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战略

此刻,高洋尤其认识到高殷的屯田策有多重要了,在将滥官与俸禄的事情糊弄过去之后,他又将话题引回高殷身上,不仅夸奖了他的几个奏程,还将临漳令稽晔和太子舍人李文思官复原职,给予一定的赏赐。

同时,高洋又对几个重臣的官位进行调整,以可朱浑道元为太师,司空尉粲为太尉,冀州刺史段韶为司空,高演为大司马,高湛为司徒,而后又宣布要在最近修建大庄严寺。

做完这些,高洋就匆匆结束了朝议,免得杨愔又追着他问钱的事情。

“唉。”

下朝的杨愔忍不住唉声叹气,面对这转轮王转世,杨愔也是佛了,明明他们大齐有着天底下最厚的底子,只要高洋不作孽,好好休养数年,那他们现在就真的可以发动战争,攻打周国。

可惜大半的国力丢在了长城上,又在南方失去了一批干将,好在还是吃了梁国不少土地,比如太子提议屯田的石鳖等地,就是梁国动乱时趁机获取的。

可惜齐国的政策一向是重北轻南,对南方的攻势不够,否则现在尽得江南也说不定。

只是高洋也有高洋的难处,想到他被自己的弟弟和母后拉扯,杨愔也觉得难办了。

还好高洋留下了一个好太子,那孩子只要能坐上皇位,自己就能做他的诸葛亮、王猛,在自己的规划下,就能扭转大齐的态势。

只是想到太子今日在朝堂上的表现,杨愔又不得不狐疑起来,太子颇有壮志。

这对同样有壮志的自己似乎不是太好的事,得让太子收收性子。

……

下朝后的高殷回到了凉风堂,继续处理政务。

不多时,高洋派遣侍者传来了谕旨,八月的时候,陈国江州刺史沈泰带领三千多人归附齐国,这批人被安置在淮南附近,由于高殷提出了淮南屯田策,因此这三千人就交给高殷调用。

稽晔、李文思既然官复原职,那空出来的记室之位,高殷打算征辟卢询祖。

卢询祖出身范阳卢氏,始祖为东汉名儒卢植,也是刘备和公孙瓒的老师,自汉末三国两晋十六国至今,范阳卢氏一直是“声高冠带,为世盛门”,帝族之女也要找范阳卢氏成亲。

到了卢询祖祖父卢文伟这一代,他说服了刺史裴俊按旧迹兴修督亢陂水利,灌溉良田万余顷,无数百姓因他获利,所以很多人将修复工程委托于卢文伟。

文伟哥是清贫的穷鬼,同时也是善于经营的人,一边接工程一边发展自己家的产业,渐渐地致富发达起来。

等到神武帝于信都建义,文伟哥就跑去投奔,深受高欢喜爱,先后任安州刺史、代理东雍州、青州事务。

文伟哥很会搞钱的同时也很不吝啬,非常会来事,在哪儿人缘都好,经常和贵人们开宴会,是八面玲珑的社交恐怖分子,在高殷出生的三年前去世。

文伟的儿子是恭道,死得比文伟还早,由孙子询祖继承祖父的大夏男爵位,询祖懂术数,文章写得华美,哪怕是在世家子弟里也是难得的俊杰。

高殷的舅舅李祖勋曾经宴请各位文士,高洋就突然派人来宴会上说茹茹已经被打败了,你们怎么不写贺表呢?他的使者就在一旁等候,卢询祖是最快完成的,他的文章也写得最好。

前段时间,因为职务的关系,卢询祖被外调到北方边境担任筑长城子使,为此打扮得跟苦役一样去见杨愔表达不满,认为自己怀才不遇。

杨愔曾跟原主当做笑话提过,原主没在意,然而现在的高殷很在意。

不仅因为卢询祖是个人才,拉拢他可以尝试得到范阳卢的支持,而且因为早年文伟哥的经营,他们这一支已是数得上的土豪之家,对于屯田工程颇为熟稔,在督亢陂也有着广泛的人脉。

有钱有地位,有名望有才能,还有技术和人脉,实在不能放过,借助他们的力量发展屯田,好处多多。

考虑到此,高殷写了一封书信慰问卢询祖,并表示他随时可以来大都督府担任记室。

写就不久,陆续有臣子来凉风堂向高殷汇报工作,从他们的神情来看,自己此前的策略和部署,似乎已在朝堂上下激起了不小的波澜,对于齐律的制订工作,也有一些臣子跃跃欲试,想加入齐律团队镀金,不过高殷想要的是苏琼那样的人才。

海州刺史封述也不错,做法官的时间很长,熟悉条文,裁断公平,时人称赞。不过他性情又很粗鄙,有钱而吝啬,亲友重病也不会救济,做官很高尚做人很失败。

想来想去,高殷还是要等一等此前让高睿推荐的那几个俊才,陈康、房熊等人接到自己的邀请,还要时间考虑,而后启程赶来邺都,这一来一回就耗去大半个月甚至一个月。

好在他已经和平阳王高淹谈妥了,魏长贤已经从平阳王府转会到了他的大都督府,而今已在府内做著作佐郎,还曾跟高殷提过,要精撰《晋书》,成就先人的遗愿。

就凭他是魏收的族叔和魏征的老爹,高殷就相信他绝对能做到。

如此一来,高殷近半年的战略发展方向已经确定了。

除了在军事上经营邺都,在政治上拉拢

、分化晋阳外,还在经济上开垦淮南这块自留地。

以屯田为遮掩,吸收南朝逃亡而来的士人与将领,重新打造属于他的汉人军团。

而想要这些人为他卖命,不给出好处可不行,高殷想过是否要学习朱元璋,设置五军都督府。

最开始,朱元璋设置的就是大都督府,而且估计就是模仿着自己这个大都督府,掌天下兵马大权,只是自己没能做到,而朱元璋做到了。

那时朱元璋已经登基十三年,基本统一了天下,大都督府便碍得扎眼,而且里面充斥着尸位素餐的官员、混吃等死的勋贵,因此朱元璋将大都督府一切为五军,削弱了都督府的实权,且让五军都督府调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两边互相制约而不能做大。

但问题是高殷现在还处在创业初期,他倒是想做大呢!

他的大都督府才刚刚创立,抛去高洋在政治上给予的加成,兵力还少得可怜,不然他也不用招兵买马了。

说的更可怜一些,假设高洋现在立刻马上驾崩,那高殷理论上拥有整个齐国,可实际上真正能指挥动的就只有娥永乐率领的那三千宿卫,还没完全顺服的京畿兵可不认他刚刚成立不久的大都督府,勋贵们率领的晋阳兵甚至可以算是敌人了。

本就没有多少权力,还要分为五军,高殷是嫌自己权力太多、死得不够快才这么做。

所以五军都督府目前还不适合他,那是军权上的推恩令,他现在要做的是“八旗”那样的加盟制,让一股股军力接受他赐予的名号,从而进入他的大都督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