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别——"岳瑶的提醒还没出口,就见林栀"噗"地喷出一口籽儿。芝麻粒似的小籽粘了满嘴,林栀苦着脸直吐舌头:"呸呸呸!这是啥?!"

岳瑶憋着笑递过水瓢:"这是清热解暑的草药,叫假酸浆籽,得熬煮过喝它们的水。"豆豆蹲在旁边,看着林栀狼狈的样子,捂着嘴笑得直打跌。“妈妈是好(四声)吃狗!”(四川形容一个人非常好吃!)

"假酸浆籽?"林栀轻声重复着这个陌生的名字,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那些芝麻大小的褐色籽粒。她没见过这东西,于是便在空间的系统商场查了一下。假酸浆籽富含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除了具有药用价值外,它还常用于食品制作,如制作冰粉。等等,冰粉??!

于是林栀直接直接搜索了冰粉的制作方法原来这就是手搓冰粉的原材料呀!林栀脑海里立马浮出了一个主意!她正苦恼等两天的集市上卖点什么饮品呢,他们大队没有水果,做不了果汁,绿豆汤又太普通了,刚好现在有了这冰粉,简直完美!

想着晶莹剔透的冰粉,上面浇上红糖水,林栀忍不住咽了咽口水。这不正是她苦思冥想的集市饮品吗?既解暑又新奇,一定能大卖!林栀的嘴角已经翘了起来。

她眼睛发亮,一把攥住岳瑶的手腕:"岳瑶,这东西在哪摘的,还能摘到吗?"

岳瑶被她这急吼吼的样子逗笑了:"后山漫山遍野都是呢!不过这玩意儿性凉,可不能当水"

话还没说完,林栀已经抓了把假酸浆籽出了门。她一路小跑来到老顾家院子,摊开掌心:"爹!您看看这个!"

顾建军眯着眼瞅了半天:"这不就是野灯笼果的籽吗?你问这个干啥?"

“爹,这个您说的野灯笼果的籽是假酸浆籽,不仅有清热退火、消炎的功效,还能做好吃的呢!你现在能不能通知村里的妇人小孩去帮我摘这个假酸浆籽,摘一斤我给他们2毛钱。”

林栀话音刚落,顾母在围裙上擦着手凑过来:"老三家的,你要多少娘去给你摘,后山到处都是,花那冤枉钱干啥?"

"娘,我要得可多了!"林栀捻起几粒籽儿在指尖搓了搓,"不光能清热解暑,还能做成消暑甜品呢!"她眼睛亮晶晶的,"我盘算着在集市上卖,挣了钱再扣工钱就是了,剩下的就是咱们大队的创收啦!"

顾父一听原来是这样,他知道这个三儿媳是个有见识的,说不定在蓉城就有得卖,只是他们不知道罢了。便立即说道:“要你垫什么钱,都是为大队做事,直接从大队的公帐上扣,我这就去找陈会计。”说完他转身就往陈会计家走:"公账上先支二十块钱!我这就让陈会计开条子。"走到门口又回头嘱咐老伴:"把咱家那几个箩筐都找出来,让老大家的一起去摘!"

不一会儿,整个江安大队都传开了——大队要收野灯笼果,2毛钱一斤!家家户户都翻出了箩筐,连七八岁的娃娃都挎着小篮子往山坡上跑。本来还在满田埂疯玩的小孩子也全部被招呼着去摘野灯笼果了。

几个老婆婆坐在村口老槐树下正唠着嗑,听说了这件事!也赶紧颤颤巍巍的回家拿了篮子,准备跟随大部队一起上山!

大队部,坝子上。

“陈会计,我们家摘了一整背篓,你看看有好多斤?”

“我也摘了一篮子,你看看有几斤?”

村里几个精明的婆娘起初还半信半疑,只摘了小半篓来试探。王婶子挤在最前头,眼巴巴盯着陈会计的秤杆。

陈会计把野灯笼果倒进秤上的竹筐中,这样不仅可以检查村民有没有在里面掺些别的东西骗秤,也能做到公正,不然有些背篓轻,有些背篓重,有失公允。

"十二斤整!"陈会计拨着算盘珠子,"两块四毛钱!"说着便一笔一划的在本子上记录着。

王婶子听着陈会计报出的数直发抖:"娘嘞!这都顶得上城里工人两三天的工资了!"她一把拽过在旁边玩耍的孙子,"快!回家叫上你娘和爷一起上山!"话音未落就蹿出去老远。

后面摘的少的人看到王婶子又麻利的去了后山,也按捺不住了,有脑壳活泛的便把篮子递给陈会计:“陈会计,你帮我秤好记着,我回去拿背篓再摘两趟。”

一斤野灯笼果2毛钱,在这个年代实在是太划算了!他们都想点着火把去山上摘个通宵!

夜幕降临后,山坡上果然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火把。有些孩子熬不住了,便跟着妇女下山回家休息,家里的男人便举着火把继续采摘着。不知谁家媳妇笑骂:"死鬼!白天让你来还推三阻四,现在倒比谁都积极!"