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中秋

尔雅学习古琴之路并不顺畅,人年纪大了无论记忆还是学习能力都远逊年轻的时候。!鸿+特′小*说?网^ ?更¢新?最+快/

但每当她感觉到困难时,她都轻声对自己说:

“不急。”

就像哄平平安安学习那样哄自己。

接着重新抬手,手腕放得更稳,指尖贴着弦滑过。

尔雅也不为难自己,练到指尖发麻她便停下来。

用温热的帕子裹住自己的手指,等缓过劲儿。

她还会看着窗外盛放的花儿喝一盏花茶。

时间就这么慢悠悠的过,从春日到秋日尔雅己经能独立弹一首《秋风辞》了。

她的琴音虽说算不上多么绝妙,可渐渐的她也弹出了些意外。

指尖落在弦上的那一刻,心头那些琐碎的烦忧,竟像被琴弦轻轻拨走了一般,随袅袅茶烟散了。

时间来到中秋,尔雅带着平平安安回家中过中秋。

中秋自古就是团圆的大日子,自从平平安安到皇家书院读书后,一家人就不能日日团聚了。

对于中秋何琇莹每次都十分重视,会特意在家中布置一番。

中秋的月色泼了满院,石桌上的月饼散发着甜香。

旁边还摆着蜜渍的葡萄,以及刚摘的脆梨。

何琇莹有两日没见儿子了,抱着平平安安不撒手,小声问着他们这几日都做了什么。

平平不习惯被何琇莹抱着不撒手,滑不溜手的从何琇莹怀中钻了出来。

然后跑到卫岳面前指着月亮道:

“爷爷,你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卫岳刚抿了两口酒,正品着回味就被平平缠上。

他只好放下酒杯,无奈道:

“一家人就爷爷不会讲故事,你个小滑头偏要爷爷给你讲故事。”

平平“嘻嘻”笑了出来,他就要爷爷讲,爷爷讲错了他就能在一旁纠正了。

卫辞伸手给尔雅斟了一小杯酒,笑着道:

“娘,这是去年酿的桂花酒,你也尝尝。”

尔雅不爱喝酒,但今日闹的气氛不错,她也跟着抿了一口桂花酒。¢卡+卡-小?说·网` _首^发+

给尔雅倒酒的是卫辞,但等尔雅觉得桂花酒不错刚多喝了一口,卫辞又连忙叮嘱尔雅:

“娘,酒不是什么好东西,你尝尝就行了,可千万不要多喝。”

尔雅没好气的看了卫辞一眼,她是那么没谱的人吗。

卫辞被母亲瞪了也不气,他想起之前母亲要学琴的事,又笑着起哄道:

“对了,娘,你前阵子不是说要学琴吗?

儿子也不知你学的怎么样了,不如就趁今日中秋露一手呗。”

正被何琇莹抱着问东问西的安安闻言扭头看过来。

他伸手拍手,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尔雅说:

“奶奶弹琴好听。”

尔雅本来听到卫辞起哄还有点生气,转头听到安安拍手夸她弹琴好听,心头却又暖起来。

卫辞命人抱来尔雅的琴,还在央求她:

“娘你就露一手吧,让儿子也见识见识。”

卫岳想起这几日尔雅越发娴熟的技艺,也忍不住道:

“你就弹一首,让儿子开开眼。”

听到爷孙三个都在起哄,尔雅也没再端着。

今日心情好,弹就弹呗,她还能怕丢人吗。

尔雅坐到廊下古琴前,指尖落在弦上,她打算弹一首应景的《良宵引》。

这首曲子篇幅短小,旋律清幽淡雅。

泛音如月光洒落,按音似晚风轻拂,勾勒出宁静安适的夜晚景象。

与中秋夜的静谧团圆氛围高度契合,很适合表达家人围坐、共度良宵的平和心境。

指尖落弦时,卫辞原本只是想哄母亲开心。

娘既然想学琴,那他自然大力支持,哪怕能让母亲打发时间也好。

今日让母亲当众抚琴也是想着无论娘亲练的如何,他都要夸出花来,逗得母亲开心。

可第一个泛音起,清越得像檐角滴落的月华,卫辞不由一怔。

再听下去,《良宵引》的调子缓缓铺展。

勾挑间虽带些初学者的谨慎,却稳当得很。/$兰?兰÷|文*学? )?)免?d·费+{阅?t读-:

滑音转得柔,按音沉得匀,竟全然没有新手的滞涩,一听就知是用心练出来的。

平平早停了喧闹,支着下巴听得入神,葡萄汁沾在嘴角也忘了擦。

卫岳放下酒杯,目光落在她的背影上,眼角的笑纹里盛着月光。

一曲终了,余音在院里绕了绕,被风卷着,混进了葡萄叶的沙沙声里。

尔雅收回手,指尖有些发红,脸上却热烘烘的。

“娘。”

卫辞放下酒杯,声音里带着惊讶,

“您这琴艺,竟精进至此了?”

