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孝卿

“孝卿!”

身后有人呼自己,斛律孝卿回身,见到的是朔州刺史斛律光,论资历、官衔、地位、年龄,斛律光都比自己高,连忙躬身行礼。

斛律孝卿如今二十二岁,正是后世大学生刚毕业的年龄,不过他的工龄已经有六年了,其父原先为尔朱兆的爱将,尔朱兆兵败后才投奔高欢,同样受到高欢喜爱,也随侯景、高敖曹征讨平叛过,虽然不如斛律光段韶这些第一梯队的勋贵,但也是第二梯队的排头。

而论起个人素质,那斛律孝卿就遥遥领先了,在晋阳这帮大院子弟里,斛律孝卿从小就聪敏机悟,做事有原则但又不死板,与金紫光禄大夫刘巍的儿子刘世清等人一起被看作是“别人家的孩子”。

因为都姓斛律,斛律光就不自觉地将自己那个儿子跟孝卿对比,越比越气,因此对孝卿颇有青睐之意。

随意寒暄了两句,斛律光便奔向主题:“今日太子所献三策,尔谓如何?”

“皆是极妙。”

两人关系好,孝卿也交代了心里话:“定律兴法,既是定名分,屯田布策,便是积粮秣,出兵助王,则是显军略,三者齐出,已有君王之象。”

君王气度是杨愔魏收等文人为高殷造势而给出的评价,此前勋贵们一向不以为然。

然而孝卿如今给出同样的评价,就很值得斛律光在意了。

对于最后的军略,斛律光也只是觉得可行,因为他本身军事素质就高,对这种计策并不感到意外,而前两者,他又拿捏不准,所以才问起孝卿,论起才学,孝卿已经是年轻一代里目光比较长远的了。

“莫非太子真能超越天保?”

也难怪斛律光会这么想,即便高殷只到了及格线,但有高洋这个撕考卷、殴打老师、破坏考场秩序的混账衬托,高殷无形之中也被拉高了许多分。

接着他又问向孝卿:“饶是如此,你也不用这么出头吧?容易引来非议。”

这非议,自然会是晋阳军方对他的不满,但孝卿对此无所谓,反倒笑着说:“朔州不看三国耶?偶尔也要出府去转转,如今大街小巷,都在传颂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之故事,坊间也多了几个说书人,背后哪能没有人推动呢?”

斛律光想起来,自家孩子与府上下人也在说着这些话题,他本来还没在意,甚至心里觉得太子有些不务正业。

现在想来,太子的风评似乎越来越好了,包括那个佛启双目的夸张逸事。

即便是斛律光,也不得不在这件事上佩服太子,要他从高洋手底下抢出两条人命,别说做不做得到,他斛律光是想都不敢想,太子是真没见过天保帝发疯啊?

何况,还是真的会威胁到太子,以及……地位的上党王与永安王,这个胸襟气度,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况且我是实话实说,就算别人来问,我也觉得太子三策颇为可取。”

斛律孝卿心中如同明镜一般,早有了自己的盘算。

此前,他便从高睿的仆人口中听闻,太子正在四处广纳贤才,其罗网甚至伸到了慕容士肃、慕容三藏兄弟二人身上。

倘若太子并无过人之处,斛律孝卿压根就没打算主动亲近。

然而这段时间里,朝堂与京都的暗流涌动,他都看在眼里。

太子的作为,以及从中体现出的勃勃野心,都让斛律孝卿瘙痒难耐。

在他看来,太子就像是在暗中积攒力量,准备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而这种澎湃的心情,斛律孝卿竟感同身受。

这种内心的躁动,绝非那些早已被权位和享乐所迷惑的庸碌官僚们能够体会的。

谁不想能像神武皇帝那样,在晋阳振臂一呼,于信都高举义旗,大手一挥,便能引得万众相随,成就一番不朽的功业!

