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氏略记缓安甫

第397章 东晋地方豪强徐舆

在东晋成帝咸和年间(326-334年)的乱世洪流中,苏峻之乱引发的全国性动荡,为地方势力的崛起提供了绝佳土壤。建康近郊摄山(今南京栖霞山)豪强徐舆,正是抓住这一历史契机,聚集部众自称“摄山大王”,成为东晋内乱中地方豪强趁势割据的典型代表。他的生平虽未在《晋书》中单独立传,其事迹却散见于《晋书·苏峻传》《建康实录》及地方史志中,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东晋初年中央权威衰落、地方势力坐大的政治乱象,也为研究东晋时期“流民与豪强武装”的形成提供了鲜活样本。

徐舆的崛起,与东晋初年的政治格局及苏峻之乱的爆发紧密相连。东晋建立之初(317年),司马氏政权依赖南迁士族“王、谢、袁、萧”的支持才得以立足,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本就薄弱,尤其在建康周边,豪强地主与流民武装交织,形成了诸多“半独立”的势力范围。徐舆出身建康近郊的摄山本地豪强家族,其祖上世代居住于摄山脚下,凭借开垦山地、经营盐铁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与威望,逐渐成为摄山一带的“乡望”人物。在苏峻之乱爆发前,徐舆虽未担任官职,却通过“收拢流民、私养部曲”,暗中积蓄力量——当时北方战乱频繁,大量流民南下投奔建康,徐舆以“提供庇护、分配土地”为诱饵,吸引了数千流民归附,这些流民后来成为他武装力量的核心基础。

咸和二年(327年),苏峻之乱的爆发,彻底点燃了东晋内乱的导火索,也为徐舆的崛起提供了“东风”。苏峻本为东晋将领,因平定王敦之乱有功被封为历阳内史(今安徽和县),手握重兵却对朝廷心怀不满。当年十月,苏峻以“讨伐庾亮、清君侧”为名,率领数万大军从历阳起兵,沿长江东下直逼建康。东晋朝廷仓促应战,却因兵力分散、将领不和屡战屡败,次年(328年)二月,苏峻攻破建康台城,劫持晋成帝,控制朝政,一时间天下大乱——地方官员或投降苏峻,或拥兵自保,建康周边的秩序彻底崩溃,百姓流离失所,这为徐舆公开举事创造了绝佳时机。

面对混乱局势,徐舆迅速做出决断:他以“保境安民、抵御乱兵”为名,在摄山聚集此前收拢的流民与本地部曲,正式举起武装大旗。摄山地处建康东北郊,海拔数百米,山势险峻,易守难攻,且山间有栖霞寺等佛教寺院可供驻扎,又临近长江,便于获取物资与联络其他势力,是理想的割据据点。徐舆凭借家族在摄山的威望与此前积累的人脉,很快聚集了数千部众,他自号“摄山大王”,在山间修筑堡垒、囤积粮草,并制定了简单的军纪,规定“不得劫掠百姓,违者立斩”——这一举措既区别于苏峻叛军的烧杀抢掠,也不同于其他豪强的肆意妄为,让他赢得了摄山周边百姓的暂时支持,部众规模迅速扩大至五千余人。

成为“摄山大王”后,徐舆采取了“灵活观望”的策略,游走于东晋朝廷、苏峻叛军与其他地方势力之间,最大化地谋求自身利益。一方面,他表面上宣称“效忠朝廷,等待平叛”,拒绝苏峻叛军的招降——苏峻攻破建康后,曾派人前往摄山招抚徐舆,许以“豫州刺史”之职,徐舆深知苏峻残暴,又不愿受制于他人,便以“摄山乃偏远之地,不敢奉命”为由拒绝,同时暗中加固防御,防止苏峻派兵进攻;另一方面,他也不主动参与朝廷的平叛行动,而是专注于扩充自身实力,趁机兼并周边的小股流民武装与豪强势力——当时建康周边有不少类似徐舆的地方武装,规模从数百人到上千人不等,徐舆通过“招降纳叛”与“武力兼并”,先后吞并了句容、丹阳等地的三股武装,将势力范围扩大到摄山周边数十里,成为建康近郊不可忽视的武装力量。

徐舆的割据,虽以“保境安民”为旗号,实则是典型的地方豪强趁乱谋利。他在摄山一带实行“半自治”统治:自行任命官吏管理地方,向百姓征收赋税,甚至铸造简易的货币流通;同时,他还控制了摄山至长江的交通要道,对过往的商船收取“过路费”,以此积累财富。不过,与苏峻叛军的残暴不同,徐舆在统治区域内确实推行了一些稳定秩序的举措:他组织流民开垦荒地,恢复农业生产;设立“义仓”储存粮食,用于救济受灾百姓;严惩劫掠百姓的士兵,维护地方治安。这些举措让摄山一带在乱世中形成了短暂的“安宁”,甚至有不少建康城内的百姓为躲避战乱,逃往摄山投奔徐舆,进一步壮大了他的势力。

