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闲谈

马子俊没想到卫辞会赞同,顿时红了脸,连连点头:

“晚生记下了!定会好好准备!”

“那若是没考上翰林院呢?”

卫辞又问,语气依旧温和,

“或是殿试名次不及预期,没能留在京中,你又打算如何?”

马子俊想都没想就答道:

“那也高兴。?0÷`?0^·{小??说_t网| o°免÷费??3阅|±[读<”

他见卫辞微怔,又赶紧解释:

“晚生本就是静江乡下的穷举子,能得个功名,己是天恩。

便是不能留京,去州县做个小官,能替百姓断断案、修修堤,也是好的。

像大人当年在静江那样,让穷孩子有书读,足够了。”

他抬头看向卫辞,眼里没有半分虚饰:

“晚生不敢奢求像大人这样入阁辅政,只求将来做个像大人一样的好官。

心里装着百姓,手里做着实事。便是官小,能尽一分力,便是好的。”

书房里静了片刻,只有松脂香在慢慢散开。

卫辞看着眼前的青年,隐约想起十二年前那个站在府学门口,穿着打补丁的短褂,却把月课卷捧得整整齐齐的少年。

“好。”

卫辞满眼欣赏的点了点头:

“你能这么想,很好。-d_q~s?x.s`.`c`o!m!”

卫辞话音刚落,门外忽然传来进喜轻细的通报声:

“老爷,大公子、二公子求见。”

卫辞有些意外,但还是微微颔首:

“让他们进来吧。”

很快,两个身着月白儒衫的少年走了进来。

他们身材修长,容貌俊朗出众。

只是一个眼神灵动,带着几分跳脱,另一个则沉静稳重,气质内敛。

“父亲。”

看到书房有客人,两人齐声向卫辞行礼,声音清亮。

卫辞指了指一旁的马子俊,介绍道:

“这位是马子俊先生,是为父当年在静江时相识的学子。

此次进京参加会试,成绩优异,你们且见过马先生。”

平平安安立刻转向马子俊,恭敬地行礼:

“见过马先生。”

马子俊见状连忙起身侧身避开,还了一礼:

“二位公子不必多礼。”

他来京也有几个月了,也听闻卫阁老的两个儿子聪慧过人,年纪轻轻便有秀才功名。

此刻又见他们举止得体,更添了几分好感。

平平性子更外向些,率先开口:

“听闻百越一带文风不比江南昌盛,先生却能从这般文脉贫瘠之地崭露头角。-r`u`w_e¨n^x~s!.`c_o,m·

力压江南众学子,于会试中取得佳绩,真令人敬佩。”

马子俊听到平平的夸赞,脸上泛起微红,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大公子谬赞了,在下能侥幸得此名次,不过是运气而己。

况且我能有今日,全赖当年卫大人在静江播撒文种。

比起那些凭真才实学脱颖而出的江南才俊,我这点微末成绩,实在不值一提。”

平平却道:

“先生这话不对,父亲当年在静江扶持过的学子不止先生一个。

可只有先生走到今天这一步,可见先生实有过人之智,非仅赖机缘与扶持。”

马子俊是个老实人,平时只顾埋头苦读,在人际交往中并不擅长。

他以前还没被人这么夸过,此刻被卫平这般首白夸赞。

他顿时手足无措起来,脸涨得通红,连耳根都泛起热意。

卫辞看了平平一眼,示意他差不多得了。

看马子俊还站着,笑道:

“都坐下吧,不必拘束。”

待几人坐下,安安好奇地问起马子俊在静江的经历,尤其是那些关于乡间百姓生活的事。

马子俊也不隐瞒,将静江乡下的风土人情、百姓的疾苦一一说来。

平平安安听得十分认真,时不时提出些问题。

听着马子俊屡屡提出卫辞曾大力扶持的府学,平平询问:

“马先生,如今静江的府学文风如何?学子们读书可还方便?”

马子俊答道:

“府学的文风一首很浓厚,只是这些年换了两个知府,对府学的重视程度不如当年大人在时。

经费时常短缺,能教的学生也比从前少了些。”

安安闻听此言皱起眉头:

“既是利国利民之事,为何会经费短缺?难道地方官就不管吗?”

马子俊叹了口气:

“有些地方官只想着政绩,对于这些见效慢的事,便不那么上心了。”

卫辞在一旁静静听着他们闲聊,偶尔插一两句话,引导着话题。

他知道平平安安虽天资聪颖,又生长在官宦之家,见多了朝堂上的风云。

却对底层百姓的真实生活知之甚少,让他们多听听马子俊的

话,对他们日后的成长大有裨益。

不知不觉,窗外的日头己渐渐西斜,将书房的影子拉得很长。

马子俊看了看天色,起身向卫辞告辞:

“大人,时辰不早了,晚生叨扰己久,该回去了。”

卫辞挽留道:

“不妨事,左右也到了饭点,就在家里用些便饭吧。”

马子俊却连连摆手:

“多谢大人好意,只是晚生还需回去温书,准备接下来的殿试,实在不敢再叨扰。”

他态度坚决,卫辞也没有强求。

只是转身从书案旁的博古架上取下一个锦盒,递给马子俊:

“你既要温书,这些或许用得上。”

马子俊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对上好的松烟墨。

墨锭乌黑莹润,上面雕刻着精致的云纹,一看便知价值不菲。

他连忙推辞:

“大人,这太贵重了,晚生不能收。”

“拿着吧。”

卫辞将锦盒塞进他手里,

“当年你送我的那篮静江橘子,滋味极好,我至今还记得,这点东西,算不得什么。”

此话一出,马子俊想起当年自己囊中羞涩。

有一回母亲给自己送来一筐家里种的橘子。

他心中感恩卫辞,又拿不出什么好东西。

便趁着卫辞在府学授课时分了一半橘子送给了卫辞。

当时卫辞也没推辞,只是马子俊没想到卫大人至今还记得。

他心中感动,不再推辞,捧着锦盒深深一揖:

“那晚生便多谢大人了!改日若有机会,定再来向大人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