清晨,天还蒙蒙亮,青石巷的更夫刚敲过五更的梆子,余家门前的石板路总会被人打扫得干干净净,连石缝里的落叶都被细心地清理掉。
傍晚,余忠从外面扛回来的货物,还没等他喘口气放下,一双小手就会从旁边伸过来,不声不响地抓住麻袋的一角,用尽全身的力气向上抬。
铺子里缺了什么零碎物件,只要余氏念叨一句,不出半个时辰,江旻就会满头大汗地跑回来,将东西递到她手上,然后嘿嘿一笑,也不要钱,转身就跑开了,像一只完成了任务的小麻雀。
少年人能做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甚至笨拙得有些可笑。
但他做得认真,做得执着,像一只勤勤恳恳的蚂蚁,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努力想为那个他敬爱的姐姐家,搬走一些看不见的重担。
隋家的三兄弟虽然因余雪儿之事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但在江旻这件事上,却出奇地一致。
隋信不止一次看到江旻偷偷摸摸地帮余家干活,回去跟两个哥哥一说,平日里势同水火的隋诚和隋实,都难得地沉默了。
第二天,余家门口那堆准备用来修葺后墙的青砖,便被隋实一个人悄无声息地搬完了。
干完活,拍了拍手上的灰,看也没看院里一眼,就大步流星地走了,仿佛只是路过顺手为之。
而隋诚,则在某个黄昏,将一本他托人从城里买来的账簿,塞到了江旻手里,只淡淡地说了一句:“给你余伯伯,或许用得上。”
账簿纸张厚实,比杂货铺里用的那些粗纸好上太多。
兄弟间的矛盾仍在,可那份根植于心的侠义与善良,却并未因此泯灭。
青石巷的街坊邻里们,更是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人们聚在巷口的大槐树下,总免不了要感慨几句。
“瞧瞧江家那小子,才多大,就这么懂事,真是个好苗子。”
一位正在纳鞋底的大娘说道。
“可不是嘛!再看看赵家那个小畜生,整天就知道带着一群狗腿子横行霸道,投胎真是门学问,这么好的孩子生在穷人家,那个祸害却生在富贵窝里,老天爷真是不开眼!”
另一个摇着蒲扇的老汉愤愤不平。
夸赞声传到江家老夫妻的耳朵里,两位老人只是呵呵地笑,眼角的皱纹里满是欣慰与自豪。
在馄饨摊子上,江旻每当看到余家的人来买馄饨,他总会亲自下厨,锅里明明是同样的面皮和馅料,可到了他手里,盛进碗里的,总是皮最薄、馅最大的那几个。
有时候,他还会趁着爷爷不注意,偷偷在碗底多卧一个金黄的荷包蛋。
“爷爷,这是给雪儿姐姐家的,她家最近辛苦。”
少年人会这样小声地解释。
江老头看着孙子认真的侧脸,什么也不说,只是笑着捻了捻胡须,默认了这份小小的“偏心”。
赵府的管事周老头来吃馄饨时,也撞见过几次。
看着江旻小心翼翼地将那碗“加料”的馄饨端给余家人的背影,浑浊的老眼里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光。
老人端起自己的那碗,吃了一口,只觉得这鲜美的馄饨里,似乎多了一丝寻常食物没有的滋味。
滋味极好,叫人心暖,也叫人心疼。
他知道赵家那些见不得光的营生,也隐约猜到余家的麻烦多半与府里脱不了干系,可他一个下人,又能说什么,做什么呢?只能在心里叹息一声,将那份无奈与馄饨一同咽下。
夜深了,荣昌城的灯火渐次熄灭。
江旻躺在自己那张小小的木板床上,透过窗户的缝隙,能看到远处余家铺子二楼那点微弱的灯光。那灯光,像风中残烛,似乎随时都会熄灭。
少年人翻了个身,将双手合十,放在胸前。他不懂什么叫高利贷,也不懂成人世界的阴险与算计。
只是用最纯粹的心,默默地在心里祈祷着。
希望雪儿姐姐能够永远像以前那样开心地笑。
希望那点昏黄的灯光,永远不要熄灭。
这微小而纯真的善意,如同一缕微光,在即将被黑暗吞噬的青石巷里,固执地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