徐舆的势力巅峰期,曾一度与东晋朝廷的平叛军队产生间接合作。咸和三年(328年)末,东晋荆州刺史陶侃与江州刺史温峤组成“联军”,率军讨伐苏峻,从荆州顺江而下逼近建康。苏峻为防备联军进攻,将主力部队部署在长江沿岸,导致建康近郊的防御空虚。徐舆见时机成熟,率领部众突袭了苏峻设在建康东北郊的粮道,烧毁了苏峻的部分粮草,为陶侃联军的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战过后,陶侃曾派人前往摄山,对徐舆进行“安抚”,授予他“明威将军”的虚职,希望他能配合联军进攻苏峻。徐舆表面上接受了官职,却始终按兵不动,只是继续巩固自己的摄山据点——他深知,一旦苏峻灭亡,东晋朝廷必然会着手整顿地方势力,自己的割据局面难以长久,因此不愿消耗实力,只想在乱局中保全自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咸和四年(329年)二月,苏峻之乱最终被平定,苏峻战死,其残余势力被彻底剿灭,东晋朝廷重新掌控建康。局势稳定后,晋成帝与权臣庾亮立即将目光投向地方割据势力,下令“凡趁乱聚众者,或归降朝廷,或就地剿灭”。此时的徐舆面临着艰难抉择:归降朝廷,意味着失去所有权力与武装,可能还会因“割据”之罪被清算;继续抵抗,又无力与恢复元气的东晋军队抗衡。最终,徐舆选择了“主动归降”——他率领部众五千余人,前往建康拜见陶侃,献上自己控制的摄山及周边地区的户籍与地图,表示愿意“解散部众,入朝为官”。

陶侃考虑到徐舆在平叛期间曾袭扰苏峻粮道,且摄山一带百姓对其较为拥护,若强行剿灭可能引发动荡,便上奏朝廷,请求赦免徐舆的“割据之罪”,并任命他为“句容县令”——这一职位虽为地方官,却无兵权,实际上是将徐舆纳入朝廷的控制范围,同时瓦解他的武装力量。徐舆接受了任命,解散了大部分部众,只留下少数亲信跟随自己前往句容任职。不过,他的“归降”并未换来长久的安稳——东晋朝廷对这些“趁乱崛起”的豪强始终心存忌惮,两年后(331年),庾亮以“徐舆私藏兵器、勾结流民”为由,将其罢免官职,流放至广州。关于徐舆的最终结局,史籍中并无明确记载,推测他应是在流放途中病逝,或是在广州的偏远之地终老,一代“摄山大王”的传奇就此落幕。

徐舆的一生,虽短暂而充满争议,却成为东晋初年地方势力趁乱崛起的典型缩影。他的崛起,本质上是东晋中央权威衰落、地方秩序崩溃的产物——当朝廷无力保护百姓时,豪强凭借自身实力“保境安民”,进而形成割据,这既是乱世中个体的生存选择,也是东晋政权“士族共治”体制弊端的直接体现。他的结局,也印证了“乱世豪强难以长久”的规律——一旦中央政权恢复稳定,必然会着手铲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大一统的统治秩序。

从历史影响来看,徐舆的事迹虽不光彩,却为我们研究东晋时期的地方社会提供了重要线索。他所代表的“摄山武装”,是东晋初年“流民与豪强结合”的典型武装模式:以豪强为核心,以流民为基础,以“保境安民”为旗号,在乱世中谋求生存与发展。这种模式不仅存在于建康周边,在东晋的荆州、江州等地也广泛存在,成为影响东晋政局的重要力量。此外,徐舆在摄山的统治举措,如“招抚流民、恢复农业、维护治安”,也从侧面反映了乱世中百姓对“稳定”的渴望,以及地方豪强在“秩序重建”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既是乱局的受益者,也是短暂秩序的维护者。

如今,摄山(栖霞山)早已成为南京的名胜古迹,山间的栖霞寺香火鼎盛,当年徐舆修筑的堡垒与营垒早已湮没在草木之中,唯有地方志中零星的记载,还能让我们窥见这位“摄山大王”的传奇经历。徐舆的故事,虽不如苏峻、陶侃等历史人物那般波澜壮阔,却以一个“小人物”的视角,还原了东晋初年乱世的真实面貌——在那个中央与地方博弈、秩序与混乱交织的时代,每个个体都在历史的洪流中挣扎、选择,而徐舆的选择,正是无数地方豪强的共同命运:趁乱崛起,随治而亡,最终成为历史长河中一朵不起眼的浪花,却也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留下了不可忽视的一笔。

喜欢徐氏略记请大家收藏:()徐氏略记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