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憋大招,出歪招!小万历:亲政即自
小万历的疹疾彻底痊愈,常朝、日讲、经筵等全部恢复如初。
三大阁老力荐的《算学复兴疏》也已通过,小万历亲自指定尧东商行发起此事。
朝廷将提供经验丰富的老计吏参与其中,但不干预算学社的发展,意在看一看民间力量能将此事推进到何等程度。
因当下尧东商行分行已散落于北方各地州府。
只要沈念的父亲与岳父向各个分行发起组建算学社的号召,外加朝廷的背后支持,此事很快就能发展起来,进而扩散全国。
本就是商行账房先生的社员们在茶馆、酒楼或某个私宅,很快就能围聚在一起讨论算学。
此举,比筹建学院、招募生员的速度更快。
至于能发展到何种程度,就看尧东商行这个领头羊的引领作用了。
张居正设想的是——
此事若能大成,日后商人或许可参与到更多民生建设中。
毕竟,一条鞭法之后,很多强制性劳役取消,地方州府人力有限,诸多民生事务都将外包,而商人比地方官更擅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当然,朝廷需要的是有家国大义的商人。
而非“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想尽一切办法都要敛财的无良奸商。
……
三月初四,午后,文华殿内。
小万历翻阅着京师五府六部大小九卿科道官等京朝官呈递的庆贺他身体痊愈的奏疏,不由得撇起嘴巴。
他期盼看到的。
是群臣都能在奏疏中称他因疾而未曾视朝的一个月,朝堂诸事都受到了影响,而今他健康归来,朝堂诸事将会很快恢复秩序。
然而,官员们在奏疏中表达的全都是“恭贺陛下龙体健康、神采如初”之类的客套话。
似乎在说:当下的朝堂政事有没有小万历的参与,其实一个样。
文武百官,还是将虚岁十七的他当作一个孩子。
这让小万历心里非常不舒服。
他昨日参加常朝前,冯保还知说一番“大明不能一日无陛下”的话语,然官员们如今在内阁的指挥下,只知埋头干事,连个奉承话都不会说。
小万历觉得自己非常没有存在感。
就在这时。
冯保从外面快步走进殿中,手里捧着一封奏疏。
小万历兴奋地问道:“同意否?”“同意了!同意了!”冯保笑着说道,然后将奏疏呈递到小万历面前。
今日上午,小万历命文书房宦官向内阁传话。
他疹疾痊愈,全依两宫太后与后宫皇后、嫔妃的关怀,依照惯例,小万历在病愈后应该向两宫太后敬献礼物,并对内廷照顾他的人进行赏赐。
于是,小万历便以内库财物短缺为理由,称想支取光禄寺十万两白银使用,命内阁拟旨。
小万历打开奏疏,发现这道拟支取光禄寺十万两白银的奏疏里还夹杂着一张张居正撰写的票拟纸条。
“圣躬康豫,增福延龄,进献两宫,颁行赏赉,亦事之不常有者,臣等不敢抗违……但臣等葵藿之愚,窃以朝廷之费用无穷,而国家之财赋有限,若不加意撙节,即使财货山积,譬之酌江海以实漏卮,日见其不足矣。方今内外积贮,尚属空虚,而小民膏血剥削已尽……
“俗语云:‘忍得一时之费,免受百日之穷。’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伏惟圣明留意。此后若再有取用,臣等亦决不敢奉诏矣。”(如图)
……
张居正这番长达近五百字的票拟,简单概述就是——
“陛下用钱,臣等不敢违抗,但国家财力有限,陛下应省着点儿花,下次若再取国库用于内帑,臣等就不能同意了!”