如今的至尊已然没了往日的雄心壮志,锐气尽失。

而太子在这样的父亲影响之下,却依然能够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和心气,直面至尊的君威,这让斛律孝卿有所意动。

这也是对自己如今处在晋阳二线的不满。

即便自己父亲也是勋贵又如何呢?因为跟随过尔朱兆,虽然能被神武驱使,但终究爬不上高位,到死也不过是个密县侯,追赠恒州刺史。

而斛律光的父亲已经为太师、封咸阳王,弟弟斛律羡为武卫大将军,斛律光本人为朔州刺史,就连那个废物一样的斛律武都,都已经尚了义宁公主为妻,日后官运亨通,子孙必随齐国一朝荣贵。

同姓斛律,孝卿自认才能文学军略胆识都比武都高得多,然而无形的门槛就挡在前方,终此一世,他的官爵衔级大概都超不过斛律武都,要被他狠狠踩在脚下。

原因还不是其父祖是从龙元旧,自己父亲却没有相同的功勋,想到这,孝卿就感觉自己身上有万蚁在爬。

只有押中下一个宝,才有弯道超车,改变家世勋格的机会。

而太子高殷,就是他所看好的,能够改变齐国、开创新局的人物。既然能要士肃、三藏,想必也会要我。

“嗯……至少出兵一事,我支持太子。”

斛律光也不是猜不到孝卿的打算。小朋友年纪轻,而且没有他们的信息渠道,总有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但单就这件事儿来说,孝卿的意见倒是没错。

事实上,晋阳的勋贵虽然基本利益一致,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对同一事物也都有不同的看法。

譬如段氏,此前高洋刚刚接位,实际上他的威望、资历、地位并不足以实现篡魏,就连他的母亲娄昭君都不支持。

但娄昭君的外甥段韶却坚定地支持高洋,并且帮高洋试探斛律金对高洋簒魏的意见,因此段韶的妹妹段华秀才会封为昭仪,荣宠不在皇后李祖娥之下,高洋再怎么发疯,曾经拿到想刺杀斛律金,也没有一次对段氏下过手。

甚至于段韶与广武王高长弼不和,高长弼就对高洋进言说段韶在晋阳拥重兵,怕是要谋反,但凡换个人,是高洋的亲兄弟也都要死了,但对段韶的谗言,高洋信都不信,不仅去了晋阳,还把高长弼的话说给了段韶,还宽慰他不要放在心上,转日给他加了尚书右仆射的官职,主打的就是一个交心。

同为勋贵,但待遇不同,正是因为段韶早先对高洋绝对的支持,这种支持并不是斛律金、娄昭君那种,优先考虑自身利益、需要拉拢才可以得到的支持,而是段韶处在东魏这个阵营中,为了东魏集体利益而做出的考量。

如若不支持高洋继位,或者待价而沽,的确能得到更多的好处,甚至能让高氏滑落下领袖地位,自己取而代之。

但这样必然会造成东魏众将的内斗,从对外扩张变成了镰仓幕府御家人那样的内部争权,比起内部争夺权力、比较地位那样小家子气的事情,防止东魏衰弱、被西国所趁才是更要紧的事。

而在娄氏等人看来,高洋的篡位,使他们从同僚变成了臣子,高王尚需以礼相待,而今却要向他的子孙下跪,对地位这样的下降感到愤愤不平。

贺拔仁、斛律金这类只顾自家门户的勋贵,比起段韶,只能说小了,格局小了,最终段氏至齐亡后入周,在隋朝仍能安享富贵,比起斛律家因为参与皇权更迭太多太深、遭到忌讳而被全家富贵,姿势高得不知哪里去。

斛律光当然不知道自己以后多倒霉,就他而言,支持太子今日的策略和段韶一样,只是觉得可行、为了国家好而已,并不等于完全支持太子。

尤其是太子出兵的想法,搔到了他心中的痒处,正要借此机会上奏,请至尊派自己出征柏谷城,再建立些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