尔雅擦了擦发红的指尖,笑了笑:

“瞎练罢了,比不得正经学过的,何谈什么精进。”

“哪里是瞎练。”

就连何琇莹也很惊讶,之前听说婆婆要学琴,她还以为是婆婆闲着没事做,想一出是一出。

没想到几个月过去,婆婆己经学的有模有样了。

何琇莹放下安安走近几步,语气里满是感慨:

“儿媳原以为您不过是解闷,没成想您竟真下了这般功夫。

这指法,这调子,己经十分不错了。”

何琇莹在闺中时也是学过琴的,她的琴弹得得心应手,她能说不错就真的是不错。

卫辞眼神中满是感慨,他没想到母亲一边照顾平平安安,一边还能真把琴技学出名堂来。

想着母亲夜里还在灯下对着琴谱比划的模样,他喉间就有些发热:

“您都这把年纪了,还肯从头学起一门新技艺,儿子……儿子真是佩服。”

尔雅被儿子说的有些不好意思,随口道:

“不过是学着打发时间,平心静气的,哪值得你说这些。”

“怎么不值得?”

卫辞眼里映着月色,

“活到老,学到老,说起来容易,真做起来难。

您这股子劲头,比啥道理都教得人明白。”

平平跑过来,举着块月饼递到尔雅嘴边:

“奶奶真厉害!明天还教我弹小星星好不好?”

尔雅笑着咬了口月饼,甜香漫在舌尖:

“好,教你弹小星星。”

她看了看孙子笑眯眯的眼睛,儿子眼里的敬意。

又望了望天上的圆月,只觉得这秋夜的风都带着暖意。

安安也扑过来拉她的手:

“奶奶弹得好听!像月亮在唱歌!”

尔雅被逗笑了,伸手拍了拍安安的头,反问他道:

“月亮唱歌是什么声音?奶奶怎么没听说过?”

安安说不清月亮唱歌是什么感觉,他有时候晚上看星星看月亮。

都会听到很好听的声音,他觉得那种声音就是月亮在唱歌。

安安说不上来那是什么声音,皱着眉头思考该怎么说。

平平见状对安安道:

“什么月亮唱歌,你应该说奶奶弹起琴来余音绕梁,珠落玉盘。”

安安却坚持道:

“就是月亮唱歌。”

何琇莹看到婆婆弹一首曲子引得丈夫和儿子的赞美和高兴,忍不住也手痒了。

她站起身,裙裾扫过石凳边的桂花瓣,轻声道:

“娘这一曲,倒让我也手痒了。”

她吩咐下人把她的琴也抱来,然后对着尔雅屈膝一笑道:

“儿媳在闺中时也没少抚琴,最喜《秋江月》,不知可否与娘合奏一段?”

尔雅眼睛一亮,伸手让何琇莹过来:

“原来你也喜欢《秋江月》,只是我练的倒一般,咱们娘俩一起试试。”

下人把何琇莹的琴抱来放到尔雅旁边, 何琇莹在琴前坐下。

指尖在弦上轻轻一点试了个音,清润如溪。

她看向尔雅,目光跃跃欲试道:

“娘,咱们从‘月上东山’开始如何?”

“好。”尔雅痛快应下,率先起了调。

两人同时拨弄起琴弦,像两股溪流汇到一处,慢慢融在了一起。

尔雅是新手,她的琴音有些生涩,不如何琇莹的琴音稳如老树盘根。

两种琴音泛音交错时,像两缕月光在院里相缠。

按音重落处,又似桂香叠着桂香,浓得化不开。

平平安安听着娘亲和祖母一起抚琴,小手跟着节拍在石桌上轻点。

卫辞端着酒杯,望着母亲与妻子并肩抚琴的身影忽然觉得这中秋的月色,比往年更亮了几分。

一曲终了,余音袅袅。

尔雅拉住婉娘的手,眼里满是欢喜:

“你琴技娴熟精湛,在娘家时一定没少练习,就是跟教我琴艺的师傅比也不差什么。”

何琇莹闻言脸颊微红,谦虚道:

“娘你真是太抬举我了,儿媳的琴技哪能跟师傅相比。

娘学艺时间不长,能有如今的造诣才真是令人钦佩。”

卫岳听着婆媳俩互夸忍不住插话:

“依我看你们婆媳俩弹得都好,刚刚合奏也默契,为了你们婆媳俩的琴声,咱们干一杯。”

桂树沙沙作响,像是在应和这琴音里的亲厚。卫辞也举杯笑道:

“今日这中秋,倒成了咱们家的琴会了!该浮一大白!”

满院的笑声混着淡淡的琴音余韵,随月光漫过墙头在巷子里轻轻漾开。

卫辞许是来到古代做文人时间长了,酒喝到最后酒喝多了居然诗兴大发,在自家院里咏起了苏轼的水调歌头。

尔雅一开始也没觉得有什么,可等中秋过后没两天。

她发现京城百姓竟然都开始背起了水调歌头。

这首《水调歌头》像是长了翅膀,不知怎的从卫家传扬了出去。

普通百姓一开始不懂欣赏,只是听说这词是卫六元写的,便

下意识觉得好,跟着背了起来。

后来被京中的一些学子听到,迅速在文人学子间传开。

有那记性好的,凭着零碎听来的句子拼凑完整,抄在纸上互相传看。

读到“把酒问青天”时拍案,念到“千里共婵娟”时动容。

很快朝中大臣也听闻了,黄首辅见了卫辞都笑道:

“卫侍郎那首‘明月几时有’,老夫听小孙儿背了三遍,果然是妙绝。”

最后连皇帝都听到了这个消息,在御花园召见卫辞,随口提了句:

“听说你中秋有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