小万历看完票拟内容,面色不由得变得难看起来。
虽然张居正答应了他的请求,但也训斥了他一顿,下次他再想支取国库之钱,将更加困难。
小万历非常厌恶这种花钱不自由的感觉。
这两年,小万历多次寻理由,将朝廷之钱移入内帑。
一方面是内帑的开销确实大;另一方面是内帑钱财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这个皇帝的权威。
内帑钱多。
小万历便能不用顾忌地赏赐百官,令百官感念皇恩,也能让他感觉到自己是大明的皇帝,而不是一个提线木偶。
“唉,事事不由己,朕这个皇帝,真是不自由啊!”小万历喃喃说道。
十七岁,正是多愁善感的年龄。
两日前,小万历还在为自己身体康复而兴奋,但此刻,他又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做得太憋屈。
随即,小万历站起身来,朝着冯保道:“大伴,陪朕出去走走!”
“老奴遵命!”冯保连忙拱手。
……
片刻后,小万历与冯保走在文华殿东边的一处小路上。
其他内侍都被小万历支开。
小万历走了两步后,说道:“大伴,你觉得朕何时能亲政?”冯保先是一愣,然后拱手道:“陛下,圣母太后曾说,要令张阁老辅政到陛下而立之年。”
小万历没好气地白了冯保一眼。
“你听不出来那是客气话?朕要到三十岁才亲政,那岂不是是个傻子皇帝!”小万历自我感觉良好,一直觉得亲政之后,自己能令大明更加强盛。
冯保眼珠一转,露出一抹笑容。
“陛下若想亲政,老奴觉得随时都可亲政,陛下当下已有亲政的能力!”冯保躬着身子说道。
小万历听到此话,心里非常愉悦,但却微微摇了摇头。
“朕距亲政最近之时,是元辅丁忧之时,但朕明显感觉到若无临时成立的票拟司,无沈卿,朕还无能力将朝政操持起来!你觉得朕要想尽快亲政,需要提高哪些能力?”
冯保见小万历想要亲政,不由得甚是兴奋。
小万历亲政后,司礼监衙门的权力将会再次变大,这对他是最为有利的。
冯保犹豫了一下,道:“陛下,老奴觉得陛下并非能力不足,而是没有主动提出某项新政改革措施,若陛下能拟定出一项重要的新政改革措施,令百官倾佩,令内阁去执行,陛下在百官心中的威望就会大幅度提高,然后陛下可逐渐扩大对六部的控制权,对官员多加赏赐,渐渐让内阁成为陛下的手臂,而非陛下的头脑,如此,当文武百官对陛下为首是瞻,则陛下距离亲政就不远了!”
“另外,陛下不能主动开口称要亲政,此话必须要从张阁老嘴里说出,方才使得群臣皆无异议!”
“是这个道理。”小万历点了点头。
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唯有他主动还政,小万历才能亲政。
此乃礼制。
“目前,朕在新政改革中的参与度还是太弱了,文武百官根本看不到朕的能耐,也听不到朕的想法,朕还是应该多加表现,当下不能再将身心全放在日讲上了!”小万历喃喃说道。
……
三月初五,日讲之后,小万历迅速处理完了御案上的奏疏。
然后令冯保将张居正、沈念等人所拟的新政改革之策全都放在桌上,认真阅读起来。
他欲从中吸收养分,拟定出一份令文武百官都甚是钦佩的新政之策。
……
日近黄昏。
小万历早已看罢了御案上的奏疏,手中的毛笔,墨水都干了十余次,他依然是一个字都没有写出来。
他考虑了许多改革方向,如:民生、科举、军事、边政、俸禄、律法等。
但却拟不出一条能够自圆其说,能够对大明朝廷有利的良策。
此刻,他才知晓张居正、沈念等人的知识面有多么宽广,对朝野各类事务的了解有多么细致。
至于冯保,也不擅长此事,说了几个鸡毛蒜皮的小事,全都被小万历否定了。
最后,直到入夜,小万历连一个字都没有写出来。只得明日再继续思索。
此刻的他充满劲头,他特别想向文武百官证明自己,他觉得,待亲政之后,他便自由了。
……
三月初七,近黄昏,摆在小万历御案前的仍然是一张白纸。
他不得不承认,依照他当下的能耐,根本写不出一道完整可行的新政之策。
想在张居正等人的思考之外,查漏补缺,难于登天。
就在这时,冯保向小万历出了一个歪招。
“陛下,新政之策难想,陛下在短时间内思索出令满朝文武都钦佩的良策,难如登天,不如将此想法先放一放,老奴心中有另外一个想法。”
“快讲!”小万历兴奋地说道。
冯保道:“老奴建议,陛下接下来多去京师各个衙门中微服私访。”
“一方面了解各个衙门的政事日常,另一方面发现各个衙门内存在的问题,让官员们感受到陛下之天威,此外,陛下也可借此认识与了解一些年轻官员,他们将来在陛下亲政之时,将会是朝堂上的重要力量!”
小万历满意地点了点头,当皇帝也须学会笼络人心。
他当下最大的问题,就是凡事都是由内阁三大阁臣和六部堂官代办,他与下层官吏完全没有任何交集。
小万历想了想。
“母后与元辅禁止朕去民间街头视察民情,但朕前往京师各个衙门,他们应该不会反对,朕决定……明日先去内阁,让元辅知晓朕接下来想要做什么,但不让其告知其它衙门。”
小万历说出此话,其实已经有些怂。
他担心再被张居正训斥,故而准备先与张居正打个招呼。
他相信张居正无理由反驳。
张居正对他热心朝政,向来都是欣慰的。
冯保接着说道:“陛下,当下京师京营严重腐化,训练废弛,五军都督府形同虚设,厂卫擅于情报而短于护卫。”
“老奴觉得,陛下在视察五军都督府时,可提出这个问题,然后选拔宦官,重启祖制,建立内操军,将其定义为天子亲军,以此打破文官对军权的垄断!”
“内操军?”
小万历听到这三个字,便知晓冯保之意。
内操军,又称内廷操练宦官军,始于正德皇帝。
嘉靖三十一年,世宗皇帝也曾置内府营,于内教场操练宦官。
内操军直接绕过兵部与五军都督府,归小万历直辖,其对皇帝而言,象征着乾坤独断,象征着皇权对臣权的绝对压迫。小万历清楚,建立内操军,他能将手伸得更长,更能减弱当下文武百官之权。
有内操军在。
即使是上谏不惜命的科道官必然都会收敛许多。
小万历明白,直接提此事,张居正等官员肯定会以消耗粮饷、有安全隐患等理由反对。
不过若用京营训练废弛,五军都督府练兵无方无法保证内廷安全来推动内操军发展,倒不是不行。
内操军,相当于让小万历手里多了一把剑。
以后谒陵、祭祀,都可使用内操军,使得皇权不断提高。
冯保又道:“陛下,待成立了内操军,您完全可以依照您的想法训练内操军!”
此话一出,小万历的眼神顿时亮了。
冯保说话,总是能够说到他的心坎里,当下的小万历,受到沈念日讲的影响,也一直有御驾亲征的愿望。
仅仅此事,就能让小万历枯燥的生活变得有趣起来。
小万历缓了缓,道:“接下来,朕要好好想一想,如何才能将此事办成,大伴,你也好好想一想。”
“老奴遵命!”
冯保提出此策,既是为了小万历也是为了自己,皇权强,司礼监便强,他也渴望拥有更大的权力。
……
就在小万历与冯保谋划着如何一步步走向亲政时。
山西大同府,一处客栈中。
沈念的父亲沈尧山与岳父顾东行,已安排尧东商行的各个分行,开始组建算学社。
依照沈念的建议,必须将算学社当成书院去经营,并且要比书院更加严苛。
比如:凡社员者,有做假账者,立即开除,尧东商行,终身不用。
另外,对有能力的算学人士,必须给予高岁禄,高身份,并将他们组织在一起,将经验算法写成书籍刊印,去影响更多人。
沈尧山和顾东行还联系了江南的一些商人朋友,共同组建算学社,信息共享。
此事既能得名又能得利,配合者甚多,一时间使得民间的算学之风热闹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